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田间小气候

田间小气候

田间小气候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63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植物保护、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5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7884篇;相关期刊111种,包括沙漠与绿洲气象、中国农技推广、中国农业气象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第二十二届中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易会、云南省烟草学会农业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等;田间小气候的相关文献由369位作者贡献,包括季枫、张勇、李富先等。

田间小气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5 占比:1.93%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7884 占比:98.04%

总计:8042篇

田间小气候—发文趋势图

田间小气候

-研究学者

  • 季枫
  • 张勇
  • 李富先
  • 杨举芳
  • 陈多方
  • 付修廷
  • 倪霞
  • 刘刚
  • 刘正
  • 吴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会田
    • 摘要: 长葛市地处河南省中部,常年小麦种植面积3.8万hm^(2)。由于主栽品种抗性差,再加上地处平原地带,土地肥沃,水浇条件好,田间小气候、耕作条件等对病虫草害发生十分有利,常年病虫害中度至偏重发生,尤其是小麦蚜虫、赤霉病、条锈病等流行性病虫害的发生,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制约农业生产,存在粮食安全隐患。长葛市农业部门围绕“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可持续”工作主线,本着安全、简便、节本、提质、增效、环保的原则,通过试验研究、示范带动、项目拉动和行政推动,在示范区集成配套全程节约增效、绿色植保技术模式,为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 陈文娟; 胡晓棠; 李清林; 韩寒; 张锦华
    • 摘要: 为探究翻耕深度对覆膜滴灌农田小气候及棉花生长的影响机制,于2019年4—10月在新疆库尔勒地区开展田间试验,设置20、30、40 cm 3组翻耕深度处理(T20、T30、T40),以免耕处理(NT)作为对照,分析了翻耕深度对土壤孔隙率、农田耗水量、田间小气候、棉花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翻耕深度的增加能够有效提高土壤孔隙率、增加膜内耕层土壤温度、促进植株耗水;棉株从膜内土壤中消耗的水分对冠层小气候的调控作用大于膜外土壤的水分蒸发对冠层小气候的调控作用,NT、T20、T30、T40处理膜内位置的农田耗水量分别是膜外位置农田耗水量的2.48、2.52、3.08、3.47倍;全生育期内,T20、T30、T40处理的农田耗水量分别是NT处理的1.30、1.42、1.52倍;深翻导致农田耗水量的增加能够有效提高冠层湿度,延长棉花生育期,使棉花增产。全生育期内,各翻耕处理(T20、T30、T40)的近地表平均冠层湿度分别比NT处理高12.83%、14.49%、17.55%,棉花全生育期分别比NT处理长10、16、23 d,籽棉产量分别比NT处理高670.68、1252.67、1584.02 kg·hm^(-2)。
    • 摘要: 对油菜花期病虫害的防治应贯彻“主动出击,病虫兼治,药肥混喷,全面用药”的策略,要抓住适期,及时开展药剂防治。一是农业防治。清沟理墒,搞好沟系配套,防止渍害,降低地下水位,改善田间小气候,控制病害蔓延。二是化学防治。
    • 汪瑞琪; 马文礼; 郭丁菡; 刘美玉; 徐岩; 陈秋菊; 纠松涛; 马超; 张才喜; 许文平; 王磊; 王世平
    • 摘要: 为探讨根域限制栽培葡萄树与冬小麦的间作效应,在5年生根域限制栽培葡萄树(品种醉金香,南北行向定植)的4 m宽行间间作冬小麦(品种烟农19号),调查了该间作模式下冬小麦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及成熟期的小气候、生长发育和产量,以及葡萄树萌芽、开花、软化和成熟期的温湿度、净光合速率及产量,并分析了间作模式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间作模式有降低冬小麦的冠层温度、提高冠层相对湿度的趋势,但影响不显著;从冬小麦的灌浆期开始,葡萄树在上午和下午分别对冬小麦种植区域的东侧和西侧产生遮荫,间作冬小麦冠层的日平均光照强度约为单作冬小麦的90%;间作冬小麦的各项生长发育指标均优于单作冬小麦,且在孕穗期表现出明显的边行优势;间作冬小麦的各产量构成因素均优于单作冬小麦,单位面积产量显著高于单作冬小麦且边行优势显著,增产幅度达35%;间作模式对根域限制栽培葡萄树的温湿度、净光合速率及产量无影响;间作模式的经济效益是单作冬小麦的16.3倍,比根域限制栽培单作葡萄增加5.8%。综合来看,该间作模式不影响葡萄树的温湿度、净光合速率及产量,但促进冬小麦生长发育并增加边际效应,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适宜大力推广。
    • 杜青; 陈平; 刘姗姗; 罗凯; 郑本川; 杨欢; 何舜; 杨文钰; 雍太文
    • 摘要: [目的]探讨玉米-大豆间套作下田间小气候的变化对大豆花芽分化进程的影响,以期为明确大豆对生长环境变化的反应机理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于2018-2019年开展田间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因素是不同大豆品种:南豆25(ND)、桂夏3号(GX)和贡秋豆8号(GQ),副因素为种植模式:大豆单作(SS)、玉米-大豆套作(RI)和玉米-大豆间作(SI).于2018年,在大豆出苗后40、47、54和61d对其主茎顶端的花芽进行连续性的形态学解剖观察,并在此基础上于2019年进一步对大豆出苗后54 d的主茎顶端、中部和底部的花芽进行分部位观察.同时在2019年,统计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大豆冠层透光率、田间温度、相对湿度以及CO2浓度等小气候的变化对大豆不同部位花芽分化进程的影响.[结果]2018年,3个大豆品种的花芽分化规律表现为GQ要快于ND和GX.在出苗后47 d和61d,此时大豆处于营养生长后期和生殖生长前期,不同种植模式间的差异最大,表现为间套作的花芽分化进程要稍快于单作.2019年,对大豆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转变的关键时期(出苗后54d)的花芽分化进程进行分层观察发现,3个大豆品种均表现为冠层>中部>底部,但是在不同模式下的表现不一致,ND和GX在SS模式下的花芽分化进程要慢于RI和SI模式,GQ的花芽分化在3个种植模式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ND、GX和GQ的透光率在出苗后60d为1个拐点,此时RI和SI模式冠层的透光率与SS模式相比无显著差异,中部和底部的透光率虽呈下降趋势,但都要显著高于SS模式.而在出苗后70d,ND、GX和GQ在SI模式的冠层透光率最低,分别是82.1%、88.2%和86.8%,而此时的SS和RI模式的冠层透光率均接近100%.在生殖生长后期,ND、GX和GQ在RI和SI模式的日均温度均要高于SS模式,同时RI模式要高于SI模式.不同种植模式下的ND、GX和GQ的相对湿度均在出苗后70 d有一个显著下降趋势,其中RI模式的相对湿度最低,分别是73.5%、75.4%和78.2%.ND、GX和GQ的CO2浓度在RI和SI模式下都要低于SS模式,在间套作种植中下又以RI模式的CO2浓度最低,尤其是在出苗后70d分别比SS模式低10.3%、10.2%和10.9%.[结论]玉米-大豆间套作种植可以促进大豆花芽从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的转变.在大豆生育后期,间套作模式下尤其是套作玉米收获后,套作大豆的中下层的透光率显著高于单作,行间温度、相对湿度和CO2浓度均低于单作,这种带状间套作种植模式的大豆行间微环境优于单作,有利于大豆生殖生长后期荚果的发育,为间套作大豆产量形成机制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 杜粉霞; 吕志军
    • 摘要: 近年来,由于大蒜的连年重茬种植使得蒜田有害菌群增多,使得一些土传病害加重,以及蒜区为了应对冬季极端气候造成“冻害”而纷纷加盖双膜。加盖双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冻害”的发生同时改变了田间小气候,促进了增产的目的。但春季揭膜时人员来回走动难免有践踏蒜株的情况,受伤的蒜株或蒜叶增加了病菌侵染的几率。同时冬季膜上冻的情况下,由于覆盖双膜,膜下的土不上冻,温湿的小气候给蒜田的害虫、有害菌群提供了温床。在春季大蒜返青后,如遇适宜的条件极易诱发大蒜真、细菌性病害的发生。
    • 杨玉珍; 徐艳花; 刘瑞霞; 李娟; 杨绯绯
    • 摘要: 以凤丹(Paeonia ostii T.Hong et J.X.Zhang)单作模式为对照,对凤丹与女贞(Ligustrum lucidum Ait.)、木瓜〔Chaenomeles sinensis(Thouin)Koehne〕、香椿〔Toona sinensis(A.Juss.)Roem.〕和胡桃(Juglans regia Linn.)间作模式下4月份至8月份田间小气候特征以及凤丹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特征参数和种实性状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对影响凤丹叶片净光合速率的主要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间作模式下田间空气温度(Ta)、空气相对湿度(RH)和光合有效辐射(PAR)以及凤丹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的变化趋势总体上均存在差异.与凤丹单作模式相比,间作模式下田间Ta和PAR值均不同程度降低,但RH值变化不明显,其中,凤丹-女贞间作模式对田间Ta值的调节作用更明显,而在凤丹-木瓜间作模式下田间PAR值的降幅最大.在不同间作模式下,凤丹叶片叶绿素含量总体上显著高于凤丹单作模式,以凤丹-木瓜间作模式下叶绿素含量最高;总体上看,凤丹叶片的Pn、Gs和Tr值以及单株果荚数、单果种子数、果实直径、种子千粒质量和种子产量在凤丹-女贞和凤丹-香椿间作模式下均高于凤丹单作模式,但在凤丹-木瓜间作模式下则整体较低,而Ci值则明显波动.相关性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间作模式下,凤丹叶片Pn值与气体交换参数和田间环境参数呈现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且影响Pn值的主要因子存在差异.其中,在凤丹-女贞间作模式下凤丹叶片Pn值随PAR值的升高而减小;在凤丹-木瓜间作模式下凤丹叶片Pn值随Ci、Ta和PAR值的升高而减小;在凤丹-香椿间作模式下凤丹叶片Pn值随Gs和Tr值的升高而增大,随Ci值的升高而减小;在凤丹-胡桃间作模式下凤丹叶片Pn值随RH值的升高而增大.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与凤丹单作相比,凤丹与其他树种间作可有效调节田间小气候,降低田间空气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且可不同程度影响凤丹叶片净光合速率和种实发育,其中,凤丹-女贞和凤丹-香椿间作模式对田间小气候的调节效应更强,可使凤丹叶片净光合速率增大,种子产量提高.
    • 李翠英
    • 摘要: 稻茬油菜主要种植形式有翻耕移栽、免耕移栽、稻田直播等几种主要形式。采用不同的播栽方式,田间杂草的发生特点会有一定的差异,现就稻田直播油菜田的杂草化学防除方法介绍如下。直播油菜田杂草发生特点。稻田免耕直播油菜田杂草主要是看麦娘、繁缕、雀舌草、碎米荠、猪殃殃、婆婆纳、小藜、荠菜、野燕麦、播娘蒿、刺儿菜、小旋花、萹蓄、麦瓶草等。免耕直播油菜田杂草出苗较早,发生量大,不及时防除则为害严重。晚稻收获前的田间小气候适宜冬季杂草萌发和生长,稻茬免耕直播田在油菜田播种时杂草已普遍发生,看麦娘的叶龄一般有2~3叶,部分已出现分蘖。10月中下旬播种油菜,油菜苗与杂草几乎是同步生长,看麦娘等主要杂草与油菜幼苗争夺养分、阳光,严重影响油菜苗的正常生长,如果不加以管理,将导致油菜生长不良对以后产量的损失很大,甚至失收。
    • 夏涛; 孙奇; 康野
    • 摘要: 水稻宽窄行栽培模式,改善了田间小气候,提高了单位面积的光能利用率,从而达到增产效果.根据水稻宽窄行栽培技术研发的2ZG—8型自走式高速水稻插秧机,改变了传统的种植模式,使高效的农艺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开启了水稻高光效栽培的新时代.
    • 巫志雄; 周小华
    • 摘要: 水是生命之源。对农业而言,水是"农业的命脉",农田灌溉不仅可以提高农业产量,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收入,还可以改良土壤,改善生态环境和调节田间小气候作用,从而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科学的用水调配可促进整个灌区经济的发展,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巨大。峡口水库灌区是江山市最大的自流灌区,灌区总面积30.5万亩,涉及灌溉乡镇(街道)9个,行政村99个,人口29万人。灌区干渠总长度106km,其中东干渠47.4km,西干渠58.6km。自1973年灌区建成运行以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