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淮南矿区

淮南矿区

淮南矿区的相关文献在1966年到2022年内共计265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9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1868篇;相关期刊118种,包括安徽科技、中国基层医药、安徽农业科学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14学术论坛、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blic Health (CEPPH 2010)(2010年环境污染与大众健康学术会议)、2010年度淮南矿业集团煤炭学会学术交流会等;淮南矿区的相关文献由447位作者贡献,包括袁亮、陈永春、崔龙鹏等。

淮南矿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9 占比:11.20%

会议论文>

论文:26 占比:1.22%

专利文献>

论文:1868 占比:87.58%

总计:2133篇

淮南矿区—发文趋势图

淮南矿区

-研究学者

  • 袁亮
  • 陈永春
  • 崔龙鹏
  • 李俊斌
  • 唐修义
  • 白建峰
  • 安士凯
  • 张平
  • 王晓辉
  • 严家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晨; 胡林; 李玉
    • 摘要: 淮南矿区长期的煤炭开采活动引发了地面沉陷,进而影响到了矿区生态环境,在矿区开展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很有必要。利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模型计算得到研究区各年份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采用自然截断法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分级。结果表明,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的区域主要为耕地和水域,城镇、工矿、农村居民地生态环境质量较差;分析得出2013—2019年淮南矿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变差趋势,水体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几乎不变,城镇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好转,部分农田区域生态环境变差。
    • 陈晨; 胡林; 李玉
    • 摘要: 以淮南矿区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从土地利用适宜性出发,通过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评价体系开展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生成淮南矿区“三生空间”划定方案,确定淮南矿区“三生空间”土地功能分区。研究结果表明,淮南矿区生产空间占据主导地位,生态空间次之,生活空间占比最小。“三生空间”的划定为淮南矿区的区域治理和综合利用提供依据,也为我国其他类似矿区治理和利用提供借鉴经验。
    • 程晓静; 王兴明; 储昭霞; 王运敏; 范廷玉; 徐晓平
    • 摘要: [目的]研究淮南典型矿区不同年龄沉陷塘水体5种微量元素Mn,Ni,V,As和Cr浓度变化特征及来源,旨在为采煤沉陷区微量元素风险管控、沉陷塘水环境污染治理提供科学参考和依据。[方法]测定水样的微量元素Mn,Ni,V,As和Cr的含量,运用Pearson相关性和主成分析法识别微量元素的来源,同时采用美国环境保护局(USEPA)推荐的健康风险模型对其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①沉陷塘水体微量元素As和Cr的含量符合中国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元素Mn,Ni和V的含量在中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限值之内。②不同塌陷年龄沉陷水体微量元素总体变化趋势表现为:青年矿>老年矿>中年矿,随塌陷年龄增加,研究区沉陷水体微量元素含量整体上呈下降趋势。③不同年龄塌陷水体通过饮水途径摄入的非致癌健康风险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不同年龄塌陷水体致癌元素(As,Cr,Ni)成人和儿童年均致癌健康风险值在可接受范围内,其中青年矿元素As的致癌风险值相对较大,接近USEPA限值。[结论]受采煤活动影响,煤矿开采初期,沉陷水体微量元素浓度较大,应做好敏感微量元素治理和安全风险管控;随塌陷年龄越加,沉陷塘水体的微量元素对人体产生的健康风险越小。
    • 蒋忠利
    • 摘要: 围绕淮南矿业集团采煤沉陷区的特点、综合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在总结综合治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对进一步推进淮南矿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对其他煤炭企业采煤沉陷区的综合治理工作,也有较强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 党保全; 魏廷双; 匡伟; 杨小慧
    • 摘要: 为了查明淮南矿区工作面煤层、巷道掘进前方构造发育情况,开展了槽波透射法及槽波超前探等多种探测方法应用,获得工作面槽波能量成像以及反射成像剖面,并对结果进行解释与生产验证。应用结果表明,槽波透射勘探实现了煤层内部构造成像,巷道超前探测预测了前方断层位置。因此,槽波探测技术给工作面回采提供了地质保障。
    • 宫耀; 李浩; 陈永春; 安士凯
    • 摘要: 为了探究大采高综采工作面覆岩破坏机理及矿井显压规律,以淮南矿区谢桥煤矿1242(3)工作面(5.1 m平均采高)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分析和现场实测等方法开展研究。通过对比分析,验证工作面不同推进距离条件下工作面覆岩破坏高度、破坏程度、预测支撑阻力、矿井来压位置及来压步距,定量地表示了大采高综采工作面覆岩破坏机理及矿井显压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工作面推进10 m、40 m及150m处分别有直接顶初次来压、基本顶初次来压和充分采动体现,且在向前推进至100 m前、100~150 m、超过150 m时,覆岩顶板破坏高度趋势分别为增加迅速、增加变缓、破坏程度基本不变,并推算最大支撑阻力不超过16000 kN/架,且要控制开采速度将矿压显现甩向采空区。工作面推进中,工作面煤壁前方始终存在应力集中现象,顶板和底板始终出现应力降低现象,当工作面推进90~100 m,具有顶板应力降低区域单峰状向双峰状及多峰状趋势发展,并预测了来压位置、来压步距及超前支承压力影响范围。现场实测数据与模拟来压位置、模拟来压步距及模拟液压支架阻力比较,模拟效果较为贴合。
    • 田宏亮; 陈建; 张杰; 程合玉; 董瑞刚; 杜利猛; 刘德贵; 管强盛
    • 摘要: 针对淮南矿区利用顺层定向钻孔对工作面和邻近巷道条带煤层瓦斯消突(简称“一孔两消”)的需求,提出了利用气动定向长钻孔实现“一孔两消”的技术思路。在前期气动螺杆定向钻进工艺试验基础上,开发了一款宽度仅为1.1 m、主轴倾角可在±90°范围内无级调整、具备50 m最大遥控距离的窄体全断面遥控定向钻机;优选了杆体直径73 mm、螺旋翼片外径82 mm的?73/82 mm螺旋气动螺杆钻具,最大转矩可达256 N·m;研制了集除尘系统、压风监测系统和油雾润滑系统为一体的多功能除尘车;改进了电磁波随钻测量系统供电电池,提高了系统使用时间和稳定性;开发了碎软煤层双动力复合强排渣技术和定向钻孔长距离筛管完孔技术。利用成套装备与技术在淮南矿区潘三煤矿1682(1)运输巷开展软煤气动定向钻进技术与装备的试验,先后完成16个孔深为240 m以上钻孔,试验总进尺4 548 m,煤层钻遇率达93.1%,所有定向孔全程下筛管,最大钻孔深度423 m。试验过程中即开始连抽,统计期间,抽采平均浓度(体积分数)60%,最大达到81%,抽采混合量基本维持在1.5 m3/min,平均抽采纯量0.9 m3/min,最大抽采纯量1.56 m3/min,累计抽采纯量17.4万m3。试验结果表明,成套装备性能稳定,使用方便,能实现远程遥控操作,施工安全保障度高,能够满足软煤气动定向钻进成孔需要。形成淮南矿区软煤气动定向钻孔施工成套技术和装备,为矿区安全高效抽采提供了必要技术和装备支撑。
    • 曹祺; 吴伟
    • 摘要: 随着聚能管等聚能装置的应用,聚能爆破定向断裂技术得以迅速发展。在淮河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张集矿矸石转载胶带机巷、联络巷等巷道试用聚能爆破技术。试验表明,与常规光面爆破相比,每循环缩短工时4~5小时,进尺增加0.3 m,雷管、炸药费用合计节省500元,巷道爆破面光滑平整,减小围岩扰动,保证围岩的自承稳定能力,有效地提升了安全作业系数。
    • 李云飞
    • 摘要: 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使地震勘探的精度和分辨率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为提高矿企经济效益、建设高效矿井都发挥出了较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淮南某矿区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工程为例,讨论了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野外采集方法,资料处理解释中应用了叠前时间偏移和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对地震资料进行了精细解释,圈定了采空区、地震波低速异常区,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成果。
    • 安士凯; 李昱昊; 王晓鹏; 周大伟; 安鱼飞; 毕波
    • 摘要: 地表移动持续时间是地表沉陷稳定的关键指标,精确预计该时间对于地表及地面设施的稳定性评估至关重要。由于厚冲积层的特殊性及现有方法考虑影响因素有限,导致现有方法在厚冲积层矿区预测误差偏大。针对这一问题,综合考虑了采深、采厚、冲积层厚度和推进速度等地表移动时间影响因素,基于淮南潘谢新区15个工作面的实测数据,分析了各影响因素与地表移动持续时间的关系,建立了厚冲积层矿区地表移动持续时间新计算模型,分析了计算模型精度,并利用SBAS-InSAR技术进行了实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地表移动持续时间与采厚、采深呈正相关,与推进速度、冲积层厚度呈负相关;分别利用参与和未参与建模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到新模型的精度提高了86%和44%;新建模型计算结果与Sentinel-1数据解算结果的相对误差最低为7.2%,再次证实了该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对比传统经验公式,新建公式适用性更强,精度更高,可为厚冲积层矿区地基稳定性评价等相关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