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赤眼蜂

赤眼蜂

赤眼蜂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920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昆虫学、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22篇、会议论文42篇、专利文献256篇;相关期刊205种,包括环境昆虫学报、昆虫学报、中国生物防治学报等; 相关会议28种,包括2015年全国甘蔗植保技术研讨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3年学术年会、2012全国甘蔗植保技术研讨会等;赤眼蜂的相关文献由171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帆、阮长春、郑礼等。

赤眼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22 占比:67.61%

会议论文>

论文:42 占比:4.57%

专利文献>

论文:256 占比:27.83%

总计:920篇

赤眼蜂—发文趋势图

赤眼蜂

-研究学者

  • 张帆
  • 阮长春
  • 郑礼
  • 张俊杰
  • 臧连生
  • 孙光芝
  • 王振营
  • 王立达
  • 王素琴
  • 吕仲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玉; 陈永明; 王苹; 刘媛; 孙晓明; 刘贤金
    • 摘要: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是蔬菜上的世界性害虫,在我国主要危害甘蓝、花椰菜、大(小)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作物。目前防治小菜蛾的主要措施有农业、物理、生物和化学措施,尤其是近年来性迷向技术、释放赤眼蜂、应用食诱剂等在控制小菜蛾的发生和危害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但化学防治仍然是控制小菜蛾的最有效的应急措施。
    • 赵玲丽; 周志艳; 宋灿灿; 资乐; 何伟灼; 罗锡文
    • 摘要: 为了探究适合无人机精准投放赤眼蜂的技术,阐述了国内外常见的投放技术,包括人工悬挂蜂卡、人工抛撒、喷洒赤眼蜂悬浮液以及投放赤眼蜂释放器等,并详细分析了不同投放技术的特点、适用范围及其在农业航空投放虫卵方面的应用条件。对比了人工投放技术和无人机投放技术的作业特点及目前航空投放中常用的方法,分析了无人机投放技术的可行性、优越性、重要性、应用需求及作业要求,探讨了开展无人机投放技术的相关研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进一步开发适用于无人机的赤眼蜂投放装置提供参考。
    • 王泽华; 杨帆; 王兵; 张帆; 宋婧祎; 王山宁
    • 摘要: 为筛选有效防治槐尺蠖Chiasmia cinerearia的优势赤眼蜂蜂种,在温度(25±1)°C、相对湿度(60±5)%、光周期14 L∶10 D的恒温培养条件下,比较4种赤眼蜂对槐尺蠖卵的寄生能力和发育适合度。结果表明:4种赤眼蜂均可寄生槐尺蠖卵,但寄生数量有差异。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单雌平均寄生57.9粒卵,与玉米螟赤眼T.ostriniae单雌平均寄生44.7粒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螟黄赤眼蜂T.chilonis和广赤眼蜂T.evanescens。4种赤眼蜂寄生槐尺蠖卵后,均能顺利完成发育,羽化率均高于97.0%,发育历期为9.0~9.9 d,子代雌蜂率均高于65.0%,单卵子蜂数为1.0~2.0头。松毛虫赤眼蜂每雌子代总蜂数平均为84.9头,且显著高于其他3种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的寄生能力最强,可作为防治槐尺蠖的候选赤眼蜂用于进一步的田间防治试验。
    • 李延杰; 杨春喜
    • 摘要: 通过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效果分析试验,对赤眼蜂寄生玉米螟卵块及卵粒情况、平均防效、挽回产量损失率等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玉米螟卵块寄生率平均为50.63%,卵粒寄生率平均为56.33%;玉米被害株减退率为58.61%,虫口减退率为59.53%,虫孔减退率为54.31%,平均防效为57.48%,平均挽回产量损失率为6.00%。减少了化学农药施药量和施药次数,能有效保护天敌和有益昆虫,维护生物的多样性。
    • 谭柳苏; 陆温; 郑霞林
    • 摘要: 甘蔗是全球重要的经济作物,但甘蔗螟虫的危害严重影响甘蔗的产量与质量。目前,针对甘蔗螟虫的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但易造成环境污染,且防治成本高,降低了生态和经济效益。因此,推广甘蔗螟虫的生物防治,是甘蔗螟虫种群可持续治理的理想措施。本文综述了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Snellen)]、条螟[Chilo sacchariphagus(Bjojer)]、大螟[Sesamia inferens(Walker)]、红尾白螟[Tryporyza intacta(Snellen)]、黄螟[Argyroploce schistaceana(Snellen)]、台湾稻螟[Chiloa uricilius(Dudgeon)]、甘蔗木蠹蛾[Phragmataecia(sp)]、美洲条螟[Diatraea saccharalis(Fabricius)]8种主要螟虫的发生规律和为害特点;其44种寄生性天敌、9种捕食性天敌和9种病原微生物主要种类的应用现状及防效;其性诱剂有效组分、配比、应用现状及防效;RNAi技术的应用和防效。提出了甘蔗螟虫生物防治今后应重点研究的方向和内容。
    • 龚鹏博; 张立志; 廖以为; 刁沁
    • 摘要: 天敌生物赤眼蜂防治害虫作为绿色防控的重要措施之一,其繁育和应用越来越受重视。目前,工厂化繁育赤眼蜂技术日趋完善,其生产量、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文中对赤眼蜂工厂化繁育及其在农业绿色防控应用、田间释放技术方面进行了相应的介绍和探讨。
    • 王宇; 刘兴龙; 王克勤
    • 摘要: 为了更好地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本研究分别在哈尔滨市双城区和肇东市黎明镇两个试验点玉米田,设置7个不同释放赤眼蜂次数和放蜂时间处理,分析赤眼蜂不同释放次数和时间对亚洲玉米螟的寄生率、田间防效和田间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释放1次、2次和3次赤眼蜂都对田间玉米螟有显著的防控作用,其中释放3次赤眼蜂的防效最好,两试验地防效分别为80.5%和83.3%,显著高于其他放蜂处理。对两次放蜂的防效进行分析,发现第1、第2期放蜂田间防效要显著高于第2、第3期放蜂处理。3次放蜂产量高于其他处理,但与两次放蜂处理未达到显著差异。综合田间防效、产量和防治成本,第1、第2期两次释放赤眼蜂防治一代玉米螟,8月2日再释放一次赤眼蜂防治二代玉米螟,每次放蜂量为8000头·(667 m^(2))^(-1)田间玉米螟防效较好,且经济效益最佳。
    • 李青超
    • 摘要: 为推广以虫治虫绿色防控技术,减少水稻田化学农药的使用,采用单因素试验,设3个赤眼蜂种类处理,即松毛虫赤眼蜂、稻螟赤眼蜂、混合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和稻螟赤眼蜂3∶1混合),以不放蜂为空白对照(CK),调查寄生率、防治效果和产量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稻螟赤眼蜂处理的寄生率、校正寄生率、防治效果、产量和挽回产量损失均最高,分别为72.72%、70.45%、64.1%、737.93 kg·(667 m^(2))^(-1)和4.86%,且与混合赤眼蜂处理差异不显著。由此得出,稻螟赤眼蜂是寄生水稻二化螟卵的优势蜂种,应用稻螟赤眼蜂或松毛虫赤眼蜂和稻螟赤眼蜂混合蜂(3∶1)防治水稻二化螟可达到较为理想的控害效果。
    • 谭柳苏; 陆温; 郑霞林
    • 摘要: 甘蔗是全球重要的经济作物,但甘蔗螟虫的危害严重影响甘蔗的产量与质量。目前针对甘蔗螟虫的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但易造成环境污染,且防治成本高,降低了生态和经济效益。因此,推广甘蔗螟虫的生物防治是实现甘蔗螟虫种群可持续治理的理想措施。本文综述了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Snellen)]、条螟[Chilo sacchariphagus(Bjojer)]、大螟[Sesamia inferens(Walker)]、红尾白螟[Tryporyza intacta(Snellen)]、黄螟[Argyroploce schistaceana(Snellen)]、台湾稻螟[Chilo auricilius(Dudgeon)]、甘蔗木蠹蛾(Phragmataecia sp.)、美洲条螟[Diatraea saccharalis(Fabricius)]8种主要螟虫的发生规律和为害特点,其44种寄生性天敌、9种捕食性天敌和9种病原微生物主要种类的应用现状及防效,其性诱剂有效组分、配比、应用现状及防效,RNAi技术的应用和防效,提出了甘蔗螟虫生物防治今后应重点研究的方向和内容。
    • 韦振飞; 何燕芳; 覃艳; 闭闻文; 马秋明; 韦玉全; 梁永检
    • 摘要: 为了解广西地区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田间效果和综合效益,为广西甘蔗螟虫防治工作提供依据并促进生物防治螟虫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本试验通过放蜂区与常规防治区的对比,调查了释放赤眼蜂对甘蔗螟虫的防效及对甘蔗生物学性状、产量及理论蔗糖分的影响,并同时分析了释放赤眼蜂的综合效益。结果显示,与常规防治方法相比,释放赤眼蜂能使螟害节率降低84.04%,螟害株率降低57.21%,断尾率降低57.29%;放蜂区甘蔗株高更高,茎更粗,植株生长更好;理论产量提高了12.07%,理论蔗糖分提高了1.17%;放蜂区农药减量明显,经济收入更高,农民对放蜂防螟的满意度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