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申辩

申辩

申辩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83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中国文学、欧洲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篇、相关期刊79种,包括现代哲学、政治与法律、瞭望等; 申辩的相关文献由79位作者贡献,包括亦舒、孙秀芹、丁佳等。

申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3 占比:100.00%

总计:83篇

申辩—发文趋势图

申辩

-研究学者

  • 亦舒
  • 孙秀芹
  • 丁佳
  • 严卫林
  • 中杰英
  • 乔洪涛123
  • 何珺妍
  • 余学龙
  • 余淑君
  • 关保英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启祥
    • 摘要: 苏格拉底之死被许多人看成西方哲学史上的最大冤案。有学者认为,对苏格拉底的审判是哲学与政治冲突的体现;也有学者认为,苏格拉底之死凸显了哲学与大众的对立。这些观点在学界虽然广为人知,但至少从柏拉图的《申辩》来看,苏格拉底被判死刑的原因仍有可探讨之处。苏格拉底之所以在法庭上败诉,其辩护中难以克服的困难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些困难与其说缘于苏格拉底哲学与雅典政治的冲突,或者其哲学与大众思想的对立,不如说缘于他对自己从事哲学的方式的看法与大多数雅典人的看法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苏格拉底难以让雅典人相信其哲学活动没有对青年造成坏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对自己的智慧与他人的无知的解释难以让雅典人信服,这使得多数陪审员站在了苏格拉底的对立面。
    • 李瑶
    • 摘要: 明代职官考核制度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彰显了皇权专制的不断强化,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特点,既有统治者刚柔相济、张弛结合的治理理念,又有制度的规范。以考核程序而言,每一程序设计都在于防弊,使参与考核者不能上下其手;以层层考核而言,既寓意以上督下,又允许下属上控,更有相互制衡。此外,科道官拾遗,充分发挥监察的作用;允许对不公不法的指控进行申辩,也对考核权力实施监督。在考核内容方面,既注重道德,也关注业绩,以期德才兼备。凡此都体现了制度设计者的理念,旨在澄清吏治,激励官吏,以实现国家有效治理。制度既有设计者的智慧,也有被制度规范者的智慧,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则会出现权力的不对称,影响考核效能的发挥。从具体实施过程来看,既有设计者的一些失误,又有统治者对形势的估计不足,更有被规范者利用制度行私,进而导致制度设计理念与制度实施完全脱节,使考核制度难以发挥效用。
    • 方仁杰
    • 摘要: 在《理想国》 中有关正义的漫长对话正式开始之前,柏拉图安排了一个富有深意的开篇.在这个开篇中,柏拉图所呈现给我们的是苏格拉底的审判、 雅典的战争记忆和哲人的下降等诸多问题.伯罗奔尼撒战争不仅摧毁了雅典的现实政治,更败坏了传统的德性,苏格拉底也在战后被判死刑,雅典社会在现实和精神两个层面都危机重重.正是在这样"礼崩乐坏"的背景之下,柏拉图安排了苏格拉底这位哲人的"下降",同时也开启了政治哲学的解救之路.
    • 乔洪涛123
    • 摘要: 1有人说在西山刑犯墓地群看到了我的墓碑,我的名字赫然在目。这让我大为恼火。作为一个从小就谨小慎微、做事规矩的守法公民,我只接受正常死亡,作为刑事罪犯被处死,这完全是出乎我的意料——
    • 杨垠红; 陈小康
    • 摘要: 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容错纠错机制为广大干部提供制度保障.然而福建省的容错纠错机制缺乏统一的省级规范性社会文件,导致了各级各部门纷纷出台各自的相关规定,影响了容错纠错机制的实施效果.故应健全福建省容错纠错机制,进行体系化的立法规范设计,即对容错纠错的实体与程序机制作出规定,建立相应的配套机制,营造社会性的容错文化和宽容氨围.
    • 花拉拉
    • 摘要: 我和老公曾有过一次争吵,到现在都记忆犹新。那天,我在一位难缠的客户那受了点小打击,絮絮叨叨地对老公倾诉了一番,希望他能安慰我。结果他张嘴就来了一句:“多大点事,至于生气吗?”我不服,申辩了几句,结果人家直接丢下一句:“太小心眼不适合混职场。”
    • 张玉洁
    • 摘要: 出版产品质量检测中的重要一个环节是出版单位就质检部门给出的复检结果进行申辩。面对申辩有两种判定方式:一种是对定性错误的申辩处理,一种是对趋于非规范性表达的申辩处理。对定性错误的申辩,质检人员要毫不手软,办成“铁案”。对趋于非规范性表达的申辩,针对不同情况,应该具体分析,然后做出不同判定。
    • 余学龙
    • 摘要: 日前,桂林市象山区检察院在案件质量评查中建立申辩机制,即将评查的瑕疵内容,书面通知被评查人,并附评查人的意见和理由,以便被评查人有针对性地提出申辩意见。对该申辩意见,由评查组另行指派评查人员重新给予评定,并限时整改,以确保案件评查结果的公正性。
    • 刘一鸣; 何珺妍
    • 摘要: 为了回应关于尼采的相关偏见,还原一个真实的尼采,笔者在忠于尼采文本的基础上,从尼采本人视角出发,对尼采文本中涉及的“等级制”“女人”“犹太人”等问题逐次分析,力图为尼采申辩.笔者坚持如下观点:尼采意义上的“等级制”“女人”“犹太人”概念与人们日常意义上对上述概念的使用有着本质区别,至于尼采在涉及“等级制”“女人”“犹太人”等问题时那种带有挑衅性的文字则纯粹是一种修辞手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