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物化劳动

物化劳动

物化劳动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630篇,主要集中在经济学、经济计划与管理、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30篇、专利文献4116篇;相关期刊326种,包括江汉论坛、当代经济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等; 物化劳动的相关文献由654位作者贡献,包括钱伯海、余陶生、刘解龙等。

物化劳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30 占比:13.27%

专利文献>

论文:4116 占比:86.73%

总计:4746篇

物化劳动—发文趋势图

物化劳动

-研究学者

  • 钱伯海
  • 余陶生
  • 刘解龙
  • 周永
  • 宫希魁
  • 李善明
  • 滕明政
  • 黄铁苗
  • 宗寒
  • 鲁明川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朱富强
    • 摘要: 有效劳动价值说指出,单位时间内劳动创造出的价值量大小并不简单地取决于劳动投入或劳动耗费,而是与劳动的有效性密切相关。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中,劳动有效性越来越依赖于团队协作,取决于社会组织的复杂性。由此,就可以对社会劳动的性质给出一个总的判别原则:凡是直接生产性的劳动支出,以及有助于提高直接生产性劳动有效性的劳动支出都属于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基于这一判别原则,就可以对社会化大生产中各类社会劳动的性质进行辨识和界定。主要可以沿着两大维度进行考察:一是从时间维度看,主要涉及推动历时性迂回生产的各种间接生产劳动;二是从空间维度看,主要涉及加强共时性协作生产的各类物化劳动。显然,这些间接生产劳动和物化劳动都促进了劳动分工的深化和拓展,都促进了劳动有效性的提高,从而也就成为价值创造的必要来源。当然,这里的界分仅仅是对这些社会劳动的性质给出方向性判断,而在实际生产中是否创造价值,以及创造多少价值则需要做更为深化的具体解析。
    • 牛彦峰
    • 摘要: 管理,作为生产要素,包括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种类型:一是管理型劳动,是活劳动要素中具有较强价值创造能力的部分,是价值源泉之一;二是物化的管理要素,是生产资料的组成部分,并非价值源泉.虽然它们参与分配的机制不同,但二者参与分配均具有客观必然性,都属于按劳分配的范畴.本文从管理要素的性质及其分配机制层面,对当前管理要素参与分配的若干问题进行分类解析,有利于厘清实践问题的本质进而寻求相应的变革路径.
    • 鲁明川
    • 摘要: 资本的二重性根源于劳动的二重性,资本本质是一种物化的社会关系,一种支配人的社会权力,是“市场权力的放大器”.物化劳动是资本创造物质文明与创造具有强大支配力量的客观社会关系的根本动因,促成了资本逻辑的最终形成.物化劳动理论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经济社会现象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在具体的实践中,既要厘清物化劳动与资本逻辑的内在关系,更要驾驭和超越资本逻辑,推动经济社会的良序发展.
    • 鲁明川
    • 摘要: 资本的二重性根源于劳动的二重性,资本本质是一种物化的社会关系,一种支配人的社会权力,是"市场权力的放大器".物化劳动是资本创造物质文明与创造具有强大支配力量的客观社会关系的根本动因,促成了资本逻辑的最终形成.物化劳动理论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经济社会现象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在具体的实践中,既要厘清物化劳动与资本逻辑的内在关系,更要驾驭和超越资本逻辑,推动经济社会的良序发展.
    • 鲁明川
    • 摘要: 马克思通过对物化劳动的阐释和分析,对资本主义生产及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性进行了深刻批判,“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劳动的剥削本质,揭开了资本主义商品拜物教的秘密”,揭露了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内在症因。
    • 刘芳铭
    • 摘要: 对唯物史观的研究,离不开对人类历史发展决定因素的考量.基于对三大旧历史观的反思与批判,发现物化劳动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物化劳动是三大维度的有机统一:在状态方面,是"活劳动"和"死劳动"的有机统一;在属性方面,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在批判视域方面,是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四大层面的有机统一.对物化劳动的思考,只有立足于这三个"有机统一",才能摆脱对物化劳动单向度、简单化的理解,使物化劳动呈现出立体式、多角度、全方位的新面貌.
    • 刘安
    • 摘要: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首要的就是坚持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不易被掌握的原因有三:抽象的分析方法,神秘的商品拜物教观念和鲜明的工人阶级立场。劳动价值论使包括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等在内的政治经济学基本概念间的相互关系首次得以科学地阐明。扎实掌握劳动价值论,对于理解当前经济规律,尤其是理解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探究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背后的深刻根源和把握资源配置的实质等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 朱殊洋; 徐跃华
    • 摘要: 价值究竟是由什么创造的问题一直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只有抽象的活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另一种观点认为不仅活劳动创造价值,物化劳动也同样创造价值.前者从马克思的活劳动、物化劳动和价值的定义出发,来证明马克思价值源泉理论的正确性.后者不是从马克思的定义出发,而是从价值生产角度来考察价值的源泉问题.解决这一争论的关键在于对能量守恒原理的认识,因为从一定角度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实质上是能量守恒原理的一个应用.借助于这一原理可以得到这样的推论,即持共同创造价值的观点是错误的.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只着眼于个别企业的价值生产,而忽略了价值流和劳动流的形成过程.事实上,一旦从一定时间内价值和劳动的流动角度来考察,就会发现价值只源于抽象活劳动,而与物化劳动无关.
    • 王卫华
    • 摘要: 要研究唯物史观,一个基础性的工作是对三大旧历史观的批判与反思,这样才能找到物化劳动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从属性看,物化劳动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有机统一;从状态和部分看,物化劳动是完成时的“死劳动”与进行时的“活劳动”的有机统一;从批判维度看,物化劳动是经济批判、政治批判、文化(精神)批判、社会批判四维度的有机统一.通过对物化劳动的三大有机统一的研究,才能澄清在物化劳动理论上的种种误区:物化劳动不等同于异化劳动;物化劳动不等同于“死劳动”;物化劳动层次中的“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而“死劳动”只转移价值,不创造价值.
    • 马群晋
    • 摘要: 物化劳动是凝聚在劳动对象中过去的活劳动,是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物化劳动只有与活劳动结合它的价值形式才能得以体现,其本身不会创造商品的价值,但它对创造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起着重要作用。活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是商品价值形成的物质承担者,也是商品价值创造的直接参与者,通过与活劳动结合实现自身价值向商品价值的转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