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灌丛

灌丛

灌丛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307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54篇;相关期刊161种,包括山地学报、生态学报、西北植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1998年国际山区资源开发与保护研讨会等;灌丛的相关文献由87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德罡、刘任涛、刘鸿雁等。

灌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2 占比:82.0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33%

专利文献>

论文:54 占比:17.59%

总计:307篇

灌丛—发文趋势图

灌丛

-研究学者

  • 张德罡
  • 刘任涛
  • 刘鸿雁
  • 奚为民
  • 张化永
  • 刘书润
  • 刘国华
  • 刘贤德
  • 刘锦乾
  • 司梦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浩; 陈永金; 刘加珍; 万波; 张丽
    • 摘要: 研究河口湿地不同类型柽柳灌丛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规律,探讨植被演替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有助于了解河口湿地生态保护及土壤改良的科学规律。以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为研究对象,选择柽柳-碱蓬(Tamarix-Suaeda)、柽柳(Tamarix chinensis)和柽柳-禾草(Tamarix-Gramineae)3种灌丛群落类型,分析各群落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柽柳灌丛群落演替对有机碳空间分布的影响,探讨土壤有机碳与盐分、水分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3种柽柳灌丛土壤有机碳的浓度随演替进程而增加,以柽柳-禾草群落最高,柽柳-碱蓬群落最低;且有机碳浓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均呈现出与灌丛中心距离的增加而降低的规律,并以0—10 cm土层表现最为明显。(2)3种柽柳灌丛冠幅下土壤有机碳均有明显的聚集性,柽柳-禾草与柽柳灌丛最大富集系数出现在0—10 cm土层,分别为1.93和1.48;而柽柳-碱蓬灌丛最大富集系数在30—40 cm土层,为1.23。(3)柽柳-禾草灌丛与柽柳灌丛土壤有机碳表现出一定的冠幅边缘聚集性,最大富集系数为0—10 cm土层的1.24和1.22;柽柳-碱蓬群落冠缘有机碳富集性不明显,最大富集系数为1.04。(4)3种柽柳灌丛土壤电导率均呈现出与灌丛中心距离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而土壤水分表现出与灌丛中心距离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且随演替进程土壤电导率有降低的趋势,而含水率呈升高的趋势,但3种柽柳灌丛pH差异并不显著;3种柽柳灌丛土壤有机碳与电导率有显著的负相关性,与土壤含水率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而与pH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 张奎月; 刘登峰; 刘慧; 赵笑雨; 郭凤年; 孟宪萌; 黄强
    • 摘要: 土壤呼吸是大气碳的主要来源之一。近年来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变化显著,为探究灌丛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2020年利用红外气体分析仪对黄土高原沟壑区淳化灌丛生态系统的不同海拔的裸地、保留植被的地面等3个测点进行土壤呼吸速率观测。研究结果表明:①淳化灌丛生态系统土壤呼吸速率日内过程呈“单峰型”曲线,保留植被测点的土壤呼吸速率在1 d内始终大于裸地测点;②保留植被测点的日内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可以解释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差异的83%,黄土高原沟壑区灌丛生态系统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与土壤湿度呈负相关;③土壤呼吸速率、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的日内变化波动较大,沟壑区灌丛生态系统的月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
    • 王小娜; 徐当会; 王谢军; 方向文
    • 摘要: 祁连山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安全屏障和水源涵养区,灌丛群落在水源涵养和安全屏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探究祁连山灌丛群落结构随海拔和经度的变化规律,选取了甘肃省永登县奖俊埠林场(祁连山东段)、甘肃省古浪县夏玛林场(祁连山中东段)、甘肃省民乐县海潮坝森林公园(祁连山中段),分析灌丛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物种重要值、地上生物量和盖度在海拔2700—3100 m的变化。结果发现,(1)随着海拔的升高,银露梅(Potentilla glabra)的优势度逐渐下降,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的优势度增加,高山绣线菊(Spiraea alpina)和山生柳(Salix oritrepha)在3个海拔梯度的优势度变化不显著。(2)随着海拔的升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地上生物量和盖度递增,且各海拔之间差异显著。(3)随着经度的增加(自西向东),地上生物量和盖度呈递增趋势,而Pielou均匀度呈递减趋势;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海拔2700 m呈递减趋势,在海拔2900 m和3100 m呈递增趋势。(4)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海拔高度、地上生物量、盖度、Pielou均匀度都存在显著相关性。以上结果表明海拔梯度和经度对灌丛群落结构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该研究将为祁连山区灌丛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 郭艳萍; 李洪建
    • 摘要: 以太原天龙山自然保护区的2个灌木群落(样地1和样地2)为研究对象,通过同步观测土壤呼吸(R_(s))及土壤温度(T_(10))、水分(W_(r))、植被指数(VI),分析R_(s)的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季节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2个灌木群落R_(s)的季节变化趋势一致,最高值出现在夏季,最低值绝大多数出现在冬季,偶尔也出现在W_(r)较低的夏季。在季节尺度上,R_(s)与单一环境因子的关系为:与T_(10)为极显著;剔除水分低于1/3田间持水量的数据后,R_(s)与T_(10)的相关性提高;R_(s)与W_(r)的关系仅在样地1显著;R_(s)与Ⅵ的关系均为极显著。R_(s)与T_(10)和W_(r)的复合模型能够提高土壤呼吸的解释能力。土壤呼吸温度模型的残差与W_(r)的关系表明,样地1和2受干旱胁迫的W_(r)下限阈值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0.35和0.42。在R_(s)与T_(10)和W_(r)的复合模型中增加Ⅵ后,拟合模型的决定系数增加,赤池信息准则(AIC)值降低,模型的拟合效果得到改善。从AIC值看,3个3因素模型中温度-水分-植被指数的指数-双幂模型相对较好;3个植被指数中,比值植被指数模型相对较好。该研究结果可以为利用水热和植被因子精确估算灌丛土壤碳通量提供参考。
    • 李玲; 王玉杰; 苟小林; 张远彬; 蒋豪; 余鳞; 涂卫国
    • 摘要: 以岷山山系大熊猫廊道康定柳灌丛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连续的带状皆伐和植被改造,分析了1年后灌丛皆伐带和保留带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碳氮特征。结果表明:皆伐改造后康定柳灌丛土壤养分条件和土壤微生物情况得到快速改善,与保留带相比,皆伐带表土层和亚表层中全氮提高了14.54%和29.50%,硝态氮增加了10.86%和23.36%,微生物氮升高51.31%和87.14%,微生物氮熵增加了43.12%和81.90%,表土层中微生物碳和微生物碳熵提高了39.32%和38.96%,亚表层中铵态氮提高了69.46%。皆伐后C/N显著降低,微生物活性增加,有机质的分解加快,表土层有机碳下降,可溶解养分可能向下层迁移和流失,可采取措施提高地表植被量,同时补偿土壤有机质的消耗。
    • 代奉林; 陈芳清; 吕坤; 刘杨赟
    • 摘要: 灌丛凋落物层在水土保持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探寻不同灌丛水文效应的差异,利用样方法采集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所分布的红背山麻杆、牡荆、杜茎山和羊蹄甲等4种典型灌木群落凋落物层的凋落物,通过测定凋落物的蓄积量、持水率和拦蓄量等参数,对灌丛凋落物层的水土保持效应及其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4种灌丛凋落物总蓄积量在3.80~4.84 t/hm^(2)之间,以红背山麻杆灌丛的蓄积量为最大;4种灌丛凋落物层的自然含水率和最大持水率的差异显著,羊蹄甲灌丛显著高于其它3种灌丛类型;4种灌丛凋落物的有效拦蓄总量在5.32~7.28 t/hm^(2)范围内。各灌丛类型有效拦蓄总量排序依次为红背山麻杆>牡荆>羊蹄甲>杜茎山,红背山麻杆灌丛凋落物层有效拦蓄总量分别比牡荆、羊蹄甲和杜茎山灌丛高11.15%,35.06%和36.84%。研究表明,4种灌丛凋落物层的水文效应以红背山麻杆灌丛和羊蹄甲灌丛较优。
    • 陈连连; 张化永; 黄头生
    • 摘要: 本文利用2017年公开发布的1970~2000年即30年气候数据,以2001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植被图集(1:100万比例尺)为植被类型基础数据,参照以年均生物学温度作为热量指标的温度带划分,基于渗透理论(采用四邻规则)在生态学中的应用,对中国灌丛植被共95个群系进行计算归类。结果显示:中国亚热带地区灌丛物种组成丰富,共包含了45个群系,5种植被型,其分布主要集中在我国南部地区。本文研究结果将为后续亚热带灌丛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奠定基础。
    • 杨晓霞; 赵锦梅; 张雪; 樊宇航; 张斌; 王婧楠; 张碧艳
    • 摘要: 为探讨高寒地区灌丛枯落物层及土壤层的水源涵养功能,以祁连山东段6种典型灌丛的枯落物和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浸泡相结合的方法,对枯落物及土壤水文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6种灌丛枯落物的蓄积量范围为0.23~3.61 t·hm^(-2),大小排序为山生柳>硬叶柳>绣线菊>金露梅>头花杜鹃>千里香杜鹃。(2)枯落物最大持水量范围为0.57~10.59 t·hm^(-2),山生柳最大,千里香杜鹃最小;最大持水率变化范围为147.30%~293.28%,山生柳最大,绣线菊最小。(3)6种灌丛枯落物的持水量(Y)与浸泡时间(t)符合对数函数关系:Y=klnt+b,R^(2)>0.967;吸水速率(V)与浸泡时间(t)符合幂函数关系:V=Ktn,R^(2)>0.823。(4)最大拦蓄量和有效拦蓄量均为山生柳>硬叶柳>金露梅>绣线菊>千里香杜鹃>头花杜鹃。(5)6种灌丛土壤容重范围为0.69~0.95 g·cm~(-3),山生柳最大,千里香杜鹃最小;土壤总孔隙度范围为60.94%~68.75%,千里香杜鹃最大,绣线菊最小;土壤最大持水量范围为609.44~687.46 t·hm^(-2),千里香杜鹃最大,绣线菊最小。(6)根据坐标综合评定法分析得出,山生柳灌丛的水源涵养功能最优。
    • 赵静
    • 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祁连山浅山区典型灌丛基本特征,并根据祁连山浅山区基本情况,研究典型灌丛土壤容量、典型灌丛降雨截流以及典型灌丛植被、群落结构等,以供参考。
    • 刘武超; 罗研; 马瞳宇; 康光清
    • 摘要: 采用GF-1 PMS影像Level 2级影像产品,以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中的灌丛为研究对象,通过提出FSSDM(Forest and Shrub Spectrum Discrimination Model)模型,并将该模型与专题指数特征、纹理特征进行特征组合,采用SVM分类器进行自动解译,以解决实际生产中灌丛与背景植被易混淆、识别正确率不高的问题。研究发现,FSSDM模型能够有效区分灌丛与林地、阴影,结合指数特征和纹理特征,可快速、高效地将灌丛从复杂背景中提取出来,且精度优于传统提取方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