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相关文献在2008年到2022年内共计102篇,主要集中在法律、中国政治、中国共产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2篇、专利文献6431篇;相关期刊89种,包括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法制与社会发展、政府法制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相关文献由114位作者贡献,包括封丽霞、冀洋、刘艳红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2 占比:1.56%

专利文献>

论文:6431 占比:98.44%

总计:6533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文趋势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研究学者

  • 封丽霞
  • 冀洋
  • 刘艳红
  • 喻中
  • 张学博
  • 曹翠翠
  • 李涛
  • 王梅琳
  • 王腾
  • 莫纪宏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瑶瑶; 陈淇
    • 摘要: “枫桥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指导下,不断延展出新时代的法治内涵和功能。人民法庭作为人民法院在基层运行的最小单位,在参与新时代“枫桥经验”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人民法庭参与基层治理仍存在一些现实困境和阻碍,如司法谦抑与社会治理主动性存在冲突、社会治理资源的有限性、参与社会治理的界限标准模糊等问题,应进一步厘清人民法庭参与新时代“枫桥经验”基层治理的功能定位,探索出符合时代要义和现实需求的有效路径。
    • 唐文鹏; 李婧
    • 摘要: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构建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已经成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项极为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构建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需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筑牢法治实施的根基;加快构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把握法治实施的关键;持续深化监察体制改革,为法治实施提供重要保障;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彰显法治实施的制度优势;深入推进全民守法,夯实法治实施的社会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施体系的构建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其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的结构优化,而且需要加强它与法治体系诸子体系之间的相互支撑,共同发挥良性互动作用。
    • 罗有成
    • 摘要: 依规治党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治理经验之一。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党内法规建设经历了周期性变化,与党的领导地位、国家治理目标以及国家法律体系之间,保持着紧密的回应性联系。不同时期的党内法规建设伴随着不同的价值导向,演进过程中呈现出“一核多元”的结构逻辑、依规治党的目标主义逻辑以及“规范主义”的行动逻辑。在功能机制实现方面,党内法规充分体现了党治国理政的治理体系形态,实现了“组织构成”和“制定纲领”的功能统筹,并强化了制度的整合功能。党内法规建设的演进逻辑表明,党内法规实际上是通过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来不断更新党的执政体制和运作机制,深刻凸显党政关系、党法关系之间的均衡互动。当前,仍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框架内,对党内法规的权限范围、制度体系、备案审查等问题进行理论澄清与制度优化,从而实现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之间的衔接协调。
    • 朱政
    • 摘要: 党委政法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核心领导机关,是党领导和管理政法工作的职能部门,是实现党对政法工作领导的重要组织形式。回顾政法委制度的历史沿革,考察当下的现实情势,有助于形成探讨基层政法委的职责、定位与制度功能问题的参照系和时代语境。基层政法委的职责任务相当繁杂,并且统筹基层综治、维护社会稳定、“领导”政法单位等各项工作之间存在一定差异。通过“图景式”呈现其制度实践,可以发现:“政法”的内核是党的政权问题,当下则主要面向常规性的基层政权建设;基层政法委是政法“归口管理”的综合性领导机关;其核心制度功能是筛选、区分和转化“政治问题”与“法律问题”。
    • 张晓峰
    • 摘要: 法家法治思想和变法实践是诸子百家中推动中国社会变革作用较为突出的,其以法治国、依法改革、历史进化等思想对当代国家治理现代化仍具现实价值.国家治理现代化对法家法治思想的转化是国家治理法治化基础上的德法兼济,对其创新表现为价值取向上人民为本前提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而非服务专制的强国弱民;依据的是彰显社会主义人性的良法明规,而非恶法权谋;推进方略是依法治理的善治,而非严刑峻法的恶政;依法维护中央权威,而非纵护人治;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德法兼济,而非迷信法律.在扬弃基础上同儒家德治思想融通以共同推助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
    • 王晓敏
    • 摘要: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新时代。地方立法是国家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4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在烟台市主持召开推进依法治国座谈会,烟台市人大常委会汇报了希望赋予更多设区市地方立法权的愿望和建议,引起高度重视。
    • 公丕祥
    • 摘要: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精辟地提炼概括为“十一个坚持”,其中第一个坚持就是“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强调“党的领导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 魏治勋
    • 摘要: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法治工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最本质特征.中国法治进程近代发端的特殊性在于其被动性和外在强制性,中国法治现代化面对的基本难题是其所遭遇的"矛盾的现代性":一方面必须彻底反帝反封建以实现民族独立,另一方面必须学习并移植西方先进的法律制度和生产方式以实现现代化,这就决定了中国走向现代法治之路的曲折性.新中国建政之初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仅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还是当代中国法治体系的"基础规范",它内在蕴含着"法治国家"的必然性.新中国法治建设在经历一定时期的挫折之后,得益于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型和正确领导,终于走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正途,开创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全新局面,形成了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习近平法治思想",向着"法治中国"战略目标不断胜利推进.所有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归功于执政党之于中国法治建设所承担的领导者、设计者和推动者的伟大角色,亦归因于法治建设进程中执政党对建构理性和经验理性方法论的兼重与融合.
    • 倪寿明
    • 摘要: 在新中国长期的法治实践中,我们形成了一整套反映人民司法工作本质特征的领导原则和优良传统。其中,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是这些原则和优良传统的核心,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牢记,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是我们的法治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法治最大的区别”。
    • 樊晓磊
    •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构建的内生基础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一个以中国传统文化话语体系为牢固支撑,不断与中华民族文化紧密结合、互相改造、创新发展的过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