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温度胁迫

温度胁迫

温度胁迫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256篇,主要集中在园艺、农作物、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1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133230篇;相关期刊136种,包括环境昆虫学报、昆虫学报、西北植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十届全国青年植保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2013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等;温度胁迫的相关文献由968位作者贡献,包括万方浩、刘万学、吕志创等。

温度胁迫—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1 占比:0.17%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33230 占比:99.82%

总计:133469篇

温度胁迫—发文趋势图

温度胁迫

-研究学者

  • 万方浩
  • 刘万学
  • 吕志创
  • 庞保平
  • 樊东
  • 单艳敏
  • 周晓榕
  • 刘志薇
  • 吴致君
  • 姜建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雪; 邵亚林; 陈海涛; 赵平; 丁勇
    • 摘要: 【目的】分析樟叶越桔热激蛋白基因响应不同温度变化的表达模式,为阐明热激蛋白在樟叶越桔响应温度胁迫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樟叶越桔成熟叶片为材料,从建成的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出候选内参基因(VdARP、VdGAPDH和VdEF-1α)和热激蛋白基因(VdHSP90、VdHSP70和VdsHSP)的cDNA序列,利用RT-qPCR技术检测目的基因在不同温度(4、25和35°C)、不同时间(1、5、10和15 d)处理下的表达情况。应用软件BestKeeper、GeNorm、Normfinder和RefFinder综合分析3个候选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以表达最稳定的内参基因作为参照,分析3个热激蛋白功能基因响应不同温度的表达模式。【结果】软件BestKeeper、GeNorm、Normfinder和RefFinder综合分析显示,3个候选内参基因表达稳定性为VdARP>VdGAPDH>VdEF-1α,因此以VdARP为内参基因分析热激蛋白基因的表达情况。试验中3个热激蛋白基因在25°C各时间处理组中的表达水平整体趋于稳定。4°C和35°C处理均能诱导樟叶越桔VdHSP90和VdHSP70基因在一定时间内表达水平显著增加,但VdHSP90和VdHSP70基因受4°C诱导表达的水平分别显著高于35°C。VdsHSP基因受35°C高温诱导后显著上调表达,但显著受到4°C低温的抑制而下调表达。【结论】3个热激蛋白基因VdHSP90、VdHSP70和VdsHSP在不同温度(4、25和35°C)处理的樟叶越桔叶片中均有表达,其表达水平显著受到高、低温胁迫的影响。VdHSP90和VdHSP70基因表达在高、低温度胁迫下均显著上调,且对低温胁迫的响应更显著;而VdsHSP基因仅在高温度胁迫下显著上调表达。显示HSP90和HSP70基因表达产物在樟叶越桔抵御零上低温胁迫过程发挥重要功能,而sHSP基因表达产物则主要参与了樟叶越桔对高温胁迫的响应过程。
    • 都润; 张思琦; 张海文; 陈涛
    • 摘要: 向日葵作为我国五大油料作物之一,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和油用价值。向日葵在我国的种植分布集中在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时常面临着干旱、盐碱、温度和重金属胁迫的问题。主要综述了近年来向日葵面临的几种主要逆境胁迫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在不同逆境胁迫下向日葵的耐受机制,并根据不同逆境胁迫筛选出了相应的抗逆向日葵品种,同时进行了生理差异和基因信息分析。通过阐明向日葵在逆境胁迫下的耐受机制,以期对向日葵高产育种及耐逆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向。
    • 杨伟克; 刘增虎; 唐芬芬; 胡昌雄; 董占鹏
    • 摘要: 为了探究高温、低温和饥饿胁迫对琥珀蚕热激蛋白AaHsp90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揭示琥珀蚕适应环境的分子机制,对5龄第3天琥珀蚕幼虫分别进行38°C高温、4°C低温和饥饿胁迫处理,以26°C正常饲养组为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分析中肠、脂肪体和血淋巴AaHsp9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测定的时间范围内,38°C高温处理后,中肠、脂肪体和血淋AaHsp90基因的表达量均呈现先明显增加,后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急剧减弱的趋势。4°C低温处理对琥珀蚕幼虫中肠、脂肪体和血淋巴Aahsp90基因的表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饥饿处理组中,琥珀蚕血淋巴、脂肪体和中肠AaHsp90基因在饥饿12 h和18 h呈现上调表达趋势,而在饥饿24 h时,AaHsp90基因的表达量急剧降低。综上可知,高温和饥饿胁迫能诱导琥珀蚕Aahsp90基因的表达,而低温胁迫主要抑制AaHsp90基因的表达,提示AaHsp90蛋白在琥珀蚕幼虫适应高温和饥饿胁迫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王继源; 王丽; 纠松涛; 孙菀霞; 徐岩; 刘勋菊; 张才喜
    • 摘要: 【目的】克隆甜樱桃PavMYC2基因并研究其表达模式,为深入研究其在花芽响应温度逆境中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从甜樱桃基因组数据库中获得PavMYC2基因的序列,对该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亚细胞定位;通过qRT-PCR技术探究PavMYC2基因在甜樱桃不同组织及花芽各个时期的表达模式;运用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BiFC)检测其与PavJAZ蛋白的互作关系;结合前人转录组结果分析PavJAZ的季节表达模式。【结果】PavMYC2编码689个氨基酸,具有bHLH-Zip保守结构域,属于bHLH家族。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该基因在细胞核中发挥功能。进化树结果表明,甜樱桃PavMYC2与中国樱桃(Prunus pseudocerasus)和樱花(Prunus yedoensis)亲缘关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分析发现,PavMYC2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在花芽中表达量最高,依次是叶、茎、花、根中表达量的4.8、4.9、8.8、37.4倍。在花芽中,PavMYC2的表达量在夏秋季高,然后逐渐降低,在冬季维持一定的表达水平,春季时最低。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发现,该基因启动子上含有大量光响应元件、多种激素响应元件和低温胁迫等相关元件。互作蛋白结果显示,PavMYC2可以与PavJAZ1/2/3蛋白发生互作,进一步对JAZs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发现PavJAZ1/2/3/5与PavMYC2的表达量变化相似。【结论】克隆得到1个PavMYC2基因,夏秋季高温时期在花芽中高表达,随后逐渐降低,在冬季维持一定的表达水平,春季开花时最低。其与PavJAZ1/2/3互作,协同响应温度胁迫。该研究为进一步探究甜樱桃花芽中MYC2在响应温度胁迫和调控开花进程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 石文强; 许秀英; 张伟; 张平; 孙海天; 胡军
    • 摘要: 我国北方寒地温差大,土壤温差对近红外光谱测量土壤墒情有较大影响。针对这一问题,以北方寒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大范围温度胁迫下(-20~40°C)土壤的近红外光谱与土壤不同含水率之间的关系预测模型方法。选取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试验基地中的黑土,经烘干、过筛等操作处理后配置含水率范围在15%~50%内八种不同湿度的土壤样品,建立北方寒地土壤大范围温度胁迫下土壤的近红外光谱信息与含水率之间的定量预测模型。在全波段光谱数据的基础上,结合五种不同光谱信号预处理方法,采用BP神经网络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算法(SVM)、高斯过程算法(GP)三种智能算法建立北方寒地土壤近红外光谱与含水率的预测模型并验证模型的效果。利用69组数据进行训练建模,BP神经网络相关参数设置为学习速率0.05,最大训练次数设置为5000,隐层单元数确定为20;SVM采用径向基函数,并利用leave-one-out cross validation确定了最佳惩罚参数为0.87,使模型预测的准确性提高;高斯过程算法内部采用马顿核。模型的定量评估采用决定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RMSE)。结果表明,在建立的全部BP神经网络模型中,效果最佳的为S_G-BP神经网络模型,模型的R^(2)为0.9609,RMSE为2.3797;在SVM模型中SNV-SVM模型的效果最好,模型的R^(2)为0.9911,RMSE为1.0815;在GP模型中S_G-GP模型的效果最好,模型的R^(2)为0.928,RMSE为3.2581,综上基于SNV预处理的SVM模型训练效果最优。利用剩余的35组光谱数据作为预测集验证模型性能,经模型对比分析发现基于SVM算法的预测模型效果优于其他两种算法,其中基于S_G的SVM模型效果最优,其预测模型的R^(2)和差RMSE分别为0.9921和0.7369。综合建模集与预测集的参数最终确定基于S_G的SVM模型为最佳模型。此模型可以作为大范围温度胁迫条件下(寒地)的土壤含水率有效预测方法,为设计优化适宜寒地便携式近红外土壤含水率快速测量仪提供科学依据。
    • 黄成裕; 高世科; 张家锐; 王凌霄; 张硕
    • 摘要: 为探究急性温度胁迫对双带隐带丽鱼(Apistogramma bitaeniata)免疫指标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随机挑选体长(3.0±0.3)cm,体重(1.5±0.5)g的150尾鱼置于三个温度(20、26、32°C)处理组中胁迫24 h之后逐步恢复至26°C培养,并于试验前和试验后0、6、12、24、48、72 h时取样检测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ZM)、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及免疫球蛋白M(IgM)的含量。结果表明,在抗氧化指标中,20°C处理组SOD和CAT活性、GSH和MDA含量随恢复时间的变化趋势与32°C处理组基本一致,其中SOD、CAT活性在48 h达到平衡状态,GSH和MDA含量为12 h时达到峰值;免疫指标中,20°C处理组ACP和ALP活性与32°C处理组随时间变化的恢复趋势一致,而32°C处理组比20°C处理组更能促使双带隐带丽鱼产生更多的LZM,从而形成保护机制;IgM含量的变化规律性不强,鱼种和胁迫强度均可能是导致这种结果差异的原因。综上,在24 h之内,养殖过程中遇到急性温度变化时作出补救措施是着实有效的,运输过程中保持26°C左右的水温有助于保护鱼体的身体机能,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 张含; 王冰倩; 杜逸晨; 宋康丽; 李佳杨; 聂婧源; 宋从凤
    • 摘要: [目的]探究水稻白叶枯病菌是否存在存活但不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水稻白叶枯病的病害循环,为有效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分离采集自田间、保存在室温和4°C下14年的水稻白叶枯病叶,采用划线稀释分离法进行病原菌的平板分离,探索不同温度处理下病叶中白叶枯病菌的可培养情况。将带利福平抗性的白叶枯病菌PXO99^(A)菌株剪叶接种感病水稻品种‘深两优871’,病叶剪成小段分别置于4、28和37°C下保存,每隔30 d取病叶小段,通过平板分离进行病原菌含量的测定。利用染色全细胞染料Microlight^(TM) Green JJ98 and JJ99以及染死细胞染料碘化丙啶(PI)对喷菌液中细胞的存活程度进行测定。[结果]采集自田间、保存在室温和4°C下的病叶都有明显的喷菌现象;只有从4°C保存(甚至保存4年)的样品上可以分离到病原菌,而保存在室温的样品上都不能分离到白叶枯病菌。从人工接种的保存在3个温度下的病叶上分离的病原菌,随着保存时间的增加,可培养的PXO99^(A)菌量呈现下降趋势,其中37°C保存60 d后未分离到病原菌。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保存60 d后,4、28和37°C条件下保存的样本中活细胞的比例分别为52.52%、32.17%和24.02%。以上结果说明,37°C病叶中的病原菌部分进入了VBNC状态。[结论]高温诱导了水稻白叶枯病样中的病原菌进入了VBNC状态。这为研究水稻白叶枯病菌的侵染生物学特征和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 吴亚芳; 李晓艳; 郭金丽; 李连国; 李东方; 张薇; 邵郅胜
    • 摘要: 非生物胁迫对果树产业造成损失巨大,如何提高果树的抗逆性是各种果树研究的热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欧李(Cerasus humilis)是我国独有的野生果树,其综合抗逆性较强,尤其具有极强的抗旱性,可作为改良核果类及其他果树的优质基因资源,同时还具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因而前人在欧李分类、种质资源的分布、生物学特性、品种选育及抗性等方面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得到了许多研究成果。本研究着重综述欧李响应水分胁迫、盐碱胁迫、温度胁迫及其他非生物胁迫引起植株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及分子等方面的成果,并就这些成果分析欧李应用前景以大致确定欧李以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欧李资源的开发利用、抗逆资源和抗逆基因的筛选及新品种的培育提供参考。
    • 赵文静; 张浩阳; 徐燕妮; 罗蛟; 刘美君
    • 摘要: 为了研究不同温度下交替氧化酶(Alternative oxidase,AOX)和细胞色素氧化酶(Cytochrome oxidase,COX)呼吸途径在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以‘新牧4号’和‘甘农5号’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采用呼吸电子传递链专一性抑制剂水杨基氧肟酸(Salicylhydroxamic acid,SHAM)和氰化钠(Sodium cyanide,NaCN)部分抑制AOX和COX途径,研究了低温(10°C)、对照(25°C)、高温(40°C)下AOX和COX呼吸途径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和幼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高、低温均明显抑制了2种紫花苜蓿种子的萌发;2种呼吸途径在种子萌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且2条途径对种子萌发的作用会受到温度的影响,其中AOX途径在高温条件下的贡献大,COX途径在低温条件下的贡献大。不同温度下AOX和COX呼吸途径对幼根生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且AOX途径对幼根生长的作用大于COX途径。以上结果表明不同的呼吸途径对紫花苜蓿种子的发芽以及后期幼根生长的影响不同。此外,不同温度下AOX和COX途径对种子萌发的作用在2种紫花苜蓿间无显著差异。
    • 徐新娟; 冯玉丹; 吴静; 罗庆云
    • 摘要: 甜叶菊是一种新型糖源植物,其叶片富含的甜菊糖苷受多种非生物胁迫影响。本文从水分胁迫、温度胁迫、盐碱胁迫和重金属胁迫4个方面切入,综述国内外近十年来关于非生物胁迫对甜菊糖苷形成和积累的影响,探讨甜菊糖苷响应非生物胁迫的可能机制,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可行性建议,指出需要加强甜菊糖苷耐非生物胁迫的分子机制研究、甜菊糖苷对共胁迫的响应机制研究和非生物胁迫与甜菊糖苷积累的全生育期研究。本综述旨在为非生物胁迫调控甜菊糖苷积累提供理论依据,为甜叶菊抗性机理研究、选育培育抗性新品种以及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