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壤结构

土壤结构

土壤结构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1353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园艺、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65篇、会议论文75篇、专利文献1827582篇;相关期刊483种,包括致富天地、土壤学报、土壤等; 相关会议70种,包括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电压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第十二届青年学术交流会、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二十三次学术年会等;土壤结构的相关文献由2911位作者贡献,包括王胜、吕贻忠、樊贵盛等。

土壤结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65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7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827582 占比:99.94%

总计:1828722篇

土壤结构—发文趋势图

土壤结构

-研究学者

  • 王胜
  • 吕贻忠
  • 樊贵盛
  • 匡恩俊
  • 周程
  • 张久明
  • 张斌
  • 曹晓斌
  • 李娜
  • 杨永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莉
    • 摘要: 云南勐海县常年多雾,气候温暖湿润。受地理、气候及良好的自然条件等影响,加至土壤结构深厚肥沃、土质疏松、自然生态环境无污染,成就了优质的云南普洱茶品种。勐海县因此得以成为闻名海内外的“普洱茶”的故乡。勐海县也是中国最早的产茶之乡。许多产茶区的茶叶来自于古老的云南大叶种老茶树。大部分老茶树生长于原始森林。管理粗放,不施农药。
    • 王嘉豪; 李廷亮; 吕卓呈; 黄璐; 宋红梅
    • 摘要: 综述了秸秆还田对土壤结构、水温效应、养分特征和土壤微生物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秸秆还田能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提升有机碳含量,促进大团聚体的形成并增强其稳定性;秸秆覆盖还田更能改善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秸秆还田后土壤温度受季节变化和地域特点的影响而呈现不同的规律,而且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也存在差异;总体来说,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养分的含量;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量,并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 陶真鹏; 徐宗恒; 丁俊楠; 张宇
    • 摘要: 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土壤分析的重要指标,对土壤结构、物理特征与肥力等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准确测定是开展土壤相关研究的前提。采用灼烧法(350、450、550、650°C4个灼烧温度与2、4、6、8、10、12 h 6个灼烧时间)和重铬酸钾容量法对取自云南昭通一高植被覆盖度的斜坡林下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soil organic matter,SOM)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递减,重铬酸钾容量法的测定结果较为准确和稳定,灼烧法的灼烧温度和灼烧时间对结果有明显影响,灼烧温度越高,烧失量越大,测得的SOM越高,测定结果的准确性越低;灼烧2 h内烧失量显著增加,灼烧4 h以后,SOM基本稳定不变;通过分析,对结果准确性要求较高时,建议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若样品量大且需快速测定时,建议采用灼烧法(灼烧温度不宜超过450°C,灼烧时间为4 h)。同时研究还发现SOM对土壤结构特征有着明显影响,取样点土壤具有高有机质含量的性质,导致土壤具有高孔隙度-低容重-高含水率的物理特征。
    • 胡磊; 佘冬立; 杨震
    • 摘要: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影响水分入渗和转移、土壤肥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分析土壤团聚体结构特征及其稳定性影响机制,对揭示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晋西北朱家川流域内7个坝控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林地、草地、农地)下土壤团聚体为研究对象,利用GIS平台空间分析模块提取样点地形因子,用湿筛法分析水稳性团聚体粒径组成,借助通径分析法分析各理化因子对于分形维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晋西北朱家川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存在显著差异,团聚体稳定性从高到低顺序为:林地>草地>农地。分形维数和小粒径团聚体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大粒径团聚体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处于流域下游的后会沟流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低,中游柳树咀沟流域土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最优。对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影响最大的因子是有机质含量,其次是海拔高度,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427和-0.229,决策系数分别为0.1680,0.0856。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和土地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刘小玉
    • 摘要: 近几年来,不断有村民反映,传统的玉米地种植的玉米进入中后期便停滞不长,继而死亡。针对这种情况,彭水县汉葭街道农业服务中心邀请专家到现场调研,初步认定是土壤酸化后引起的障碍所致。经进一步调查发现,汉葭街道酸化土壤主要分布于柏杨村、亭子村。酸化土壤表面不长杂草,土壤结构疏松,偶尔行间长出青苔。
    • 农化
    • 摘要: 多年种植蔬菜的菜园,由于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导致土壤结构被破坏,土壤老化,地力递减,病虫害也逐年严重,严重影响种植效益。因此,老菜地应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良和培肥。1.增施农家肥。常年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丧失保肥和供肥能力。
    • 王晶
    • 摘要: 大庆市肇州县玉米的种植面积占全县粮食种植总面积的80%以上,但是由于玉米生产中的高强度种植、掠夺式开垦,即这种“重用轻养”的模式,导致肇州县的耕地退化越来越严重。传统的精耕细作对土壤的扰动大,加速土壤的风蚀和水蚀,破坏耕层,损失水分,造成土壤的退化。而免耕与垄作进行轮耕的耕作方式,不但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扰动,而且对产量的提升也有助益。免耕播种的优势主要有,一是可以保留原有的土壤结构;二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三是减少土壤水、肥的散失,有助于改善玉米的苗情;四是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因此,近年来以少动土、少耕作的耕作方式愈发受到重视,不仅让土地生产粮食,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土地休养生息。
    • 王黎阳; 杨发展; 李维华; 姜芙林; 荐世春
    • 摘要: 在历年的农业生产中,耕整地作业是十分关键且重要的基础性环节,其作业效果会对耕地土层环境、籽种发育及幼苗生长造成直接或间接影响。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当前国内耕整地机械发展迅速,现有农业机具已经可以满足基本农艺要求,但依然存在磨损较大、对土壤结构破坏严重、不同农业环节间机具匹配程度差等问题。为此,分析了当前农业生产中所使用的几种主要耕、整地作业模式及其配套机具,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汇总多方资料,系统总结了几种主要耕整地基本模式的优缺点及对土壤结构、作物生长造成的影响,对与之配套的农业机具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以机械设备能够深度满足农艺要求为目标,提出几点我国耕整地模式配套机具的发展建议,期望能够为下一步耕整地模式及配套机具研究、为解决关键机具结构问题提供参考。
    • 刘雪
    • 摘要: 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设施蔬菜生产中,棚室基本是连年种植不歇茬的,导致土壤恶化问题非常普遍而且日趋严重。棚室土壤恶化主要包括物理性状恶化、化学性状恶化和生物性状恶化。现针对上述类型分别作以分析。1土壤物理性状恶化土壤物理性状的恶化,主要指土壤板结。1.1土壤板结的表现土壤结构被破坏出现板结,表现在:表层土壤越来越硬,土壤通透性差,不渗水或渗水慢.
    • 邹化尧
    • 摘要: 滴灌是将具有一定压力的水,过滤后经管网和灌水器(滴灌管)以水滴的形式,缓慢而均匀地滴入植物根部附近土壤的一种灌水方法。水从滴灌管滴头流出后扩散形成湿润球,湿润球之间相互交织形成湿润条带。滴灌不产生无效灌溉区域,不破坏土壤结构,使土壤内部水、肥、气、热保持适宜作物生长的良好状况,且蒸发损失小,几乎没有深层渗漏,使得植物根系在滴头附近集中发育,植物对水的利用更直接、效率更高。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运用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