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澜沧江

澜沧江

澜沧江的相关文献在1973年到2022年内共计1653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中国文学、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35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3篇;相关期刊743种,包括中国西部、人与自然、今日民族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2014中国南方渔业论坛暨第三十次学术会议、2010年南方十三省(区、市)水电学会秘书长会议、2007年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研讨会等;澜沧江的相关文献由1920位作者贡献,包括何大明、庄文勤、许文舟等。

澜沧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35 占比:98.79%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1.03%

专利文献>

论文:3 占比:0.18%

总计:1655篇

澜沧江—发文趋势图

澜沧江

-研究学者

  • 何大明
  • 庄文勤
  • 许文舟
  • 傅开道
  • 崔保山
  • 王清华
  • 黄光成
  • 李旭
  • 梁洪
  • 甘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彭依云; 洪迎新; 刘东升; 陈求稳
    • 摘要: 针对罗梭江替代生境适宜度及影响因素尚缺乏定量分析的问题,选取澜沧江干流特有经济鱼类中国结鱼(Tor sinensis)为目标物种,基于河流内流量增加法(IFIM),结合二维水动力模型和鱼类栖息地适宜性曲线,建立了罗梭江典型鱼类的栖息地评价模型,分析了替代生境适宜度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罗梭江作为澜沧江最大支流,能为中国结鱼提供良好产卵场,产卵场在丰水期(7—9月)数量和质量较优,高质量产卵场主要分布于河流蜿蜒处;罗梭江不适宜成鱼全年栖息,尤其在枯水期(2—4月),成鱼产卵及育肥适宜度最差。在罗梭江替代生境后期管理中,建议优先加强对河流弯道处的生境保护及捕捞管理,同时重视其关联干流的生态保护。
    • 李欢; 赵伟华; 赵良元; 李伟; 曹小欢
    • 摘要: 鉴于长江和澜沧江源区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现状,而浮游植物是水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探究流域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与变化规律可为水生态环境评价与综合整治提供科学依据。为了解长江和澜沧江源区浮游植物资源现状,通过对比分析2012—2016年长江和澜沧江源区浮游植物特征,并采用冗余分析(RDA)揭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9种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长江源区共采集到浮游植物4门、44种(属),其中蓝藻门5种(属),绿藻门9种(属),硅藻门29种(属),隐藻门1种(属),当曲和直门达2014年的浮游植物种类数最多,为18种,五道梁2012年种类数最少,仅有6种;浮游植物密度为2.53×10^(4)~94.00×10^(4)个/L,最小值出现在2015年的当曲样点,最大值为2016年的唐古拉山样点;Shannon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86~3.34、0.34~0.96、0.33~0.83,最小值为2012年的五道梁样点。澜沧江源区共采集到浮游植物4门、32种(属),其中蓝藻门5种(属),绿藻门6种(属),硅藻门20种(属),隐藻门1种(属),扎曲2014年鉴定出种类数最多,为14种;浮游植物密度为2.23×10^(4)~38.64×10^(4)个/L,最小值为扎那曲(2015年),最大值为囊谦(2012年);Shannon、Margalef、Pielou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86~3.21、0.36~0.78、0.25~0.91。长江和澜沧江源区的浮游植物密度总体较低,水体处于贫营养状态,浮游植物均匀度指数较高,种类分布较为均匀,群落结构较稳定。研究表明,温度、浊度、流速和含沙量是影响长江和澜沧江源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 摘要: 在云南地貌区划中,纳板河保护区所在地域位于横断山南段中山峡谷区内的滇西南中山宽谷盆地亚区南部,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为西南部的拉祜玛峰、海拔2304米,最低点为东南部纳板河与澜沧江交汇处、海拔602米。纳板河保护区由纳板河流域和安麻山山脊至澜沧江之间的区域构成,河流均属澜沧江水系。
    • 江维薇; 朱颂; 肖衡林
    • 摘要: [目的]调查研究干旱年澜沧江小湾库区消落带植被自然恢复现状,为消落带植被恢复和维护等相关研究提供本底资料和参考。[方法]以2019年消落带典型区域固定样地调查为依托,综合运用无人机遥感、GNSS定位和GIS空间分析,于2020年7月进行干旱年复位调查,绘制研究区消落带植被分布图,定量刻画干旱年研究区消落带植被自然恢复的物种组成、面积、覆盖率、沿地形梯度分布特征,并与2019年非干旱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区消落带统计植物共14种,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其中狗牙根、习见蓼、柳叶菜、藿香蓟为优势物种,分别占植被总面积的85.62%,4.22%,3.72%,3.12%。狗牙根在消落带高,中,低段比例分别为50.21%,9.94%,39.85%;柳叶菜有95.53%分布于高段;藿香蓟有54.48%分布于中段;87.22%的习见蓼分布于中段和低段。绝大多数植物偏好生长于25°以下缓坡消落带,而柳叶菜在坡度60°以下均覆盖良好。消落带植被受到地形因子的影响中:最近邻水体距离>高程>坡度>坡向。旱情导致植被年度退化59.75%,集中体现在消落带中下部,习见蓼大量枯萎退化。[结论]消落带上半部相对于下半部植被恢复更稳定,优势物种的稳定性明显优于非优势物种,其中狗牙根和习见蓼耐淹性较好,而狗牙根相对于习见蓼表现出了更强的耐旱性和恢复稳定性;干旱胁迫和淹水胁迫对消落带植被的空间分布有显著影响,并且,在干旱年,前者的影响略大于后者。
    • 摘要: 藏彝走廊在横断山脉深邃的褶皱里,贡嘎群峰间掩藏着-条人间仙境,这就是藏彝走廊。位于川、滇西部及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区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薯江、大渡河和岷江六条大江自北向南奔腾而过,形成了诸多以江水为路径的天然河谷通道。
    • 摘要: 鼋(Pelochelys cantorii)又称作沙鳖、兰团鱼、癞头鼋和绿团鱼等,隶属爬行纲、龟鳖目、鳖科、鼋属。主要分布在珠江、澜沧江、瓯江、韩江和闽江各大支流中。历史上,鼋在我国的江西、山东、湖北、江苏、浙江、广东、海南、福建等地均有分布。在国外,鼋主要分布于印度、孟加拉国、缅甸、老挝、柬埔寨、泰国、越南等地。
    • 杨洁; 肖和伟
    • 摘要: “中华水塔”是对我国三江源地区的美誉。它位于我国西部平均海拔在3500m以上的高原地区,是喜马拉雅山脉的腹地,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这里是多民族大杂居的重要场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奇异的自然风貌,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超过49%的黄河水来源于三江源,超过25%的长江水来源于三江源,超过15%的澜沧江水来源于三江源,因此,三江源也被称为“中华水塔”。
    • 伍马强
    • 摘要: 内河航标工程一般主要包括助航标志与交通安全标志的建设,因其构造简单往往投资规模不大,建设周期较短。但因施工任务点多线长,深受地理、交通及自然条件限制,使得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变得复杂和困难[1]。本文以实际工程为例,根据主体结构形式及现场施工条件制定施工方法,提出了施工技术要点,分析了施工特点及难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解决方案与措施,期望能够对提高内河航标工程的施工管理水平和效率有所帮助。
    • 胡正刚(文/摄影)
    • 摘要: 西方人的溯源之旅1862年,法国与越南签订“西贡条约”,吞并了越南南部。1866年,急于打通进入中国西南边疆通道的法国政府派遣以德拉格雷和安邺为领队的勘探队进入云南,勘探队的最初设想是对称之为“中柬古代贸易路线”的湄公河(澜沧江)进行探测。经过实地探测,勘探队发现云南境内的澜沧江水流湍急,礁石密布,不适宜航行,加之大理地区正被杜文秀政权占据,无法前往,他们放弃了由澜沧江进入云南的计划,转而考虑由红河进入云南。勘探队到了普洱之后,改道东行,对红河流域进行探查。
    • 洪迎新; 刘东升; 马宏海; 陈宇琛; 陈求稳; 施文卿; 朱昊彧
    • 摘要: 作为干流高坝水电开发导致鱼类生境丧失的一种补偿措施,支流替代生境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受工程影响河段的土著鱼类保护,但替代支流发挥怎样的保护效果及干流对其的影响仍不清楚。以实施了澜沧江梯级生境替代的支流基独河与罗梭江为研究对象,并选择了邻近的对照支流,通过对鱼类调查数据的分析对比,揭示了各支流鱼类种类组成与群落结构的差异特征,初步阐明了梯级开发下鱼类支流生境替代效果以及干流工程建设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澜沧江支流替代生境对干流鱼类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支流生境修复后鱼类物种丰富度明显提高,罗梭江土著鱼类、特有鱼类物种数分别增加了12种、7种,基独河则是7种、2种,替代生境能为澜沧江土著鱼类、部分濒危特有鱼类和洄游鱼类提供完成生活史的关键栖息地。干流对支流生境替代保护有着重要影响,罗梭江、基独河与邻近干流鱼类群落的Bray-Curtis相似性分别为21.76%、10.73%,支流河口段保持“河相”是支流生境替代保护效果可持续的关键。综合考虑生境替代保护的效益与投入,建议今后开展此类保护措施时优先选择库尾河相区的支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