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矿业城市

矿业城市

矿业城市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726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工业经济、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70篇、会议论文53篇、专利文献54110篇;相关期刊291种,包括中国城市经济、中国国土资源经济、地域研究与开发等; 相关会议40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等;矿业城市的相关文献由963位作者贡献,包括丁志平、沈镭、张以诚等。

矿业城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70 占比:1.22%

会议论文>

论文:53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54110 占比:98.68%

总计:54833篇

矿业城市—发文趋势图

矿业城市

-研究学者

  • 丁志平
  • 沈镭
  • 张以诚
  • 朱训
  • 汪安佑
  • 龙如银
  • 余际从
  • 刘景双
  • 周进生
  • 沙景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绥; 吴尚遇; 石铁矛; 周诗文; 周雪轲
    • 摘要: 矿业开采造成的非点源污染、化学物质迁移等生态风险过程受到景观格局的显著影响,准确识别源汇景观之间生态流所形成的风险路径,是科学干预生态风险、精准实施生态治理的前提。以中国最重要的镁矿基地大石桥市为研究区,在实地样本检测的基础上,考虑地形、土壤、水文等外部条件对镁离子非点源污染过程的影响,在改进的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中,引入了包括地形湿度指数、CN值、特征污染物浓度等影响因子构建阻力面,识别镁离子输出风险区与空间迁移的风险路径。针对风险路径的空间分布,提出了加强景观连通度与降低风险暴露度的修复策略,调整风险路径密集区域用地的结构与组分,提升景观结构对风险扩散的阻断能力,构建了"三区两源、一轴五带、多廊多点多组团"的生态格局,从格局优化的途径实现对风险过程的干预。
    • 张继飞; 蒋应刚; 孙威; 常飞
    • 摘要: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已成为多个学科研究的焦点命题,但国内研究尚缺乏系统化视角下的整体性总结和结构化评述。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方法中的知识图谱和Ucinet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对国内文献进行梳理,探讨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的载文年际变化及期刊分布、作者及机构合作网络和主要研究内容。结果表明:(1)国内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历经“缓慢启动”“快速发展”和“稳步调整”3个阶段;载文期刊的宽泛分布体现了研究论题的跨学科属性。(2)作者之间、机构之间的合作网络初现端倪,但作者群之间、机构群之间的学术合作关系尚未显现;研究视角从早期侧重矿业城市经济转型单一维度,不断向考量低碳发展、重视资源枯竭型城市、面向新型城镇化战略等多元维度转变。(3)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资源型城市的定性定量判识、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制度设计、生态转型路径、转型模式提炼5个方面。面向未来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重点,从继续加强基础理论探索与创新,深入开展自然、经济与社会复杂系统综合集成,不断完善空间治理和城乡规划研究内涵,以及持续完善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4个方面提出了思考与启示。
    • 阮君; 何刚; 王莹莹; 赵杨秋
    • 摘要: 为解决评价过程中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问题,将正态云模型引入到生态安全评价中。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对安徽省9座矿业城市2010—2018年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动态评价,结合BP神经网络算法对未来7年发展状况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10—2018年,安徽省矿业城市生态安全整体从Ⅲ级提升到Ⅳ级;各矿业城市发展内部存在差异,淮南生态安全较差;在未来7年中,安徽省矿业城市生态安全整体呈上升趋势,压力、状态子系统属于较低水平。
    • 吴尚遇; 魏建兵; 何志豪; 董爽; 石新竹
    • 摘要: 矿业城市作为我国资源供应的重点区域,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在明确矿业城市生态风险评价工作意义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矿业城市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进展。从矿业城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主题、研究内容、评价理论框架和具体研究方法展开评述,分析了矿业城市生态风险热点关键词时区演化趋势、矿业城市生态风险基本研究内容、评价尺度和预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并从矿业与城市综合考量、评价方法与表征的明确性、风险规避三个方面提出了展望。该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推进矿业城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和促进矿业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 叶欣; 董伦; 吕利娜
    • 摘要: 针对采矿活动导致的矿业城市景观格局整体结构破坏的问题,以鸡西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采用RS与GIS技术,结合2005、2010和2015年3期遥感影像数据源,研究该城市不同时期矿业城市的景观结构特征、分布特征和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2005—2015年间,受采矿活动的影响,城市景观格局呈现破碎化、异质化和复杂化的趋势;景观格局破碎化、异质化程度及边缘效应在低地势区域变化明显,反映了采矿活动对低地势区域的景观格局影响比较剧烈。该研究可为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及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何刚; 侯小宇; 王晓东; 赵疏航
    • 摘要: [目的]探究矿业城市生态安全状况,厘清制约生态安全发展因素,为安徽省矿区可持续开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安徽省9个矿业城市水土生态安全为例,构建基于经济—环境—社会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乘法归一化法结合优化后的G1和CRITIC赋权法实现主客观赋权,再运用多准则妥协解排序法(VIKOR)模型,基于折中规划考虑了群体效应和个体妥协,兼顾不同权重指标实测值的差异性,利用障碍度模型对其进行障碍因子诊断。[结果]多指标交互作用下的G1-CRITIC-VIKOR综合模型与实际数据匹配良好,安徽省矿业城市水土生态安全水平由高到低排序为池州、宣城、滁州、铜陵、马鞍山、宿州、亳州、淮北和淮南地区;其中工农就业人员比例、水土资源匹配系数、人均用水量、土地垦殖比例、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制约安徽省矿业城市水土生态安全水平的关键因素。[结论]安徽省矿业城市应积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把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实施植树造林,做好受损矿区生态修复、重建工作,保障其在水土生态安全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开采煤矿资源。
    • 徐嘉慧; 王世东
    • 摘要: 在GEE平台上基于遥感数据,通过归一化植被指数提取矿业城市徐州市植被空间信息,利用Landsat遥感影像得到徐州1984-2018年的植被覆盖空间分布结果,并对植被变化与不透水面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表明:1984年-2018年,徐州的植被覆盖度由48.62%增加至53.42%,年均增加0.14%,植被覆盖度由低向高逐渐转化.矿区分布较多的铜山区植被面积持续增加,变化速度最快;贾汪区和九里区在2000年之前植被面积缓慢减少,2000年之后,植被面积持续增加,植被覆盖情况有所改善;泉山区、云龙区、鼓楼区整体植被变化不大;研究区整体植被覆盖面积和不透水面面积呈负相关关系.徐州市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为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 摘要: 日前,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通知,公布自然资源部新增重点实验室建设名单。自然资源部浅层地热能重点实验室、矿业城市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与保护重点实验室、超大城市自然资源时空大数据分析应用重点实验室等42家重点实验室榜上有名。
    • 金华; 吴远翔; 潘晓钰
    • 摘要: 煤矿开采为城市生态和人民生活带来恶劣影响.为推动解决闭矿后的生态问题,文章提出基于生态健康评价的修复规划方法,以生态健康概念为基础,结合恢复生态学理论和矿业城市特点,选择8个指标从四个维度构建矿业城市生态健康评价模型,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复规划.以鹤岗为例进行定量研究,结果发现,修复规划面积占12.3%,但规划后"病态""不健康"和"亚健康"面积大幅减少,"较健康"面积提升153.99%,"健康"面积提升55.36%.可见,本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期能为矿业城市生态修复规划提供借鉴.
    • 李兴
    • 摘要: 多年来,素有“煤都”之称的大同市,作为全国重点矿业城市,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这个城市也在作出巨大牺牲。长期经济结构的单一,造成了就业结构的单一。面对大同市发展的实际情况,逐步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才能冲出困境,重振雄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