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漕运

漕运

漕运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56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地理、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64篇、会议论文1篇、相关期刊354种,包括人文杂志、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安徽史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4年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漕运的相关文献由481位作者贡献,包括胡梦飞、吴琦、张晓东等。

漕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64 占比:99.8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18%

总计:565篇

漕运—发文趋势图

漕运

-研究学者

  • 胡梦飞
  • 吴琦
  • 张晓东
  • 郑民德
  • 陈峰
  • 周建明
  • 张强
  • 嵇果煌
  • 曹凛
  • 李志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王羽坚; 王思明
    • 摘要: 明清时期大运河漕运兴盛,舳舻千里。自永乐迁都后,漕运已然成为国之命脉,朝廷内府所需物资、民间"土贡"及军队屯驻所需粮草皆由漕运实现。自明代始,实施了"随船土宜"政策,允许携带农业特产的数额不断增加。随着漕船的南来北往,南北方各类农业特产在京杭大运河沿岸地区交流互动,丰富了运河沿线人民的食材种类,促进了运河沿线城镇的发展,实现了南北方农业特产在饮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融合。
    • 郑力乔; 杨景霞; 刘文霞
    • 摘要: 丘濬以其"察其几微以成天下之务"的敏锐眼光及丰富的地理知识,总结了中国东南漕运从春秋至明代前期对国计民生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其贡献在于从历史演变和数字统计的角度分析了元朝到明代中期漕运的利弊,对元朝到明中期东南海上航道进行了历史考察,揭示其在地理交通上所显示的重要经济价值。基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系统阐明了东南之漕的历史局限以及开通东南海运的迫切性和可行性,从海舟样式、港湾海道勘探、船厂选址、公私合营造船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主张扩大国内商品流通和开发海上航线以促进商贸。
    • 骆冬青
    • 摘要: 这是一部一个人历经20余年撰就的长河式的鸿篇巨制;这是一部具有博大眼界、宏观视野的河流史著作,西方历史学有关于地中海、莱茵河等以“水”的特定流道流域为主的著作,中国学术界终于有了可与华夏悠久历史相称的运河与漕运史巨著;这是一部别样的古代史著作,中国古代政治、军事、经济、地理、城市等重要领域,经由运河与漕运而获得了另一种审视,另一种解读;这是一部具有朴茂实在的学术开垦与恢廓灵动的理性谛视的著作。
    • 刘淑洁
    • 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洛阳地区的漕运发展时断时续。从洛阳漕运发展状况着眼,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具体时期,即魏晋时期、十六国至北魏前期、北魏后期。魏晋时期,曹魏铺开了以洛阳为中心的漕运网络,西晋在此基础之上接续发展;十六国至北魏前期洛阳地区的漕运发展总体上处于断续中发展的状态;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初步建立了以洛阳为中心的漕运体系,孝明帝时又对这一体系进行整顿,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未能完成。隋朝在此基础之上修建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
    • 任刚
    • 摘要: 张强教授的《中国运河与漕运研究》是相关领域具有开创性的通史性研究巨著,特色鲜明,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信史。其学术价值在于,它是学界第一部将运河与漕运联系起来研究的巨著,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 邵波; 钱升华
    • 摘要: 漕运史研究是大运河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方面。自进入21世纪以来,学界关于漕运史的研究成果丰硕。这些论著围绕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大运河的历史变迁、河道整治、漕运管理等问题展开研究,探讨漕运对大运河沿线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的影响。伴随漕运史研究的深入,不少与之相关的史料文献先后被整理汇总和出版,催生了运河学的产生和发展。系统梳理和回顾总结这些学术成果,对把握当前研究现状及指导今后大运河漕运史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 摘要: 为解决北方粮食不足问题,清代每年都要将中南各省所产之米,通过大运河北运京师,谓之漕运,当时漕帮当家人是尤五。上海大商人沈生义见了也想投资漕运,家中的王管事却说不妥,沈生义不解:“漕运这么赚钱,为什么不妥?”
    • 卢勇; 尚家乐
    • 摘要: 引汶济运工程是元代以来大运河引水助运的重要水利工程,其发展演变在大运河山东段诸济运工程中颇具代表性。基于对古汶水溜道的历史继承、山东水脊位置的精准认识与闸坝、引汶河道的正确选择,戴村坝与小汶河成为构成引汶济运的关键工程,确保了漕运数百年的顺利通航。清后期,黄河北徙致运河停摆,汶水不再济运,小汶河与戴村坝成为汶河下游的防洪、泄洪工程。漕运的衰落、水事纠纷的激化与洪涝的威胁使得引汶济运逐渐式微。探析引汶济运水利工程的变迁,既可以折射出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水源工程的演变与部分水利工程“济运”作用的相对唯一性,也可管窥运河工程与漕运政策“同命运”的深度关联。
    • 郑民德; 赵铮
    • 摘要: 金龙四大王是明清时期盛行于黄河流域、运河沿线的重要民间信仰之一,与中国传统宗教有着密切关系,其经历了由"人"到"神"的演变,而转变的过程与环境变迁、政府宣教、民间推动等因素密不可分。正是由于不同社会阶层的精神需求与现实需要,强化了该信仰在空间与时间上的传播与延续,而信仰在史料、文学上的记载与描述,既是源于现实的书写,也有艺术上的加工与塑造,充分体现了信仰与不同社会群体的互动关系。而由信仰本身所衍生的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又进一步影响了区域社会,成为了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汪婷婷
    • 摘要: 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措施.北宋时期,因政府对漕运的重视,漕运规模不断扩大,由此形成了一个较为庞大的漕运群体.由于从事漕运的群体工作劳累且待遇较低,运输者往往利用漕船进行私货贩运,而北宋政府则采取种种措施对私贩行为进行管控,双方在博弈中不断调适,逐渐达到利益平衡.在这一平衡关系下,漕运私货贩运得以长期存在,并推动了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京都及沿线城市商业的繁荣.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