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液固两相流

液固两相流

液固两相流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3年内共计247篇,主要集中在力学、化学工业、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5篇、会议论文50篇、专利文献685968篇;相关期刊120种,包括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石油和化工设备、流体机械等; 相关会议38种,包括2015中国化工学会学术年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学术年会等;液固两相流的相关文献由733位作者贡献,包括偶国富、杨敏官、金浩哲等。

液固两相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5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5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685968 占比:99.97%

总计:686183篇

液固两相流—发文趋势图

液固两相流

-研究学者

  • 偶国富
  • 杨敏官
  • 金浩哲
  • 叶健
  • 饶杰
  • 王跃社
  • 郭烈锦
  • 周云龙
  • 刘栋
  • 孙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鑫镝; 张卫义; 李兆亭; 赵杰; 刘阿珍; 李汉勇
    • 摘要: 为使用计算颗粒流体力学(CPFD)的数值模拟法代替实验法,建立单管的液-固两相流化床实验系统;实验测量5种颗粒的最小流化速度;应用CPFD方法对单管液-固流化床模型进行数值模拟,比较5种颗粒的最小流态化速度的实验值与模拟值,并进行误差分析,验证数值模拟方法的正确性。结果表明:5种实验颗粒的最小流态化速度实验值分别为0.0216、0.0367、0.0293、0.0555、0.0845 m/s;2种公式验算值与实验值的最大相对误差小于10%,平均相对误差小于5%,证明实验结果是可靠的;5种模拟颗粒的最小流态化速度模拟修正值分别为0.024、0.044、0.041、0.069、0.062 m/s;颗粒S1、S2、S4、S5的模拟修正值与颗粒E1、E2、E4、E5的实验值之间的最小流态化速度的误差分别为11.1%、19.9%、24.3%、26.6%,均为正向偏差且在工程允许范围内,证明CPFD数值模拟方法是可靠的;最小流态化速度随固体颗粒的密度和粒径的增大而增大。
    • 孙键琳; 张忠义; 何彤; 石岩; 高培鑫; 于涛
    • 摘要: 空间Z形管路是油气开采过程典型的结构形式,在工程作业中受到高压高速液-固两相流的作用,容易导致管路系统产生冲蚀磨损失效。基于液-固两相流冲蚀磨损理论,选取合适的冲蚀磨损理论模型,讨论了流速、颗粒直径、质量流量、黏度以及重力等不同流体参数对管路系统弯头处的冲蚀磨损情况。结果表明:管路弯头处的冲蚀区域受内流场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出口端弯头处的最大冲蚀率大于进口端弯管端。流速、颗粒直径、质量流量与整体管路最大冲蚀率呈正相关关系,黏度与整体管路最大冲蚀率呈负相关关系。分析了不同工况下空间Z形管路的冲蚀特性,获得了流体参数对管路冲蚀的影响规律,为工程实际复杂管路系统冲蚀磨损寿命预测提供技术参考。
    • 冯鹏云; 詹良斌; 黄天成; 石应华; 柏晓涅
    • 摘要: 为了探究柱塞型节流阀在节流过程中因受到高速颗粒冲击和流体冲蚀而导致节流阀失效的问题,以PCG,2-9/16×15M型节流阀为研究对象,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法和离散模型,研究了不同开度、质量流量、流体速度及颗粒直径对阀座和阀芯的冲蚀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开度的减小,节流阀主要冲蚀区域从阀体内腔节流处转为导流面节流处;在不同开度下,随着流速的增加,最大冲蚀率统一呈现上升趋势,并随着开度的增加,上升趋势更加明显;随着颗粒直径的增加,最大冲蚀率呈现上升趋势;随着质量流量的增加,最大冲蚀率不稳定,大体呈现上升趋势;节流阀通常在小开度下工作,小开度的不同工况下,节流阀最大冲蚀位置都处在节流阀阀芯上,将节流口处改为阶梯形结构,通过仿真结果对比,可有效降低节流阀最大冲蚀率。研究结果可为节流阀的进一步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 李睿; 孙治谦; 刘志博; 孙进慧; 王振波
    • 摘要: 盲三通内特殊的"气垫"结构可以在节省空间的同时提升管道的抗冲蚀性能。为了分析液固两相流环境下弯管和盲三通内的流场分布,并对比其抗冲蚀性能,分析冲蚀机理,运用CFD-DPM方法对相同直径弯管和盲三通内的流场进行了数值计算。通过对几何模型进行网格无关性验证来确定最佳的网格数量,选用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McLaury冲蚀预测模型和Forder壁面反弹恢复模型来计算冲蚀速率。分析结果显示:盲三通的最大冲蚀速率明显低于弯管;弯管的主要冲蚀部位位于中心区域的外侧壁面,盲三通的冲蚀区域主要位于相贯线附近和出料管底部;在盲三通内存在缓冲涡,可以阻止固体颗粒对壁面的直接撞击,从而减轻对管道的冲蚀;随着流体流速的增加,冲蚀逐渐加重,且流速较高时,冲蚀速率增加幅度越大;随着颗粒质量流量的增加,冲蚀速率呈线性增加,增长斜率随长径比的增大而减小。所得结果对于管道的设计选用及长周期安全运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高凌霄; 杨贺琦; 李小平; 敬登伟; 马利静
    • 摘要: 油气开采及输运过程中管道中的砂粒侵蚀会导致严重设备故障,并可能限制生产效率,增加生产成本。因此,准确预测油气生产管道尤其是弯管处的砂粒冲蚀情况是降低管道失效的关键保障。本文基于CFD-DPM方法,通过计算油气连续相流场、管壁侵蚀率和颗粒轨迹,实现复杂结构弯管中含砂颗粒的侵蚀速率的准确预报。研究发现,随着串联弯头之间的连接长度增加,弯管平均冲蚀率整体呈下降趋势,而最大冲蚀率先增大后减小又逐步增大。未来在含砂多相流体输运管道的设计中,为降低壁面冲蚀磨损,串联弯管连接长度建议可选在(9~15)D范围内。本文通过对比单个弯管与多级串联弯管内液固两相流冲蚀特性的差异,为未来含砂多相流体输运管道的设计及腐蚀防护提供理论指导。
    • 陈熙; 陈慧敏; 程林; 张倩; 刘维新; 陈春宇
    • 摘要: 基于液冷充电模块工作过程,分析充电模块发热原理,通过理论计算系统设计循环泵、管路、散热器和冷板等液冷充电桩关键部件;利用仿真分析散热冷板结构温度场,进行液冷充电模块冷板的结构优化设计;结合充电桩的应用场景和条件,冷却工质选择体积分数为56%的乙二醇水溶液作为液相,添加体积分数为3%的石墨烯粉体作为固相。结果表明:与市场上现有液冷模块进行对比,设计优化后的液冷模块散热效率提升约20%。研究充电设备的液固两相流散热系统,利用冷却工质循环和散热装置对充电设备进行散热,有利于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使用年限。
    • 梁高峰; 陈学青; 王德武; 张少峰; 刘燕; 张继军
    • 摘要: 针对粉煤灰酸法制氧化铝工艺中六水氯化铝结晶纯度难以控制、需进一步纯化的问题建立液固淘洗过程模拟实验,考察了液相密度、黏度、颗粒粒度及体积分数对颗粒沉降速度的影响,并用液体对颗粒的抵抗阻力对其修正,建立了关于沉降速度的计算模型,相对误差小于10%,能够较好地预测该体系下颗粒的沉降速度.按照淘洗过程模拟实验条件及对应的颗粒沉降速度设计静态实验,考察了钠、钙、镁和钾4种杂质离子随淘洗时间的变化规律,得到较优淘洗时间为60s.实验结果表明,杂质离子脱除率依次为Na+>Ca2+>Mg2+>K+,且最高脱除率均可达80%以上,杂质离子脱除率随着液固比的增大而提高,与沉降速度计算模型趋势一致,研究结果可为淘洗工艺的设计计算和优化提供参考.
    • 彭德其; 张凯博; 俞天兰; 吴淑英; 王志奇; 乔硕; 禹卫东
    • 摘要: 为探究管内插螺旋与液固两相流复合技术对流场与传热的影响机理,采用粒子图像处理技术(PIV)实验研究管内流体的涡量场及速度场分布规律.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内插螺旋液固两相流使流体呈螺旋流动,且增大流体的运动强度.在雷诺数Re=26400~33000,总平均涡量比光管增大21.4%~35.8%;径向速度呈正负波动分布,平均径向速度为光管的6.5~19.8倍,径向速度波动为光管的51~609倍;轴向速度沿壁面向管中心递增,轴向速度波动比光管增大41.5%~60.6%;平均湍动能比光管增大162.7%~254.6%,因此内插螺旋液固两相流复合技术更有利于传热.
    • 叶挺; 凡凤仙
    • 摘要: 对泊肃叶流下中性浮力颗粒横向迁移相关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进行归纳和评述,发现目前对颗粒横向迁移行为的认识仍存在争议,对横向迁移内在机理研究还不够深入.鉴于直接力/虚拟区域数值模拟方法在液固两相流精准模拟中的优势,采用该方法对圆管内泊肃叶流下单个颗粒的横向迁移进行模拟再现;据此指出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基于直接力/虚拟区域方法开展研究,以全面识别颗粒横向迁移的动力学行为,并揭示其内在机理.
    • 赖芬; 王凤鸣; 朱相源; 常沛然; 李国君
    • 摘要: 为了探索离心泵内液固两相流动及固体颗粒引起的壁面磨损特性,本文基于E/CRC磨损模型进行了数值预测,获得了设计工况下离心泵各个区域的磨损形态并对比不同区域的最大和平均磨损率,分析了磨损率变化规律并预测了最大磨损率发生位置,讨论了颗粒粒径及浓度对离心泵叶轮磨损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磨损最严重的区域在叶片前缘及叶片压力侧尾缘附近;后盖板的平均磨损率最大,叶片及后盖板的最大磨损率最大,最大磨损率在叶片与后盖板交界处叶片曲率角59.8°附近;颗粒粒径及浓度均对叶轮磨损特性有显著的影响,随颗粒粒径的增大,前盖板及叶片的磨损区域面积显著减小,而后盖板的磨损区域面积几乎不变,磨损率呈减小趋势;随颗粒浓度的增大,叶轮磨损区域面积几乎不变,磨损率呈增大趋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