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矫形术

矫形术

矫形术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01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儿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3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01320篇;相关期刊183种,包括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护理与康复、护士进修杂志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十三届成人脊柱畸形研讨会、第五届全国解剖与临床(骨科专题)学术研讨会暨人工关节高级论坛、第七届全国放射学术会议等;矫形术的相关文献由716位作者贡献,包括姚健、邱勇、邹榆平等。

矫形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3 占比:0.27%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01320 占比:99.72%

总计:101601篇

矫形术—发文趋势图

矫形术

-研究学者

  • 姚健
  • 邱勇
  • 邹榆平
  • A·波波维奇
  • D·P·努南
  • M·L·弗莱克斯曼
  • 叶世明
  • 李刚
  • 杨效宁
  • 秦泗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忠; 刘继强; 龚静; 黄春苹; 黄美娜; 庞悦
    • 摘要: 成骨不全患儿往往骨形成不良、骨质菲薄细小,易反复发生骨折,出现骨关节进行性畸形,会导致严重病废[1]。针对该病多予以矫形术中治疗,当前对成骨不全患儿实施矫形术时,多应用全身麻醉,但是全身麻醉对于手术刺激、疼痛等引发的应激反应不能实现完全阻断,只有通过增加阿片类用药剂量,导致术后苏醒延迟、拔管时间延长等,加大患儿死亡风险[2]。对此为探求更为理想的麻醉方法,本研究对患儿进行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以实现抑制神经反射,降低镇痛药剂量,降低术后并发症概率,报告如下。
    • 雷雪; 李强; 陈涛; 梁益建; 梁孟秋
    • 摘要: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在脊柱后凸畸形矫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脊柱后凸畸形矫形术患者150例,完成手术前30 min,将进行舒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的75例患者纳入对照组,进行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的75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苏醒质量、术后不同时间段疼痛情况、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咳呛评分和唤醒质量评分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12、24及48 h,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T0相比,两组T1~T3平均动脉压(MAP)均上升(P<0.05),观察组MAP变化小于对照组(P<0.05);与T0相比,对照组T1~T3心率(HR)升高(P<0.05),观察组HR仅T3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T1~T3时HR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在脊柱后凸矫形术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不仅有利于改善患者苏醒质量,稳定血流动力学波动,同时在保证镇痛效果理想的前提下,还可减少术后不良事件风险,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 黄栋; 刘猛; 吴东迎; 辛兵; 刘永涛
    • 摘要: 目的探讨球探技术在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弯矫形术中的应用,并与传统徒手置钉法进行比较,以评估该技术的安全性及准确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9年1月诊断为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弯,且行胸腰椎后路侧弯矫形术的患者共30例。将术中应用传统徒手置钉技术的15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应用球探技术辅助下置钉的15例患者纳入实验组。分别比较2组置钉准确率与平均置钉时间。结果对照组椎弓根完美置入145枚(81.46%),临床标准162枚(91.01%),置入不良为16枚(8.99%)。实验组椎弓根完美置入153枚(88.95%),临床标准为167枚(97.09%),置入不良为5枚(2.91%)。2组进行统计学分析显示:实验组椎弓根螺钉完美置入率及临床标准置入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出现椎弓根螺钉相关的脑脊液漏、切口深部感染或神经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球探技术辅助置钉在退行性脊柱侧弯矫形手术中,可获得比传统徒手置钉法更高的置钉准确率,且不增加操作时间,是一种安全可靠的置钉方法。
    • 黄栋; 刘猛; 吴东迎; 辛兵; 刘永涛
    • 摘要: 目的 探讨球探技术在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弯矫形术中的应用,并与传统徒手置钉法进行比较,以评估该技术的安全性及准确性.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9年1月诊断为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弯,且行胸腰椎后路侧弯矫形术的患者共30例.将术中应用传统徒手置钉技术的15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应用球探技术辅助下置钉的15例患者纳入实验组.分别比较2组置钉准确率与平均置钉时间.结果 对照组椎弓根完美置入145枚(81.46%),临床标准162枚(91.01%),置入不良为16枚(8.99%).实验组椎弓根完美置入153枚(88.95%),临床标准为167枚(97.09%),置入不良为5枚(2.91%).2组进行统计学分析显示:实验组椎弓根螺钉完美置入率及临床标准置入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出现椎弓根螺钉相关的脑脊液漏、切口深部感染或神经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球探技术辅助置钉在退行性脊柱侧弯矫形手术中,可获得比传统徒手置钉法更高的置钉准确率,且不增加操作时间,是一种安全可靠的置钉方法.
    • 崔西龙; 李贝贝; 张伟; 张旭; 郑国辉; 于海洋; 王宏亮
    • 摘要: 目的 探讨俯卧位加压CT定位像在无神经症状胸腰段骨折畸形愈合继发后凸畸形矫形术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2016年12月~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14例无神经症状脊柱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临床资料,男1例,女13例;年龄47~73岁,平均(65.6±7.2)岁.统计分析患者术前站立位、俯卧位加压CT定位像、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局部后凸Cobb角(local kyphotic cobb angle,LKCA)、胸腰段后凸Cobb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VAS评分、ODI指数及截骨级别等数据.计算脊柱后凸柔韧性(spinal flexibility,SF)、矫正率.对术前站立位X线、俯卧位加压CT定位像局部Cobb角、SF与截骨级别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验证俯卧位加压CT定位像预测手术矫形效果能力.结果 所有患者均行矫形手术并获随访,其中未截骨2例,I级截骨1例,II级截骨4例,III级截骨3例,IV级截骨4例;随访时间23-42个月,平均(26.14±5.8)个月.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VAS评分分别为(7.2±1.3)、(4.1±2.4)、(1.3±0.4)分,ODI指数为分别为(51.6±4.93)%、(30.2±2.76)%、(10.08±1.77)%,术后及末次随访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时LKCA、TLK较术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矫正率49% ~91%,平均(78.1±10.1)%,SF值为6.9% ~60.61%.术前站立位LKCA及俯卧位加压CT定位像LKCA与截骨级别相关系数分别为0.73、0.88,SF与截骨级别、畸形矫正率无关.回归分析显示:俯卧位加压CT定位像LKCA、TLK与末次随访时LKCA、TLK呈线性关系,线性方程分别为:LKCA末次随访=0.22×LKCACT定位+2.3(r=0.64;P<0.05);TLK末次随访=0.2268×TLKCT定位+1.8696(r=0.735;P<0.05).结论 俯卧位加压CT定位像测量的LKCA与截骨级别的选择显著相关,可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SF不能预测矫正率,但俯卧位加压CT定位像可预测术后LKCA及胸腰段后凸Cobb角.
    • 石磊; 郭保逢; 秦泗河; 高立东
    • 摘要: 外固定技术常用于肢体畸形矫正与功能重建,近年来在中国蓬勃发展,由于缺乏规范化指导,外固定器在普及使用后出现了很多问题和并发症.本教程根据秦泗河肢体矫形外科团队应用外固定器治疗的大宗下肢畸形矫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既往文献,总结下肢矫形术后外固定器的拆除时机、方法及相关问题.
    • 何华英; 翁月兰; 周健婕; 郑彬彬
    • 摘要: 总结6例漏斗胸NUSS术后切口排异反应伴感染患儿的护理经验.护理重点是鉴别NUSS术后切口钢板排异反应与术后切口感染,采用湿性愈合理念,做好"一进一出"冲洗引流控制切口感染,加强负压封闭引流护理.经过治疗和护理,患儿切口感染得到控制,6~10 d后出院,出院1周、2周、1个月后门诊随访,切口愈合良好,未发生再次感染.
    • 石磊; 郭保逢; 秦泗河; 高立东
    • 摘要: 外固定技术常用于肢体畸形矫正与功能重建,近年来在中国蓬勃发展,由于缺乏规范化指导,外固定器在普及使用后出现了很多问题和并发症。本教程根据秦泗河肢体矫形外科团队应用外固定器治疗的大宗下肢畸形矫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既往文献,总结下肢矫形术后外固定器的拆除时机、方法及相关问题。
    • 赵红
    • 摘要: 总结护理程序在76例脊柱侧弯矫形术护理中的应用.根据临床外科脊柱侧弯手术的特点及患者护理存在的难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围手术期护理方案及具体的护理措施,熟练操作并掌握,形成科学化、规范化的脊柱侧弯矫形术护理程序.该护理程序的应用,保证了手术的治疗效果,减少了病人痛苦,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治愈率.
    • 李晶晶; 游传华
    • 摘要: 目的 探讨三角形翻转真皮瓣在矫正先天性乳头内陷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在海南省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美容外科门诊就诊的先天性乳头内陷患者10例(17侧),均为女性.设计三角形去表皮真皮复合组织瓣,松解牵拉短缩的乳头,形成贯通隧道,将真皮复合组织瓣翻转折叠固定于乳头下方,矫正乳头内陷.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无乳头坏死,随访12个月,术后外观满意,无回缩复发.结论 该术式操作简单,术后效果好,并发症少,可作为临床矫正乳头内陷的一种较理想方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