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环境意义

环境意义

环境意义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52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海洋学、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7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27068篇;相关期刊157种,包括沉积学报、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地质学报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1化工分离技术交流与展示大会、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全国工艺矿物学与环境矿物学学术会议等;环境意义的相关文献由695位作者贡献,包括李长安、吴敬禄、周怀阳等。

环境意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7 占比:0.19%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27068 占比:99.80%

总计:127320篇

环境意义—发文趋势图

环境意义

-研究学者

  • 李长安
  • 吴敬禄
  • 周怀阳
  • 康世昌
  • 张振克
  • 张美良
  • 晋慧娟
  • 曾海鳌
  • 贾国东
  • 顾延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瑞; 李志忠; 靳建辉; 解锡豪; 邹晓君; 马运强
    • 摘要: 沙丘内部沉积构造保存了沙丘动力演变过程的重要信息。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南缘固定、半固定新月形沙丘区为研究区域,利用探地雷达在春、秋两季对固定、半固定新月形沙丘内部构造进行探测,获取了不同规模形态的固定、半固定新月形沙丘深约8 m的内部构造图像信息。通过图像增益处理、解译和对比分析表明:(1)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固定、半固定新月形沙丘共有5种沙丘内部构造雷达相,即高倾角斜层理、楔状交错层理、上凸形交错层理、低倾角-近水平层理和块状层理,其中前4种主要分布在3~5 m的浅层,而块状层理主要分布在4~5 m以下的深度。(2)高倾角斜层理、楔状交错层理主要分布在高大新月形沙丘(链)的迎风坡上部和丘顶地带,前者为背风坡前积层埋藏而成,反映高大新月形沙丘迎风坡上部和丘顶风沙活动较频繁,沙丘“固身缩顶”后埋藏的前积纹层因风蚀而出露,后者为迎风坡风蚀坑和风蚀槽中由风沙流充填而成的构造或在丘顶风向的季节性变化形成的构造。(3)与灌丛沙丘相关的上凸形交错层理广泛分布在新月形沙丘的迎风坡中下部,在背风坡也有局部出现,表明灌丛沙丘在沙丘表层的风沙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深部的块状层理可能是早期风积层受到强烈的生物扰动,原生层理消失而产生。(4)以上沙丘内部构造的类型与组合分布特点,反映了研究区新月形沙丘总体上趋于稳定或衰退状态,这与现代沙丘“固身缩顶”的地貌变化特征相一致。例如,迎风坡中上部和丘顶常见风蚀槽,背风坡因坡度变缓、前积层发育趋缓,现代风沙活动主要集中于新月形沙丘的上部和丘顶等。由此可见,研究区固定、半固定新月形沙丘内部构造及其组合分布特征异于流动新月形沙丘,也与半个多世纪以来北疆沙漠气候变暖变湿、平均风速减弱、植被盖度增加的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变化趋势有一定的吻合性。
    • 金雅琪; 苗甜; 路珂珂; 杨雁鹏; 梁孔秋; 宋垠先; 陈忠
    • 摘要: 黄土碳酸盐碳同位素广泛应用于第四纪气候环境变化的研究中,以往研究中多利用钙结核、次生碳酸盐或成壤碳酸盐,认为其反映了C_(4)植物的丰度。黄土高原碳酸盐碳同位素表现为黄土层高,古土壤层中低,即黄土层中C_(4)植物丰度高于古土壤层。然而,这样的结果和黄土有机碳同位素得到的结果矛盾,有机碳同位素的结果表明温度对C_(4)植物的分布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由于有机碳同位素对植物类型的反映更为直接而可靠,因此碳酸盐碳同位素反映C_(4)植物丰度存在疑问。对黄土高原黄土碳酸盐碳同位素的系统概括后认为,第四纪期间黄土碳酸盐碳同位素与C_(4)植物有直接联系,但C_(4)植物丰度不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碳酸盐碳同位素的指示意义存在复杂性。在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发育程度、与大气CO_(2)交换程度、植被本身的碳同位素值的变化以及原生碳酸盐的影响等因素都会对碳酸盐碳同位素产生影响。由黄土碳酸盐碳同位素的讨论可延伸到不同土壤碳酸盐碳同位素揭示的环境指示意义,不同的土壤环境,其气候条件、植被类型及发育程度、大气CO_(2)的交换情况、微生物的活动及土壤次生碳酸盐受原生碳酸盐溶解的影响等因素都会对碳同位素产生不同程度影响,哪种或哪几种因素产生主要作用,在不同区域土壤环境中是不一样的。具体研究中需确定影响的核心因素,才能确定碳同位素的环境指示意义。
    • 刘林敬; 毛欣; 姜高磊; 赵红梅; 李长安; 毕志伟; 郭娇; 朱玉晨
    • 摘要: 了解不同区域表土植硅体组合特征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响应过程,是利用植硅体指标恢复古植被和古气候的基础。本文通过对河北坝上地区103块表土植硅体的分析鉴定,共统计出棒型、尖型、帽型、鞍型、哑铃型、齿型、块状、扁平状、扇型、三棱柱型、锥骨状、导管型、弓型和特殊型14种植硅体类型,其中植硅体类型主要以棒型和尖型为主,而短细胞植硅体的含量较少。通过研究区相对暖湿区、暖干区、冷湿区和冷干区的表土植硅体组合特征对比发现,在相对较冷的区域棒型量含量较高,在相对较暖的区域扇型、扁平状和鞍型含量较高,在相对较湿的区域尖型含量较高,在相对暖湿的区域块状含量较高,在相对冷湿的区域齿型含量较高,这表明研究区表土植硅体组合特征对气候环境响应较为敏感。本研究成果可为重建坝上地区古植被和古气候提供基础资料。
    • 王乃昂; 刘啸; 程弘毅; 牛震敏; 孟楠; 李孟; 苏贤保; 杨丹
    • 摘要: 颤痕是冰川作用地区由冰川携带岩屑做周期性或间歇性运动在冰床基岩和冰碛石表面形成的新月形或弧形破裂形态,特征尺度一般不大于1 m。其主要形成机制类似Riedel构造模式中的(R)剪切破裂和(T)拉张破裂,且遵循脆性破裂原理。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和野外考察,从术语学角度将冰川颤痕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广义冰川颤痕,包括曲锥形擦口(狭义颤痕)、半月形裂口、新月形凿口、新月形裂纹和新月形断口5种。测量统计结果显示,23组新月形断口的排列间距,KS和JB检验均符合正态和伽玛分布(置信度95%),与岩石节理(破裂)的间距特征一致;25组新月形凿口和35组新月形裂纹的排列间距,KS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和伽玛分布,JB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置信度95%)。证明颤痕在空间分布上大体保持相等的破裂间距,基本符合饱和模式理论。颤痕的定向性、成组特征具有明确的环境意义,与擦痕、擦面的地貌组合是重要的冰川遗迹判别标志。缺少冰蚀地貌组合的孤立“颤痕”,不具有指示冰川作用的价值。近年报道的山东鲁山没有“颤痕”等冰川遗迹。
    • 田庆春; 石小静; 石培宏
    • 摘要: 选择青藏高原腹地可可西里为研究区,通过对该区湖泊沉积物粒度参数的分析,并且与其他环境代用指标进行比较,探讨了中更新世以来可可西里地区的环境演变.结果表明:粒度参数的变化特征可以很好地指示湖泊水位的变化,能反映湖区气候的变化情况,粒度参数所指示的湖泊水位波动及环境变化得到了其他环境代用指标很好的支持,说明对沉积物粒度研究是恢复区域气候环境变化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该区湖泊沉积物粒度参数的变化规律和深海氧同位素曲线在冰期—间冰期旋回尺度上有较好的一致性,但也出现不同的变化特征,表明这一区域既有与全球一致的气候特征,也受区域气候变化影响,其原因可能与青藏高原的抬升有一定关系.
    • 王智峰
    • 摘要: 本文重点对重庆理工大学花溪校区的校前区建筑组团的设计特点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校前组团在尊重学校整体规划构思的基础上,力求与校园自然环境实现融合,体现出校前区的礼仪性的作用.通过对传统的坡屋顶风格的借鉴与转译,并参照传统建筑院落围合的布局,整个校前区营造了依山就势的校园氛围.结合校园总体规划对“桃花源”概念的借用,整个校前区很好地表达了作为桃花源记起点的空间序列的环境意义.
    • 李勇; 徐炜
    • 摘要: 为了研究工业粉尘对农田土壤磁学性质的影响,在水泥厂周边挖掘了 2个稻田土壤剖面(L01、L02)和1个山林土壤剖面(L04),同时设置对照剖面(L03),采用环境磁学方法,分别对4个土壤剖面磁学参数、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泥厂周边3个土壤剖面中主要矿物成分是石英、伊利石、针铁矿、蒙脱石、方解石等.稻田土壤剖面中存在亚铁磁性矿物和反铁磁性矿物,但亚铁磁性矿物含量较低,剖面L01和L02的x(质量磁化率)、xARM(非磁滞剩磁磁化率)、SIRM(饱和等温剩磁)平均值分别为 12.05×10-8m3/kg、52.71×10-8 m3/kg、9.74×10-4 Am2/kg 和9.40×10-8 m3/kg、43.82×10-8 m3/kg、7.67×10-4 Am2/kg,这2个剖面中磁性矿物粒径较粗,超顺磁性颗粒含量较低,xfd(频率磁化率)平均值分别为3.41%和3.08%.剖面L04中亚铁磁性矿物含量较高,其x、xARM、SIRM平均值分别为53.85×10-8m3/kg、393.73×10-8m3/kg、26.90×10-4 Am2/kg,该剖面中磁性矿物粒径细,超顺磁性颗粒含量高,xfd平均值高达14.20%.由于受到水泥粉尘的影响,水泥厂周边3个土壤剖面(L01、L02、L04)0~20 cm 土壤磁学性质和ωCao(CaO质量分数)都发生了明显变化,磁性增强,磁性矿物粒径变粗,ωCaO升高,3个土壤剖面中ωCaO与磁学参数x、xARM、SIRM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稻田土壤剖面的磁学参数x、xARM、SIRM和ωCaO对水泥粉尘的影响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两类参数的值越高,指示稻田土壤被水泥粉尘影响越严重.
    • 郭军明; 康世昌; 孙世威; 倪鼎铭
    • 摘要: 汞是一种全球性污染物.大气颗粒态汞在青藏高原的大气汞沉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长距离传输和沉降使得偏远地区也受到人为排放汞的影响.文章介绍了大气颗粒态汞在青藏高原汞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重要性和当前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考察研究项目,将对大气颗粒态汞进行更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基于汞同位素和模式模拟等方法,进一步量化大气颗粒态汞跨境传输及其对环境的潜在影响,为青藏高原的环境保护提供科学支撑.
    • 孙雪凡
    • 摘要: 及物性系统中的环境成分是表达环境意义的重要语言手段,但非唯一手段.试从系统功能语言视角出发,以中美大学校长开学演讲为语料,从环境意义的结构类别和语义类别两方面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环境意义表达系统.研究发现:表达环境意义的语言手段除环境成分外,还包括参与者、过程、后置修饰语、类别语和增强小句,英汉语都以环境成分为主,但汉语缺少后置修饰语;英汉语环境意义的结构类别差异大,语义类别差异小.最后,研究指出,掌握环境意义的不同结构类别对于英汉语篇的理解与表达都有重要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