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热流

热流

热流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3年内共计7276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航空、能源与动力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73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6781篇;相关期刊304种,包括地球物理学报、地震地质、地质论评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八届海峡两岸航空航天学术研讨会、第八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等;热流的相关文献由9545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象烈、董鹏鹏、王辉等。

热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73 占比:6.50%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30%

专利文献>

论文:6781 占比:93.20%

总计:7276篇

热流—发文趋势图

热流

-研究学者

  • 李象烈
  • 董鹏鹏
  • 王辉
  • 沈坚
  • 金维新
  • 方加根
  • 朱新新
  • 杨凯
  • 安凌
  • 席连庆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宋强; 杨锦宏; 陆野; 汪卫华
    • 摘要: 位形放电,在程序中添加偏滤器靶板,最外封闭磁面以外的等离子体沿磁力线打到偏滤器靶板上。模拟得到了两种偏滤器位形放电下的靶板热流,重点分析了平顶阶段偏滤器靶板热流分布情况,对下单零偏滤器位形和准雪花偏滤器位形的热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热流在等离子体电流爬升阶段基本上小于1 MW/m2,在平顶阶段准雪花偏滤器热流峰值为23.34 MW/m2,下单零偏滤器热流峰值为39 MW/m2,准雪花偏滤器靶板热流小于下单零偏滤器。计算结果为下一步热结构多物理场耦合分析提供了热源分布,对CFETR的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王静宇; 李国军; 王晓东
    • 摘要: 异型坯的加热过程是生产高质量H型钢的关键步骤之一,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异型坯在加热炉内的换热,文章建立了异型坯加热炉二维段法数学模型。基于异型坯加热炉传热模型,求解得到了加热炉内部温度分布及异型坯温度场,研究了异型坯表面热流分布规律和炉围黑度对异型坯加热过程及排烟温度的影响。文章研究结果可为确定异型坯加热炉的热工制度和异型坯生产过程的在线监控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 原一哲; 郭长升; 胡才博; 魏东平
    • 摘要: “三联点”是全球板块运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张的智利洋脊向南美板块俯冲形成了智利三联点,并造成了智利三联点以南数百千米范围内剧烈的地形变化.智利三联点区域的初始板块俯冲角度、洋脊扩张速率等因素的差异对南美板块岩石层热结构及地形起伏造成了显著影响.本文采用有限差分方法,构建了智利三联点区域洋脊俯冲的二维数值模型,模拟洋脊俯冲的动力学过程,探究扩张洋脊俯冲过程中的岩石层变形机制、地表热流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俯冲速率相比,俯冲角度对地表热流的影响相对较大,较小俯冲角度(15°)情况下的计算热流分布与基于观测点的插值数据较为吻合,并且俯冲速率越大,上覆板块岩石层温度异常区的水平长度越大,其距海沟的距离最大可至190 km.我们的模拟结果支持智利三联点南部南极洲板块以低角度俯冲至南美大陆板块下方的观点.
    • 焉力文; 何丽娟; 武金辉; 陈超强
    • 摘要: 日本海弧后系统几乎保留了完整的大陆-海洋弧后系统,这为研究完整的大陆-海洋弧后系统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本文基于拉张模型,对日本海盆地的5条OBS(ocean bottom seismographs)剖面进行构造-热演化模拟研究,揭示盆地不同地区拉张强度及热演化的时空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日本海弧后扩张时期总的拉张系数介于1.71~3.59,其中北部的日本盆地拉张系数较大,而东南部的大和盆地拉张系数相对较小.盆地基底热流只经历过一次热流高峰,且达到峰值的时期有所不同.盆地东南部达到热流峰值(101~118 mW·m)时期较早(约18.2~17.6Ma),盆地北部达到热流峰值(123~137 mW·m)的时期较晚(约13.8~12.5Ma).日本海弧后扩张可能是由于俯冲板块脱水导致其上覆岩石圈处于湿而热的状态,使其强度明显弱于周围岩石圈进而促使弧后扩张的开始.太平洋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两者共同作用可能是造成日本海晚渐新世以来南北演化差异的动力学机制.
    • 李莹
    • 摘要: 对于文学研究会创始人之一王统照,已有研究大多专注于其1920年代前后的文学成就和代表作《山雨》。然而,打捞尘封已久的《热流》(1933年),考察小说的构思缘起、写作、修改、连载以至"腰斩"的繁复过程,观照作者"九一八"前后救亡写作的路径和演变轨迹,探究文本深处蕴含的五四第一代新文学作家救亡意识的启蒙主义底色,既可以勾连王统照整个创作生命的内在延续性,也可以深入思考"大革命""九一八"等重大历史事件背景下新文学作家何以选择不同的路径,填补已有文学史研究的缝隙。同时,对进一步辩证地看待1930年前后救亡与启蒙的关系,也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 徐强强; 吴卿
    • 摘要: 在晶体生长过程中,固液界面形状与界面附近热流的状态有关.影响固液界面附近热流方向的因素有外部温场分布和材料热导率等.总结了常用的固液界面控制方式,然后采用CGSim温场模拟软件对3种使用不同支撑结构的晶体的生长过程进行了模拟,并对籽晶区以及锥形区内部固液界面的形状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支撑结构对籽晶区及锥形区内部固液界面的控制影响较大;通过采用合适的支撑结构设计并选取合适材料,同时配合外部温场的调节,能够得到理想的凸形固液界面.
    • 程旋; 肖存英; 杜涛; 胡雄; 杨钧烽
    • 摘要: 基于TIMED/SABER 2002—2018年大气密度观测数据,统计分析了20~80 km大气密度扰动对高超声速飞行器飞行热环境的影响.根据驻点热流估算方法给出的大气密度变化量与热流变化量之间的关系,定性和定量分析了不同月份大气密度相对变化量引起的热流变化量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SABER大气密度月年均值计算的热流相对USSA76在夏季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偏高,在冬季半球偏低.在夏季半球高纬度地区约80 km附近存在热流增量的极大值,南半球夏季的极大值高于北半球夏季,尤其在南半球1月份,热流偏高可达32.2%.在经度方向,热流分布在夏季半球差异较小,冬季半球差异较大;考虑真实大气中存在的扰动时,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夏季80 km附近,SABER大气密度预测的热流分别比USSA76偏高可达40.7%和36.6%.在经度方向,大气扰动引起的热流经向分布差异显著.在飞行器设计时,大气扰动的影响不能忽略;高超声速飞行器飞行应避免在夏季穿越南半球和北半球,规避热流增加带来的风险.
    • 胡万鹏; 才来中
    • 摘要: 使用热侵蚀沉积粒子程序(HEDPIC)模拟了由小块沿环向表面倾斜的瓦片组成类ITER偏滤器的极向缝隙附近瓦片表面的热流密度分布,研究了不同倾斜高度对热流密度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瓦片设置成合适的倾斜角度时,瓦片上表面靠近缝隙附近的电子热通量为零;离子热流密度小于上表面远离缝隙的热流密度,棱边处热流密度过高的问题得到解决.
    • 胡杰; 龙祖烈; 黄玉平; 张林友; 胡迪; 王一波; 胡圣标
    • 摘要: 珠江口盆地是我国海洋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白云凹陷是珠江口盆地内最大新生代凹陷,具有齐全的新生代地层及丰富的钻井地震资料,是构造热演化模拟研究的理想区域.本文基于多期次非瞬时伸展模型,选取白云凹陷6条地震解释剖面进行新生代构造-热演化模拟,以揭示白云凹陷热演化的时空差异性,为探讨珠江口盆地演化机制及深部动力学过程提供依据.模拟结果表明:白云凹陷经历了两期拉张过程,第一期(47.8~33.9 Ma)拉张自始新世发生,凹陷中心及白云西洼拉张强度高,基底古热流快速上升,最高达到~80 mW· m-2;第二期(23~13.8 Ma)拉张发生于中新世,此次拉张在白云凹陷南部更强烈,白云凹陷基底主体在13.8 Ma达到最高古热流~100 mW·m-2,此后基底热流值一直缓慢下降,逐渐接近稳态.白云凹陷拉张强度总体呈现西高东低,中间高、边缘低,北部一期高,南部二期高.第一期拉张主要受裂陷期强烈的裂谷作用控制,而伸展作用重启和高速层引起的“下地壳流”的共同作用可能是造成第二期拉张(裂后异常沉降)的主要动力学机制.
    • 任自强; 施小斌; 杨小秋; 谌永强; 盛冲; 许鹤华
    • 摘要: 南海礼乐盆地自渐新世以来持续发育碳酸盐岩礁体,礁体区地温场可能受到礁体与周围低温海水间水热循环的扰动.为了解礁体与周围海水间的热交换过程及其对礁体区地温场的影响,以便从位于礁体区的钻井测温数据中提取深部热信息,本文以过礁体区S-1井的地震剖面为基础,在流热耦合条件下对礁体内的水热活动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礁体与海水间存在水热交换,该水热活动对礁体区温度场有明显的扰动,使得礁体上部温度和地温梯度明显降低,进入礁体下伏地层后,地温梯度逐渐趋于正常;水热循环对礁体区地温场的影响程度与礁体的厚度和渗透率密切相关,礁体厚度越大、渗透率越高,礁体及其下伏地层温度越低;计算剖面中,2100 m厚礁体之下可能存在约400 m厚、渗透率约为3×10-12 m2的高渗碎屑岩层,高渗层上覆礁体平均渗透率估计介于1×10-13?5×10-12 m2之间.分析表明,在受水热活动影响的礁体区,礁体下伏地层中的热流可近似代表礁体区的深部热背景,S-1钻井深部热流介于65?75 mW·m-2之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