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湿热内蕴

湿热内蕴

湿热内蕴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26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7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3577篇;相关期刊130种,包括中老年保健、广西中医药、环球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2009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艾滋病分会第七次年会、第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研讨会等;湿热内蕴的相关文献由529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冠卿、陈洪波、王芳等。

湿热内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7 占比:5.46%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24%

专利文献>

论文:3577 占比:94.31%

总计:3793篇

湿热内蕴—发文趋势图

湿热内蕴

-研究学者

  • 陈冠卿
  • 陈洪波
  • 王芳
  • 陈洪涛
  • 明荷
  • 曾冲
  • 谢寒
  • 丁学屏
  • 不公告发明人
  • 侯宪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梁敏; 张星星; 周晓虹(指导)
    • 摘要: 周晓虹教授认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以脾胃虚弱为发病基础,病机关键在于湿热内蕴、气机不畅,治疗以运脾清热、祛湿解毒为总原则,并善用黄连-厚朴、蒲公英-藿香、丹参-葛根、黄芩-仙鹤草药对治疗本病,临床收效显著。附验案2则以佐证。
    • 崔霞; 徐晓梅
    • 摘要: 茵陈蒿汤作为治疗湿热蕴结型黄疸的代表方,在治疗阻塞性黄疸、脂肪肝、肝硬化等疾病中有较好的疗效,临床亦将其广泛用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湿热内蕴证的治疗中,这与其抗炎、抗病毒、抗纤维化及利胆保肝的作用密切相关,此文通过查阅近10年的文献报道,总结有关茵陈蒿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湿热内蕴证的临床疗效与药理作用机制,以期为该方的临床应用与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邓鑫; 叶晖; 张学智
    • 摘要: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内生湿热为2型糖尿病的重要病机。幽门螺杆菌致病具有湿热邪气的特性,感染后缠绵难愈、易于复发,如湿邪样胶着难除,且具有相兼性,导致多种疾病。因其由口而入,可引起脾胃运化失常,而致湿热内蕴,水谷精微不能输布周身。幽门螺杆菌感染能够加重湿热邪气,湿热内外合邪致病可导致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此所谓“湿热内蕴、代谢病生”。因此,健脾气、清湿热治法既有利于清除幽门螺杆菌,也能在健脾清热化湿基础上增强脾胃运化,从而防治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 徐子缘; 朱垚; 陆明; 周仲瑛
    • 摘要: 目的 基于集内关联分析对国医大师周仲瑛辨治甲状腺癌中医临床医案进行解构,分析国医大师周仲瑛对于甲状腺癌的“机-证-药-方”经验。方法 通过Medcase数据处理平台,基于频繁模式增长(FP-Growth)加强关联分析算法,对2001年6月1日至2015年2月28日国医大师周仲瑛辨治甲状腺癌医案进行集内关联分析。结果 本次研究涉及医案43则,共43位患者,167诊次。集内关联运算处理后,选取高关联症状28组,高关联舌象21组,高关联脉象10组,高关联病机28组,高关联药物34组,高关联西医诊断26组。国医大师周仲瑛辨证治疗甲状腺癌,产生关联规则较多的症状有颈部肿胀、颈部疼痛、咳嗽、口干;产生关联规则较多的舌象有质隐紫、质暗红、有裂纹;产生关联规则较多的脉象有弦、细、小、滑;产生关联规则较多的病机有痰瘀互结、湿热内蕴、气阴两伤;产生关联规则较多的药物有柴胡、泽漆、天冬;产生关联规则较多的西医诊断有甲状腺癌、失眠、慢性胃炎。结论 甲状腺癌多属本虚标实,基本病机为痰瘀互结、湿热内蕴、气阴两伤,与肝、肾、脾关系密切。国医大师周仲瑛以攻补兼施为总原则,强调理气解郁、化痰散结、化湿泄浊、清火败毒、润燥软坚、益气养阴,重视滋养肝肾、补益脾胃,兼顾心肺。
    • 王建明; 李雪梅; 壹图(图)
    • 摘要: 湿热体质有哪些表现?湿热体质是八种偏颇体质之一。湿热体质是由于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湿热体质具有如下特征:形体中等或偏瘦,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多,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容易心烦急躁,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湿重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
    • 宋天云; 陈世囝; 唐敏; 周满林
    • 摘要: 目的评价甘露消毒丹和升降散加减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湿热内蕴证)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湿热内蕴型)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9例,两组均予甘花漱口液漱口,对照组另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口服,治疗组加用甘露消毒丹和升降散加减口服。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体温退至正常时间、咽痛症状消失时间及脓性分泌物消失时间。比较治疗前后外周静脉血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GRA%)及C反应蛋白(CRP)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8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47%(P0.05)。结论甘露消毒丹和升降散加减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湿热内蕴证)临床疗效肯定。
    • 宋天云; 陈世囝; 唐敏; 周满林
    • 摘要: 目的 评价甘露消毒丹和升降散加减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湿热内蕴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湿热内蕴型)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9例,两组均予甘花漱口液漱口,对照组另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口服,治疗组加用甘露消毒丹和升降散加减口服.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体温退至正常时间、咽痛症状消失时间及脓性分泌物消失时间.比较治疗前后外周静脉血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GRA%)及C反应蛋白(CRP)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8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47%(P < 0.05),能更快缩短患者的退热时间、改善咽痛症状及较快消除脓性分泌物(P < 0.05).两组治疗后WBC、GRA%及CRP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甘露消毒丹和升降散加减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湿热内蕴证)临床疗效肯定.
    • 赵伟鹏; 李鹤; 姜欣; 黄金昶
    • 摘要: 化疗后白细胞降低是临床常见病,目前中医学者多从"血虚""虚劳"论治,给予温补脾肾、补气养血等方剂.我们临床观察发现,部分化疗后白细胞降低症患者辨证并不属于"虚证"而是属于"湿热内蕴,郁遏卫阳".本文论述该证形成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其病因与化疗后脾胃损伤、运化受阻、情志不畅、郁而化火,患者火热体质,化疗药的寒热属性等三方面因素有关.其病机为白细胞与中医的"卫气"高度吻合,从"卫气"的生化及宣发来考虑湿热壅阻对于白细胞的影响.湿热壅阻中焦,导致气血生化乏源,湿热阻于上焦影响卫气宣发,共同导致白细胞降低.治法为"清利湿热,宣通卫气",组方多以"三仁汤""藿朴夏苓汤""栀子豉汤""连苏饮"等合方加减,并附以典型医案进行论述.
    • 孙泰; 陆雅春; 宁芬; 李婷婷; 卢峰; 张娟
    • 摘要: 目的 分析肝豆状核变性( Wilson's disease,WD)的中医证型特点及其肝肾功能、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8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收治住院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中医辨证为痰瘀互结型23例、湿热内蕴型57例、肝肾亏虚型3例、肝肾阴虚型3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肝肾功能以及氧化应激指标检测,并观察四种证型患者治疗后排铜情况.结果 不同证型WD患者发病年龄与发病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不同证型 WD 患者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 dismutase,SOD)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 、丙二醛( malondialdehyde, MDA) 、过氧化氢酶( catalase,CAT) ;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 、谷草转氨酶(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 、总胆红素( total bilirubin, TBIL ) 、直接胆红素( direct Bilirubin,DBIL) 、白蛋白( albumin, ALB) ;肾功能指标尿素氮( blood urea nitrogen, BUN) 、肌酐(creatinine,CR) 、尿酸( uric acid,U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但不同证型患者血清铜及铜氧化酶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前各组24小时尿排铜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但各证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WD患者中医证候与其肝肾功能、氧化应激反应、发病年龄、病程具有密切关系,并且不同中医证候WD患者治疗预后结局存在一定的差异,临床可将各证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指标经数据验证后作为WD中医证候评价的客观指标.
    • 刘厚利; 呼兴华; 何莉; 刘双; 刘月梅; 周婷; 秦登; 杨瑞; 许建秦
    • 摘要: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平台分析许建秦治疗湿热内蕴型糖尿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并筛选出许建秦主任医师门诊治疗湿热内蕴型糖尿病病历,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借助该系统的统计模块对所有录入处方进行药物四气、五味、药物关联规则、症状等方面的分析.结果:共录入178首处方,药味总数141味,按照频次统计,常用药物前7位为陈皮、茯苓、半夏、砂仁、白术、山药、黄连等.药物性味统计,以温药为主,苦味、甘味、辛味药最为常用;症状频次最高的为:汗出异常、头晕、体倦乏力、体胖、舌暗红、苔薄黄、脉弦滑等.结论:许建秦主任医师治疗湿热内蕴型糖尿病善抓主证,立法中焦辨证,取法健脾、清热,喜用古方化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