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热水解

热水解

热水解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569篇,主要集中在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建筑科学、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8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110562篇;相关期刊86种,包括中国沼气、岩矿测试、广东化工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2010年中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中国通信学会2004年光缆电缆学术年会等;热水解的相关文献由1185位作者贡献,包括戴晓虎、王佳伟、陈剑波等。

热水解—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8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10562 占比:99.86%

总计:110720篇

热水解—发文趋势图

热水解

-研究学者

  • 戴晓虎
  • 王佳伟
  • 陈剑波
  • 李伟
  • 赵凤秋
  • 不公告发明人
  • 文洋
  • 薛勇刚
  • 张锋
  • 王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付杰; 邱春生; 王晨晨; 郑金鑫; 刘楠楠; 王栋; 王少坡; 孙力平
    • 摘要: 通过分析污泥热水解处理过程中重金属含量与形态的变化,考察不同温度(120~200°C)和不同处理时间(15~90min)对污泥中重金属(Cr、Mn、Ni、Cu、Cd、Pb)迁移转化和环境风险的影响,并对污泥热水解过程中理化参数[挥发性固体(VS)、溶解性蛋白质、多糖、溶解性化学需氧量(SCOD)、碱度、NH_(4)^(+)-N和pH]与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变化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热水解处理后污泥得到有效破解,部分重金属释放进入液相,但大部分重金属仍残留在固相中。固相中Cr和Mn含量在处理温度较高时(≥180°C)较原泥升高,其他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原泥。热水解处理后大部分重金属(除Pb外)弱酸提取态占比随处理温度升高和处理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且处理后污泥中Cr、Ni、Cu、Cd和Pb残渣态占比明显上升。具有生物有效性重金属含量与污泥NH_(4)^(+)-N、SCOD、溶解性蛋白质、VS等指标变化有较强相关性。单个重金属生态风险变化与重金属迁移转化密切相关,污泥重金属总潜在生态风险RI在热水解处理后显著降低。
    • 吴坤丽; 王玉忠; 王润沛; 蒋良楷
    • 摘要: 有机农业作为一种生态、健康、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在我国得到重视和推广,但发展中存在有机源不足的问题。文章通过对餐厨垃圾的组成、理化特性、有机成分及其基本组成元素和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分析,阐述了餐厨垃圾的农业资源化利用价值,并对比好氧、厌氧及热水解三种处理技术在餐厨垃圾进行农业资源化利用方面的优劣势。分析餐厨热水解在农业资源化多元化应用场景,阐述热水解技术对餐厨垃圾高效农业资源化利用的促进作用,为我国有机农业发展、餐厨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处置及推动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 王寿儒; 吴亚萍; 王亚东; 李亚静; 王少坡
    • 摘要: 为解决剩余污泥可生物降解性差的问题,本研究采用传统热处理对污泥进行预处理,考查了溶解性COD(SCOD)、多糖、蛋白质、氨氮、挥发性脂肪酸(VFAs)等指标,并通过恒压脱水和离心脱水来检测污泥的脱水性能.结果表明,考虑多糖、蛋白质、VFAs的释放量,140°C、30 min可以作为热水解预处理最佳的处理条件.然而从离心和恒压脱水情况来看,140°C时污泥的脱水性能仍然低于未处理前.当温度升到170°C、190°C时脱水性能才明显提高,且170°C与190°C相差不大;考虑能量的消耗,以改善污泥脱水性能为主要目的时,采用热处理较适宜的条件为170°C、30 min.
    • 廖勇; 盛维杰; 段励强
    • 摘要: 在150~180°C条件下,利用中试实验设备,对不同来源浓缩污泥(TS约为20%)进行热水解中试实验,采用离心和板框脱水等两种方式对热水解后的污泥进行直接脱水,研究热水解温度,停留时间,污泥有机质含量等条件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选取170°C下保温60 min为最佳工况,高、中、低有机质组的污泥热水解后直接板框脱水,泥饼含固率可达到37.2%,39.8%和41.3%,同时通过对水解后的污泥,以及固液分离后的脱水液,泥饼分别进行厌氧产气实验(BMP),测定其不同热水解工况下混合相,液相,固相的产气性能,当实验开始3天后,液相甲烷产量即达到混合相最终甲烷产量的68%,72%,69%,证明了在中试条件上,热水解过程中,大部分可甲烷化有机物已转移至液相,且液相厌氧消化速度远大于固相,证明了污泥“热水解—脱水—脱水液厌氧消化”工艺路线的可行性.
    • 杨芳芳; 栾金义; 李海龙; 李昕阳
    • 摘要: 采用低温热水解+A/AD消化技术对某石化企业炼油生化污泥进行处理,考察了热水解温度和热水解时间对低温热水解处理炼油生化污泥的影响,研究了A/AD消化时间对炼油生化污泥有机质百分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利用低温热水解能对炼油生化污泥中的胶原团进行有效破坏,可显著提高炼油生化污泥的A/AD消化后续处理效果.适宜的低温热水解处理时间为5 h、温度为90°C,A/AD消化时间为8~10 d,在此条件下,污泥质量浓度由20.6 g/L降低至17.6 g/L,污泥减量率为14.6%.
    • 王振华; 吴娟; 宋建国; 白洁
    • 摘要: 生活垃圾分类背景下有机组分的高效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阐明生活垃圾热水解营养土对土壤营养成分和蔬菜生长的影响和作用机制,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营养土对油麦菜种植过程中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不同比例的营养土后,在油麦菜的各生长阶段,施加营养土的土壤中碱解氮含量均高于未施用的对照组,营养土施用量越大,碱解氮含量越高;土壤中速效磷总体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油麦菜种植后10~30 d含量均较高;速效钾最高值为312.18 mg·kg-1,出现在营养土与土壤质量比1:3的处理(30 d);各处理中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随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施用营养土处理组磷酸酶活性与对照组的差异不显著.营养土的施加能显著增加土壤碱解氮的含量,提高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脲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和活性,可有效促进植物的生长.
    • 孙飞; 徐兴
    • 摘要: 研究低有机质污泥经热水解工艺处理前后理化性质的变化,并结合厌氧消化工艺考察热水解工艺对后续厌氧消化工艺的强化效果。中试结果表明,热水解处理后的污泥粘度降低了80%,流化性能改善;污泥中可溶解性有机物比例由8.70%提高至52.18%;经热水解预处理后含固率为9%的污泥与未经预处理的污泥厌氧消化产气效率分别为0.26 m^(3)/(kg VS·d)和0.15 m^(3)/(kg VS·d),有机质去除率分别为19.21%和7.80%。
    • 孙飞; 徐兴
    • 摘要: 研究低有机质污泥经热水解工艺处理前后理化性质的变化,并结合厌氧消化工艺考察热水解工艺对后续厌氧消化工艺的强化效果.中试结果表明,热水解处理后的污泥粘度降低了80%,流化性能改善;污泥中可溶解性有机物比例由8.70%提高至52.18%;经热水解预处理后含固率为9%的污泥与未经预处理的污泥厌氧消化产气效率分别为0.26 m3/(kg VS·d)和0.15 m3/(kg VS·d),有机质去除率分别为19.21%和7.80%.
    • 李伟; 杨黎俊; 王佳伟; 齐利格娃; 姚宏; 蔡伟伟
    • 摘要: 分别采用碳纤维和不锈钢作为阴阳极加入到厌氧消化装置,在有微电压驱动条件下,能够显著性提高热水解厌氧消化的产甲烷速率,在有外加0.8V电压条件下,电流稳定在4 mA左右,最大产甲烷速率比空白组高1.78倍,比未加电压的对照组高1.39倍.在放大的试验中,进一步研究了外加电压对产甲烷速率的影响,电流值范围1.5~3.5mA,产甲烷速率最高为0.18 mL/(d·mL反应体积).结果 显示外部微电压可提高厌氧消化产甲烷的速率,厌氧消化过程中碳氢化合物的浓度是影响微电压性能的关键因素.
    • 李帅帅; 刘玉玲; 孙瑞浩; 窦川川; 朱妮平; 赵鹏鹤
    • 摘要: 为了探究鼠李糖脂以及低温热水解预处理污泥厌氧发酵过程对污泥脱水性能的改变,利用毛细吸水时间(CST)表征脱水性能指标,有机物溶出、粒径分布以及三维荧光光谱分析阐明脱水性能变化机制.研究发现在厌氧发酵之前,预处理后污泥脱水性能均会降低;厌氧发酵之后原污泥脱水性能降低,经过热水解的污泥脱水性能改善;粒径分布变化表明粒径减小是预处理污泥脱水性能变差的部分原因,发酵之后粒径增大对于污泥脱水性能改善不明显.溶解性有机物(SCOD)、溶解性碳水化合物(SC)以及溶解性蛋白质(SP)的溶出情况发现粒径的减小是由于预处理手段对污泥的有效破解.三维荧光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表明,污泥预处理且厌氧发酵前后溶解性有机质(DOM)均包含类腐殖酸C1(386nm/462nm)和C3(342nm/438nm)、酪氨酸类蛋白C2(278nm/306nm)以及色氨酸类蛋白C4(290nm/358nm).其中,类腐殖酸的增多是热水解污泥脱水性能变差的主要原因,厌氧发酵之后酪氨酸蛋白的积累是原污泥脱水性能变差的原因,类腐殖酸的分解是热水解污泥发酵后改善的原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