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国沙棘

中国沙棘

中国沙棘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45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9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5022篇;相关期刊96种,包括生态学报、西北植物学报、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森林培育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森林培育高峰论坛、第十一届全国森林培育学术研讨会、2006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林业及生态建设领域相关学科等;中国沙棘的相关文献由45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根前、李甜江、孙坤等。

中国沙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9 占比:4.54%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5022 占比:95.35%

总计:5267篇

中国沙棘—发文趋势图

中国沙棘

-研究学者

  • 李根前
  • 李甜江
  • 孙坤
  • 贺斌
  • 高海银
  • 刘春红
  • 代光辉
  • 张辉
  • 肖智勇
  • 苏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韩景浩
    • 摘要: 为探究青海省野生中国沙棘根际土中是否存在原位土著高效解磷菌,本研究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野生中国沙棘根际土中进行分离纯化菌株,纯化获得72株待测解无机磷菌和24株待测解有机磷菌,通过初筛和复筛进行功能分析,确定解磷能力强弱。初筛结果显示有18株解无机磷菌株和12株解有机磷菌株。复筛结果显示:(1)解无机磷菌株WP-4(1d)菌发酵液总磷含量略高于对照,为4.40mg/L;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所有菌株低于对照,初筛获得的菌株解无机磷能力相对较差;(2)解有机磷菌株YP-7(1d)和YP-10(1d)菌发酵液中总磷含量高于对照,分别为5.33mg/L和4.22mg/L,相对较好;其他菌株及其它天数的菌株总磷含量低于对照,故解磷能力相对较差。综上,对于此地区解磷菌初步研究的结论为其解磷活性较低。
    • 寇权; 范小峰; 豆博强; 赵宝鹏
    • 摘要: 为评价蒙古沙棘和中国沙棘耐寒性差异,以5年生沙棘叶片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其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三种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三种渗透调节物质(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及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含量、质膜透性等指标,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种沙棘的耐寒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结果表明,在低温条件下,蒙古沙棘的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均高于中国沙棘,而相对含水量、丙二醛含量及质膜透性则低于中国沙棘,说明蒙古沙棘具有更强的耐寒性。
    • 张晓玮; 蒋玉梅; 毕阳; 刘祥林; 李星; 孙涛; 陈浩宇; 李捷
    • 摘要: 中国沙棘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北、西北、西南等地森林—草原过渡地带,是我国北方地区退耕还林、生态修复等工程的重要造林树种,对维持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探讨限制中国沙棘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模拟其潜在适宜分布区,以期为中国沙棘在林业生态工程和生态经济林建设中的合理种植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基于中国沙棘自然分布的328个地理样点,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对中国沙棘的潜在分布区的主导气候因子进行分析,并预测中国沙棘的潜在分布范围。结果表明,基于气候变量的MaxEnt模型训练集和测试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962±0.001和0.949±0.001,均大于0.9,表明MaxEnt模型对中国沙棘潜在分布区的预测具有极高的准确度,可信度好。基于环境变量贡献率和刀切法的结果表明年降雨情况、生长季的水热状况、最干季降雨和最冷月最低温等是限制中国沙棘分布的主要气候因素,其中年降雨是限制中国沙棘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通过模拟得到现代中国沙棘潜在地理分布的总适生区面积为165.1万km^(2);其中高适生区和中适生区面积共93.3万km^(2),主要集中分布于河北西部、北部,山西全境,陕西北部及秦岭山区,宁夏南部,甘肃东部、南部及祁连山区,青海东部,四川西部和西藏东部及中部地区;在吉林东北部,内蒙古中部、南部,以及河南西北部地区也有少量分布。
    • 李海波; 薛浩; 薛静茹; 曹希娟; 王林
    • 摘要: [目的]为了解沙棘树冠不同位置枝条的水碳代谢与生长结实的关系,也为制定针对沙棘树形培养的栽培技术措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中国沙棘树冠上部、中部、下部的2年生枝条为研究对象,比较其水分状况、光合作用、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枝叶生长、结实性状和果实营养成分。[结果]树冠不同部位枝条凌晨水势差异不显著,下部枝条正午水势显著高于上部和中部枝条;中部枝条凌晨导水损失率(PLC)显著低于上部和下部枝条,下部枝条正午PLC显著高于上部和中部枝条;上部枝条的茎、叶面积比导水率显著高于中部和下部枝条;净光合速率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为上部枝条>中部枝条>下部枝条;中部枝条枝条木质部NSC含量显著高于上部枝条,但二者与下部枝条差异都不显著,各位置间枝条韧皮部NSC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上部和中部枝条的叶片NSC含量显著性高于下部枝条;下部枝条的花芽纵横径、纯花芽比例、发芽率、新梢数量、新梢基径、叶面积、比叶质量均显著低于上部和中部枝条,下部枝条的果实纵横径、坐果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也低于上部和中部枝条,上部枝条的枝长、基径显著高于中部枝条,中部枝条的百果质量和果实纵横径显著高于上部枝条,不同部位枝条总黄酮、维生素C和可滴定酸含量差异不显著。[结论]下部枝条受遮光的影响较大,明显限制光合产物摄取和生长,并较大程度的影响了其结实性状,上部枝条在生长上占有优势,中部枝条在结实性状上占有优势。因此,中国沙棘的树形培养应充分考虑其光照条件,及时清除下部低光照区域枝条;同时注意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平衡,充分利用树冠上部和中部枝条结实是提高沙棘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
    • 郭连东; 张正军; 殷姣姣; 王小亚
    • 摘要: 为了解决陇东地区中国沙棘干旱造林苗木短缺、外调苗木适应性差、造林成活率低的问题,结合项目实施,分析了陇东地区沙棘抗旱造林及建园苗木现状和需求,总结出中国沙棘嫩枝全光照喷雾扦插育苗技术要点,以供参考。
    • 白双成; 邹旭; 张泽宁; 郭胜伟; 张耀; 李甜江; 李孙玲; 李根前
    • 摘要: [目的]鉴于中国沙棘克隆生长对水分状况响应机制的研究局限于生态学方面,本文重点探讨其生理学机制.[方法]以1年中国沙棘实生苗为材料,采用全面灌溉模拟试区2、4、6倍的降水量,以不灌水作为对照;基于田间试验结果,分析克隆生长、光合生理、水分生理指标对灌水强度的响应规律及其因果关系.[结果]随着灌水强度的增大,土壤含水率持续上升而组织含水率、克隆生长、光合生理指标先升后降,丙二醛、超氧自由基含量先降后升;克隆生长能力与光合生理指标、组织含水率呈正相关,与丙二醛、超氧自由基含量呈负相关.[结论]当灌水强度呈"过小-适宜-过大"连续变化时,克隆生长能力和种群稳定性呈"低-高-低"连续变化,即种群早衰概率呈"高-低-高"连续变化,最有利于克隆生长能力发挥的灌水强度为当地降水量的4.0~5.0倍.
    • 张泽宁; 郭彩云; 郭胜伟; 李芳; 吉生丽; 聂恺宏; 白双成; 李根前
    • 摘要: 林木萌蘖与平茬高度关系的研究目前几乎局限于伐桩萌枝,为探讨中国沙棘根系萌蘖(根蘖数量、生长量、根系扩散)能力对平茬高度的响应规律及其生物量调节机制,对伐桩0、10、20 cm及未平茬(对照)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随平茬高度增大,根蘖能力及克隆生物量先升后降,且根蘖能力与水平根、垂直根、叶片生物量呈正相关.平茬使克隆对水平根、垂直根、叶片的生物量投资和分配加大,从而增强了根系萌蘖能力.其中,水平根对根蘖数量起主导作用、垂直根对根蘖生长起主导作用、叶片通过促进根系发育而起间接作用.由于水平根、垂直根、叶片生物量随平茬高度的增大先升后降,因此根蘖能力也呈先升后降趋势.
    • 田登娟; 白双成; 聂恺宏; 吉生丽; 刘姝玲; 陈文红; 李根前
    • 摘要: 为探讨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sp.sinensis)伐桩萌枝的养分投资与分配机制,以陕西省定边县15a中国沙棘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平茬(对照)和平茬高度0、10、20 cm处理,分析伐桩萌枝能力、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对平茬高度的响应规律及其因果关系.结果显示:(1)随平茬高度增大,伐桩萌枝数量上升,萌枝存活力及生长能力先升后降;各个构件NSC含量先升后稳或先升后降,所有平茬处理均显著高于对照.(2)各个构件NSC储量先升后降,平茬10 cm时叶片、根系及整个克隆NSC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3)地上构件NSC分配比例先升后降、地下构件则先降后升,平茬10 cm时叶片、根系NSC分配比例最高且明显高于对照.(4)萌枝生长量与叶片NSC含量、储量呈显著正相关,萌枝数量及萌枝存活数量与其具有正相关趋势.研究表明,适当高度平茬可提高叶片和根系的NSC含量、储量及其分配比例,从而促进伐桩萌枝生长及其存活;中国沙棘叶片和根系的NSC含量、储量及其分配比例均以平茬10 cm时最大,且萌枝生长及存活能力最强.
    • 王芳; 陈海银; 王海宾; 郭建峰; 贾万利; 史彬星; 胡培毅; 李颖
    • 摘要: [目的]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Sinensis Rousi)是我国重要的原生沙棘品种,山西古交、右玉、宋家沟、庞泉沟是4个重要的中国沙棘天然林区.本文从茶叶的角度研究山西4个原产地中国沙棘鲜叶有机物组成成分的差异,并与传统产茶地区茶树叶进行了比较,为沙棘叶药茶的发展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于2020年7月份从古交、右玉、宋家沟、庞泉沟采摘新鲜沙棘叶,采用茶叶理化指标国标检测方法对水分、脂肪、蛋白质、总游离氨基酸、17种可溶性氨基酸组成及含量、茶多酚、黄酮、咖啡碱含量以及酚氨比进行了测定与计算,分析了沙棘叶作为茶叶的适制性.[结果]本次调查中4个地区沙棘鲜叶水分含量平均为60.25%±3.78%,干物质含量均值为39.76%.以干物质含量计,所测沙棘叶脂肪含量均值为2.5%±0.61%,蛋白质含量平均23.92%±3.35%.游离氨基酸总量在3.84%~5.78%,咖啡碱含量在0.50%~1.05%.茶多酚含量在11.29%~13.97%,酚氨比1.95~3.64,总黄酮含量在4.16%~5.76%.[结论]总体上沙棘叶表现出高蛋白低脂肪以及高黄酮低咖啡碱的营养特点.与传统茶叶相比,干物质、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偏高;茶多酚、咖啡碱和酚氨比较低.从传统茶叶适制性角度来讲,沙棘叶比较适合绿茶类产品,也可以作为药茶、茶粉及复配茶的原料.
    • 王天翼; 徐悦; 王罗云; 张建国; 曾艳飞
    • 摘要: [目的]探究中国沙棘和云南沙棘的遗传分化,明确二者分布区的地理边界,并评估其遗传多样性情况.[方法]利用18个简单重复序列(SSR)标记对32个中国沙棘和云南沙棘种群进行遗传变异检测,结合形态学和地理分布,利用系统发育分析和遗传结构分析鉴定种群分组情况,计算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FST),开展分子方差分析,计算遗传多样性参数(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和近交系数(FIS)).[结果]中国沙棘的遗传多样性高于云南沙棘,中国沙棘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低于云南沙棘.AMOVA分析显示:种群间遗传变异所占比例中国沙棘(25.5%)低于云南沙棘(36.7%),表明来自不同地理种群的中国沙棘分化程度低、遗传变异更多的来源于种群内不同个体间.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中国沙棘个体主要聚为一大支,而云南沙棘存在多个差异较大的分支,中国沙棘和四川地区的云南沙棘关系很近.遗传结构分析将所有中国沙棘和云南沙棘个体分为2组,2亚种间邻近种群存在杂交,尤其是位于四川北部的红原、松潘种群.[结论]中国沙棘相较于云南沙棘有更高的遗传多样性和较低的种群间分化;推测2亚种的分布边界位于四川北部的红原县、松潘县地区一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