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2323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71篇、会议论文90篇、专利文献2630339篇;相关期刊659种,包括生态学报、土壤学报、中国土壤与肥料等; 相关会议75种,包括中国土壤学会土壤遥感与信息专业委员会和土壤发生、分类与土壤地理专业委员会2015年联合学术研讨会、第十八届全国分子光谱学术会议、2014全国土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论坛暨第十二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等;土壤有机质的相关文献由6102位作者贡献,包括韩晓增、于雷、李民赞等。

土壤有机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71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90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630339 占比:99.92%

总计:2632500篇

土壤有机质—发文趋势图

土壤有机质

-研究学者

  • 韩晓增
  • 于雷
  • 李民赞
  • 周勇
  • 常庆瑞
  • 何红波
  • 史舟
  • 姚艳敏
  • 张旭东
  • 洪永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忠秋
    • 摘要: 通过开展以下的项目,一是绿肥种植,二是秸秆还田,普及运用还田技术模式,实现了培肥地力,有效优化了土壤结构,切实强化了土壤有机质水平,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化肥的使用,达到了增产以及增收的目的,在农业生产方面,也获得了可观的效益,总之通过下文的探究,旨在能为有关人士提供参考。
    • 玉米提·买明; 王雪梅
    • 摘要: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光谱估测可快速、准确监测土壤肥力,对现代化农业生产进行精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以新疆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耕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对采集的98个土壤样品的原始光谱反射率R分别进行传统倒数对数lg(1/R)、一阶微分R′和倒数对数一阶微分[lg(1/R)]′数学变换,以及基于小波母函数Bior1.3不同尺度分解的连续小波变换(CWT),并与实测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行相关分析,从而筛选出各类变换下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密切相关的特征波段和小波系数(p<0.01)。分别以原始光谱反射率(R)以及不同变换处理下的特征波段反射率和敏感小波系数作为自变量,土壤有机质含量作为因变量,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和支持向量机回归方法构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估测模型。结果表明:(1)各类光谱变换方法有效提升光谱与土壤有机质含量之间的敏感性,其中经CWT变换后的土壤光谱反射率与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得到显著提高,相关系数由0.39提高到0.54(p<0.01)。(2)传统的[lg(1/R)]′变换构建的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其决定系数(R^(2))高于lg(1/R)和R′变换构建的模型,说明倒数对数一阶微分变换可有助于提高估测模型的精度,且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的精度和稳定性高于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3)经过CWT分解后,以原始光谱反射率在不同尺度上的敏感小波系数作为自变量建立的模型,估测精度和稳定性均有明显的提高,构建的R-CWT-2^(3)-SVMR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84,均方根误差(RMSE)为1.48,相对分析误差(RPD)等于2.11,模型精度达到最高并拥有极好的预测能力。高光谱数据经多种变换处理后可有效去除白噪声,而连续小波变换处理比传统的数学变换方法更适合于挖掘土壤有效信息,实现光谱信号的近似特征和细节特征的有效分离,建立的反演模型可更加精准估测土壤有机质含量。
    • 周文涛; 张鑫; 孔祥芸; 丁玉鹏
    •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不同类型的空间插值方法对土壤有机质的预测精度影响,通过对比分析择优选出最佳赋值方法。本文选取辽东胶东丘陵地区某研究区内的386个土壤有机质样点数据,在ArcMap10.2.2平台和IBMSPSS Statistics 25软件的支持下,对样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不同类型的插值方法对研究区内土壤有机质的值进行预测,比较不同的插值方法交叉验证的预测误差,选择最适宜的方法。在ArcGIS10.2.2平台中,通过空间探索分析QQ图等方式证明了对数据进行Box-Cox转换后达到的拟合度最高。从不同的插值方法交叉验证的预测结果表明,全局多项式的插值方法的均方根误差最小,空间插值效果最优。
    • 丁天姿; 任文静; 李丽; 田野
    • 摘要: 为克服光谱估测中的不确定性,利用统计回归与灰色系统理论建立土壤有机质高光谱估测模型。以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采集的76个土壤样本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土壤光谱数据进行变换处理,根据极大相关性原则选取特征波段的估测因子,建立各特征波段的一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其次,对各估测因子进行由小到大排序,计算估测因子排序后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滑动方差,将滑动方差转化为灰数的灰度值,并将其用于修正估测因子,然后再建立各特征波段的一元线性回归修正模型;最后采用平均法与加权法融合各个单波段的预测值。结果表明,所建估测模型精度和检验精度均显著提高,13个检验样本的R^(2)=0.911,MRE=7.764%。研究表明,本文建立的基于灰数灰度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光谱估测模型是可行有效的。
    • 雷琪; 蒋洪丽; 吴淑芳; 冯浩
    • 摘要: 为了探讨中国西北地区土壤有机质现状及影响因素,运用ArcGIS和地统计学结合的方法,研究西北地区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较低水平,3级及以下占68.94%,有机质变化范围为1.10~107.50 g/kg,均值为20.13 g/kg;通过半方差函数模型分析得到有机质的最适理论模型为球状模型。(2)通过绘制整个西北地区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图可知,研究区东部区域从宁夏、陕北至甘南、陕南,有机质含量呈现出梯级增加的趋势;研究区西部有机质含量呈现出由新疆塔里木盆地中心区域向边界递增的同心圆分布。有机质高值区分布在研究区青海东部、新疆的天山一带;低值区分布在宁夏、陕西北部和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分布趋势与西北地区大地形区有一定的相似性。(3)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海拔、降水存在正相关关系。(4)有机质与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草地、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耕地和未利用土地,但草地与林地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海拔和降水是影响有机质的主要因素,能解释49%的土壤有机质变化。该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定性定量认识西北地区有机质空间分布,而且为该地区的生态农业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 阿丽娅·阿力木; 丛小涵; 夏晓莹; 席丽; 王卫霞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及土壤养分元素特征的变化规律。【方法】在阿克苏地区采集小麦地、枣园、枣麦间作园、荒地枣园和撂荒地等5种典型的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运用土壤化学分析方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含量。【结果】各土壤养分指标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变异系数为0.92%~94.00%,均为中等空间变异性。由农田更替为枣园及枣麦间作后,提高了各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其中0~20 cm土层各层土壤有机质均显著提高(P枣园>小麦地>荒地枣园>荒地,全氮表现为枣园>枣麦间作园>小麦>荒地枣园>荒地。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各养分元素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阿克苏地区农田或荒地改建为枣园或枣麦间作园后,均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及土壤肥力。
    • 于晨; 王仪明; 马力; 苏连泰; 高鲤; 周鹏; 安渊
    • 摘要: 为探索南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种植新途径,建立长江中下游地区紫花苜蓿和玉米(Zea mays)周年轮作栽培模式,本研究开展了紫花苜蓿冬闲田栽培技术和轮作玉米栽培技术研究。紫花苜蓿栽培试验设置了对照(不施肥)和施肥(NPK复合肥)处理;轮作玉米试验设置了原位添加苜蓿绿肥(紫花苜蓿种植地)、异地添加苜蓿绿肥(未种植紫花苜蓿地)和不添加苜蓿绿肥(对照)3个处理,添加量为3000 kg·hm^(−2)苜蓿干草。结果表明:秋播紫花苜蓿可分别于次年4月初和5月中旬刈割两茬。其中,施肥显著提高了苜蓿产量和叶蛋白质含量(P<0.05),两茬累计干草产量达到10897 kg·hm^(−2),比对照增产22.7%;与未种苜蓿地相比,种植苜蓿显著提高了0−30 cm土层的全氮、速效磷和有机质含量(P<0.05)。原位添加和异地添加苜蓿绿肥均显著提高了轮作玉米的全株生物量(P<0.05),增幅分别达到40.1%和16.7%,并且,原位添加显著提高了0−20 cm土层的全氮和速效钾含量,以及10−20 cm的速效磷和有机质含量(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紫花苜蓿与饲用玉米周年轮作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一种高效、可持续的轮作栽培模式,既可获得紫花苜蓿和玉米双丰收,又可有效改善农田土壤质量。
    • 詹鹏杰; 邓茂林; 石孝均; 张跃强; 陈志蕙; 旷德姣; 刘正兰; 张宇亭
    • 摘要: 为了明确三峡库区典型柑橘园土壤pH、有机质及全氮的丰缺及其分布特征,采集了忠县全县域柑橘园土壤样品695份,检测了土壤pH、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状况;同时,针对忠县主要柑橘种植乡镇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有效问卷217份,以明确不同管理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及全氮的影响。结果表明,25.47%柑橘园土壤pH低于5.5,19.42%柑橘园土壤pH为5.5~6.5,35.97%的柑橘园土壤pH大于7.5;45.75%柑橘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小于15 g/kg,48.78%柑橘园土壤有机质为15~30 g/kg,5.47%柑橘园土壤有机质大于30 g/kg;51.37%柑橘园土壤全氮小于1.0 g/kg,36.69%柑橘园土壤全氮为1.0~1.5 g/kg,11.94%柑橘园土壤全氮大于1.5 g/kg。柑橘园不同管理方式可以明显影响土壤碳氮状况,绿肥覆盖和有机肥施用可以分别提高土壤有机质8.71%和16.90%,且可以分别提高土壤全氮11.25%和18.52%。因此,适量有机肥和种植绿肥结合的方式是提高果园有机质和全氮的重要措施。
    • 孙志朋; 郭玉冰; 刘建玲; 苏晓红; 廖文华; 汪红霞
    • 摘要: 为探究露地菜田长期施入有机肥、磷肥情况下,土壤腐殖质及其组成、土壤有机碳储量、固存量、土壤净固碳量的演变特征,探讨外源碳物质输入与土壤有机碳的关系,利用潮褐土18年的(2003—2020)露地蔬菜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施用有机肥(M0,0;M1,75 t/hm^(2);m^(2),150 t/hm^(2))和磷肥(P0,0;P1,180 kg/hm^(2);P2,360 kg/hm^(2))配合施用对土壤有机质、腐殖酸及其组分(胡敏酸、富里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连续耕种18年,不施肥处理土壤的有机质、腐殖酸及其组分含量显著下降,有机质年均降低0.09 g/kg,腐殖酸及其组分年均降低0.06 g/kg(0.02、0.02 g/kg);(2)施有机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腐殖酸及其组分的含量随施肥年限呈现出先快后慢的增长趋势;(3)长期单施有机肥(P0M1、P0m^(2))、有机肥磷肥配施(P1M1、P1m^(2)、P2M1和P2m^(2))的土壤有机质、腐殖酸、胡敏酸、富里酸含量均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46.9%~78.6%、104.9%~131.5%、151.1%~177.3%和84.3%~116.2%;(4)施磷量相同时,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平均升高17.3%。(5)长期施用有机肥可以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固存量、净固碳量,有机碳储量增幅达到40.8%~68.0%,有机碳固存量增量为10.0~16.7 t/hm^(2),净固碳量增量为558.0~929.8 kg/hm^(2)·年。且有机肥磷肥配施对土壤有机质含量、腐殖酸及其组分的提升效果优于单施有机肥/磷肥。以上为提高潮褐土土壤肥力、优化施肥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 赵锐; 宋海燕; 赵耀; 苏勤; 李伟; 孙义舒; 谌英敏
    • 摘要: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成分,也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营养指标。快速、准确检测土壤有机质含量对施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近红外光谱被广泛应用于土壤有机质的快速检测,然而土壤有机质敏感波段易受土壤水分干扰,从而会影响到土壤有机质的预测结果。在山西省境内采集了140个土壤样本,采用ASD光谱仪分别获取了不同含水率(0%,5%,10%,15%,17%)土壤样本谱图曲线(350~2500 nm)。为了提高土壤有机质预测模型精度,提出特征波长积分算法,即通过特征波长处吸光度的积分值作为自变量进行建模的方法,建立了土壤有机质预测模型及抗水分干扰修正系数模型。结果表明:(1)使用特征波长处吸光度的积分值作为自变量建立的土壤有机质预测模型统计参数优于传统的使用特征波长处的吸光度值作为自变量的建模方法;(2)校正后的湿土光谱更加接近干土土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水分修正系数在水分含量较高时修正效果较差的问题;(3)提高了湿土样本的预测精度,预测相关系数(R_(P))提升了约0.09,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降低了约1.72。说明该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水分对土壤有机质光谱的影响,提高不同含水率土壤有机质的预测精度,可为后续仪器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