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甘蔗螟虫

甘蔗螟虫

甘蔗螟虫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245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农作物、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5篇、会议论文27篇、专利文献8868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广西植保、中国糖料、现代农业科技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5年全国甘蔗植保技术研讨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2012全国甘蔗植保技术研讨会等;甘蔗螟虫的相关文献由498位作者贡献,包括潘雪红、黄诚华、商显坤等。

甘蔗螟虫—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5 占比:2.04%

会议论文>

论文:27 占比:0.30%

专利文献>

论文:8868 占比:97.67%

总计:9080篇

甘蔗螟虫—发文趋势图

甘蔗螟虫

-研究学者

  • 潘雪红
  • 黄诚华
  • 商显坤
  • 林明江
  • 魏吉利
  • 罗志明
  • 安玉兴
  • 管楚雄
  • 许汉亮
  • 黄应昆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付建涛; 孙东磊; 卢颖林; 陈立君; 赵欢欢; 戴思行; 安玉兴
    • 摘要: 甘蔗螟虫是为害甘蔗生长的最主要害虫。长期以来,防治甘蔗螟虫主要施用杀虫单、毒死蜱等传统化学农药,致使害虫抗药性逐渐增强,喷药次数和用药量不断增加,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也受到严重威胁。为落实农药零增长行动,开发经济、绿色、轻简、高效的防治技术,提高甘蔗螟虫防治技术水平,本研究开展了常规管理(CK)、药肥+赤眼蜂+化学药剂(试验Ⅰ)、药肥+赤眼蜂(试验Ⅱ)、药肥+赤眼蜂+性诱剂迷向防控(试验Ⅲ)4种模式的对比试验。根据试验结果,3组处理组苗期枯心率分别为1.45%、1.55%、1.63%,3组之间差异均不显著;对照组螟虫枯心率为9.28%,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显著。最终调查结果显示,3套处理的虫蛀节率为4.49%~5.64%,常规对照的虫蛀节率为21.38%,为试验处理的3.92~5.10倍,处理组对照组之间差异显著。根据每种模式的投入和产出,评估了其经济效益,结果显示3种示范模式净收益为1.24万~1.46万元/hm^(2),其中试验处理Ⅲ净收益最高,达1.46万元/hm^(2)。根据试验示范的结果,把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以及无人机技术相融合,初步形成在准确预测的基础上的“药肥+赤眼蜂+性诱剂无人机迷向防控”,必要时辅以化学农药防治的甘蔗螟虫绿色防控技术模式,为进一步示范推广提供了试验依据。
    • 刘刚
    • 摘要: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正式公布《广西二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根据《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有关规定,为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管理,在农业农村部公布一类病虫害名录的基础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组织制定了《广西二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共14种:其中虫害9种,分别是三化螟、甘蔗螟虫(条螟、二点螟、黄螟)、玉米螟、橘小实蝇、柑橘木虱、柑橘全爪螨、小菜蛾、斜纹夜蛾、红火蚁。
    • 罗志明; 尹炯; 邓军; 李俊
    • 摘要: 为探索有机硅助剂配合化学农药使用对苗期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以98%杀螟丹SP(可溶性粉剂)、20%氯虫苯甲酰胺SC(胶悬剂)为研究对象,采用叶面喷雾法,开展甘蔗螟虫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添加有机硅助剂可降低2种农药的用量,其中,药后15 d,98%杀螟丹SP(250~500 g/hm2)+助剂、20%氯虫苯甲酰胺SC 150 g/hm2+助剂防效与推荐剂量无显著差异;药后30 d,98%杀螟丹SP(375~500 g/hm2)+助剂、20%氯虫苯甲酰胺SC 150 g/hm2+助剂防效与推荐剂量无显著差异.有机硅助剂改善了2种农药的防治效果及利用效率,可降低98%杀螟丹SP用量30%~50%、20%氯虫苯甲酰胺SC用量约35%.
    • 刘刚
    • 摘要: 广西常年甘蔗种植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根据甘蔗种植结构,结合虫源基数及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自治区植保站日前预计,2021年上半年全区甘蔗主要病虫害将呈现总体中等局部偏重发生态势。1.第一代甘蔗螟虫。根据各地越冬调查、性诱监测和发育进度调查,结合历年资料及气象情况综合分析,预测第一代甘蔗螟虫发生程度为中等局部偏重,发生面积600万亩,主要以二点螟、条螟发生为主,第一代螟虫为甘蔗主害代。
    • 张祥会; 马晓晓; 董斌; 李春雨; 闫志烨
    • 摘要: 甘蔗螟虫是常见的甘蔗害虫之一,其幼虫的危害会造成甘蔗大量减产.长期以来,主要依赖农药防控甘蔗螟虫,造成农药面源污染严重,螟虫抗药性增加,严重影响了甘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该文综述了甘蔗螟虫生态防控的主要技术手段,介绍了甘蔗螟虫物理调控、性诱、生物制剂和生物防治的具体措施,以及应用该模式替代农药防控甘蔗螟虫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并提出了全方位、全时空的甘蔗螟虫生态防控模式,以期为甘蔗螟虫防控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 黄诚华; 商显坤; 魏吉利; 潘雪红
    • 摘要: 甘蔗螟虫是甘蔗生产中的重要害虫.为掌握目前广西主要蔗区苗期螟虫的主要种类和发生情况,本研究于2019年4月-5月,对广西主要蔗区苗期螟害种类及其为害率进行了田间实地调查,并分析了螟害种类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宿根蔗地,甘蔗苗期黄螟为害最严重,造成的枯心苗率为5.59%;其次为条螟,造成花叶苗率为5.29%;黄螟为害造成的宿根蔗枯心苗率以桂西南和桂南两大蔗区相对较高,其平均值分别为7.34%和6.76%;条螟为害造成的宿根蔗花叶苗率以桂西南蔗区最高,平均值达7.82%,桂中和桂南蔗区其次,其平均值分别为4.59%和4.46%.同一蔗区,黄螟和条螟在宿根蔗地发生均比新植蔗地严重,在宿根蔗地平均枯心苗率分别为7.13%和7.99%,而在新植蔗地分别为2.31%和3.43%.以黄螟枯心苗率为防治指标的达标防治蔗地样点数占比为52.06%,条螟花叶苗率为防治指标的达标防治蔗地样点数占比为56.16%.广西蔗区甘蔗苗期的主要螟虫为黄螟和条螟,尤其是黄螟已上升为主要害虫,表明广西蔗区的优势螟虫种类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广西南部和西南蔗区的苗期螟害重于北部蔗区;宿根甘蔗地的螟害重于新植蔗地,宿根蔗地是螟害防治的重点.
    • 覃祖添; 黄业葵; 罗定永; 陈基华; 梁家尧
    • 摘要: 浦北县发生的甘蔗螟虫主要有二点螟、黄螟、大螟和条螟,从苗期至拔节期均严重为害甘蔗生长,降低甘蔗的产量和蔗糖分.甘蔗螟虫具有种类多、世代重叠严重、为害时间长等特点,给防控造成诸多困难,严重影响了浦北糖料蔗高产高糖的发展.通过对浦北甘蔗螟虫的发生特点进行探讨分析,提出相应的防控对策.
    • 李蓓蕾; 朱德涛
    • 摘要: 为验证安徽远景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的1.6%氯虫·噻虫胺颗粒剂对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作者开展了相关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药后38 d,1.6%氯虫·噻虫胺GR 1500 g/667 m2和2000 g/667 m2对甘蔗螟虫的防效超过87%,防效较好,且对苗期甘蔗安全,可用于防治甘蔗螟虫.建议在新植蔗下种或宿根蔗培土时,将1.6%氯虫·噻虫胺GR拌入肥料或细土沟施后覆土,用量1500~2000 g/667 m2(有效成分360~480 g/667 m2).
    • 熊焰; 王辉; 周霞; 王露露; 王军; 王健华; 伍苏然
    • 摘要: 介绍了我国蔗区主要甘蔗螟虫种类及甘蔗螟虫在甘蔗生长周期内的田间危害情况.根据国内外对甘蔗螟虫防治的研究成果,重点综述了甘蔗螟虫的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绿色防治技术集成及利用研究进展,指出甘蔗螟虫各单项防治措施效果的优缺点.提出各单项防治措施的研究方向:加大抗螟虫甘蔗品种的选育工作;加大田间试验以验证生物防治的实际防治效果,并挑选出适合大规模田间防治甘蔗螟虫的生物防治方法和生物防治剂;筛选高效、低毒、环境友好的杀虫剂;研究基于雌虫的诱杀技术和引诱剂;加强甘蔗螟虫行为及化学生态学的研究,并将各单项防治技术有机结合,建立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甘蔗螟虫防控技术体系等防治策略.
    • 徐福生; 廖锡华; 许汉亮; 陈光; 李继虎; 毛永凯; 林明江
    • 摘要: 针对甘蔗生长中后期的螟害防控难题,利用无人机在蔗区开展条螟性诱剂迷向飞防技术示范,分别于第3、第4代条螟成虫发生盛期各喷1次性诱剂微胶囊剂.示范结果显示:性诱剂迷向飞防处理区与对照区相比,平均螟害株率降低40.98%,螟害株率平均防治效果为47.54%,平均枯梢率降低20.72%,平均虫节率降低22.53%;理论预测的甘蔗平均产量提高14425.05 kg/hm2.无人机喷施性诱剂迷向防治是甘蔗螟虫绿色防控的优选技术,飞防效果显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