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砒砂岩

砒砂岩

砒砂岩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378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林业、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9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2624篇;相关期刊108种,包括中国水土保持科学、中国水土保持、农业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0年城市地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水土保持学会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等;砒砂岩的相关文献由670位作者贡献,包括姚文艺、王欢元、吴智仁等。

砒砂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9 占比:9.90%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21%

专利文献>

论文:2624 占比:89.89%

总计:2919篇

砒砂岩—发文趋势图

砒砂岩

-研究学者

  • 姚文艺
  • 王欢元
  • 吴智仁
  • 杨才千
  • 王立久
  • 韩霁昌
  • 李长明
  • 梁止水
  • 刘慧
  • 申震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学峰; 饶良懿; 徐也钦
    • 摘要: 砒砂岩区生态环境脆弱,侵蚀剧烈,研究不同类型砒砂岩区土壤氮(N)、磷(P)养分特征,可为该区的植被恢复及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该研究以内蒙古准格尔旗什布尔太沟裸露区、二老虎沟覆土区和特拉沟覆沙区为研究对象,根据流域长度分别在什布尔太沟、二老虎沟和特拉沟的沟口至沟头处,各选5、8和4个断面,共计17个土壤断面,于各断面不同坡位,采集共计153个样点的土样,测定0~20 cm土层全氮(Total Nitrogen,TN)、氨氮(Ammonia Nitrogen,AN)、硝态氮(Nitrate Nitrogen,Ni)、全磷(Total Phosphorus,TP)及速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AP)含量。结果表明:1)砒砂岩土壤TN含量0.24~1.39 g/kg、AN含量5.07~30.70 mg/kg、Ni含量0.76~5.87 mg/kg、TP含量0.10~0.57 g/kg及AP含量0.97~7.63 mg/kg。2)覆土区土壤N、P养分平均含量最高,覆沙区次之,裸露区最低;同类型区内土壤AN、Ni和AP含量相关系数较高,整体上速效养分间的相关性相对更强。3)同类型砒砂岩区,坡顶与坡底附近,土壤TN、AN、Ni、TP和AP含量相对较高;阴坡土壤AN、Ni和AP整体养分水平高于阳坡。综上,可根据砒砂岩不同类型区不同坡位土壤N、P养分特征,因地制宜地进行植被恢复,遏制该区水土流失强度,促进砒砂岩区生态系统修复。
    • 王伟伟; 张立欣; 梁止水; 赵艳兵; 张吉树; 王忠; 袁勤; 叶丽娜
    • 摘要: 砒砂岩与沙土复配可以有效提升沙土的物理结构和养分特征,利用大田试验的方法,将不同体积比例(0、30%、50%、80%和100%)的砒砂岩添加到库布齐沙漠的风沙土中混合均匀,研究不同掺入比例条件下砒砂岩对风沙土的物理结构和养分特征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随着砒砂岩掺入比例的增加,黏粒含量、粉粒含量、毛管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土壤团聚体、有机质、速效氮和有效磷含量逐渐增加,说明砒砂岩对风沙土具有明显的改良效果;在同一砒砂岩添加比例下,随着土层深度(0~30 cm)的增加,黏粒、粉粒、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呈降低趋势,但土壤密度、毛管孔隙度及田间持水量的垂直变异特征较小,呈现明显表聚性,且50%的掺入比例可以作为改良的分界值;土壤颗粒及团聚体结构与土壤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含量、田间持水量、速效氮含量及速效磷含量极显著正相关,说明砒砂岩与风沙土粒径的互补性较为明显。该研究成果将会为砒砂岩改良库布齐沙漠风沙土的大规模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 李龙; 秦富仓; 钱秋颖; 董晓宇; 张若曦; 张鹏
    • 摘要: 解决砒砂岩区坡面的产流产沙问题对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选取砒砂岩裸露坡面为研究对象,在自然降雨条件下采用野外径流小区实测结合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分析13次有效降雨过程砒砂岩坡面微地貌的变化过程及产流产沙特征。结果表明,径流小区内坡面土壤平均侵蚀深度为26 mm,侵蚀区占径流小区总面积的95.27%,单位面积上侵蚀导致土壤流失体积为0.019 m^(3)/m^(2)。砒砂岩坡面产流产沙量与降雨强度呈较好的对应关系,降雨强度和降雨量是影响坡面产流产沙的主要因素。受降雨强度变化的影响,地表粗糙度、地表起伏度、地表切割度均随降雨呈现累积增加的趋势,地表曲率受单次降雨强度影响明显,呈现不规律的波动变化;坡面产流量和产沙量之间存在较好的正相关性(r=0.539,P<0.05)。
    • 李学峰; 饶良懿; 马凯
    • 摘要: 土壤碳含量是反映土壤碳封存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阐明生态脆弱地区生态修复措施对土壤碳含量的影响,有助于推动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和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以内蒙古鄂尔多斯砒砂岩地区为例,选取单因子(油松纯林(Pt)、山杏纯林(As)、沙棘纯林(Hr))和双因子(水平沟油松(PdPt)、水平沟山杏(PdAs)、水平沟沙棘(PdHr))6种典型的生态修复措施,并以荒草地(CK)作为空白对照,探究不同生态修复措施对不同深度下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土壤无机碳(soil inorganic carbon,SIC)、土壤全碳(total carbon,T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0~60 cm土层,双因子措施比单因子措施更能有效提高SOC、TC含量;相较于对照CK,双因子措施提高SOC含量25.34%~134.50%,提高TC含量8.03%~49.70%;相较单因子措施,双因子措施下SOC含量增加2.42%~30.74%,TC含量提高3.08%~15.27%。(2)0~40 cm土层,双因子措施SIC含量比CK低6.00%~17.54%,比单因子措施低7.43%~14.34%;而40~100 cm土层,双因子措施SIC含量比CK高2.06%~25.26%,比单因子措施高3.12%~21.76%。(3)不同生态修复措施未改变SOC、SIC、TC含量的垂直分布趋势;在0~40 cm土层,SOC与SIC呈显著负相关性,SOC含量随深度增加逐级下降(降幅84.29%~88.96%),SIC含量则随深度增加而升高(增幅16.53%~40.14%);土壤TC含量趋势则与SOC一致(降幅45.84%~58.83%)。
    • 董晶亮; 陈磊伟; 郑福焱; 刘鎏; 肖桂元; 涂发强; 张小清; 张海娜
    • 摘要: 明晰砒砂岩的结构组成和矿物组成,是揭示砒砂岩地区水土流失机制及研发治理砒砂岩地区水土流失方法的基础。通过借助定量XRD及光学显微镜分析等材料分析法,分析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砒砂岩的结构组成和矿物组成。结果表明:砒砂岩的结构由颗粒状骨架物质和黏土类胶结物质组成,其胶结方式为接触式胶结;砒砂岩颗粒状骨架物质主要由石英、碳酸钙及长石等组成,黏土类胶结物质为蒙脱石、绿泥石、高岭石及氧化铁等;砒砂岩颗粒状骨架晶体(石英和长石等)是依靠亲水弱胶结黏土物质的胶结力、晶体间的摩擦力、机械咬合力及颗粒支撑作用所形成的固体混合物,为三元颗粒支撑渗透式结构。
    • 刘哲; 曹石榴
    • 摘要: 为沙地土壤改良以及土地侵蚀沙化的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设置不同砒砂岩与风沙土的复配比例(1∶1、1∶2、1∶5、0∶1),监测不同复配比例下复配土团聚体破碎强度和阳离子交换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砒砂岩与风沙土配比为1∶2(T_(2))、1∶5(T_(3))处理的团聚体破碎释放<10μm的微团聚体含量分别为7.78%、9.29%,分别较砒砂岩与风沙土配比为1∶0(CK)处理低25.0%和10.4%;T_(2)、T_(3)处理的团聚体破碎释放<5μm的微团聚体含量分别为4.37%、5.59%,分别较CK低31.4%和12.1%,适量砒砂岩的添加,复配土团聚体遇水破碎释放小颗粒的比例明显减小,降低了团聚体遇水破坏的强度,增强了团聚体结构的稳定性。T_(2)及T_(3)处理下阳离子交换量分别为7.2 cmol/kg和6.9 cmol/kg,分别较CK高56.2%和49.6%,砒砂岩加入风沙土后复配土阳离子交换量明显增加,土壤胶体颗粒吸附能力增强。综合考虑,砒砂岩与风沙土复配比例为1∶2和1∶5时对沙地土壤结构稳定性和保肥能力有较好的改善效果。
    • 刘鑫; 申向东; 景宇; 任杰; 吕昕; 耿凯强; 董国际; 郝政凯
    • 摘要: 为了研究Markov-灰色残差GM(1,1)模型预测水泥固化砒砂岩抗压强度的精准度和适用性,先对抗压强度数据进行了一系列的处理,建立灰色GM(1,1)模型和灰色残差GM(1,1)模型,然后基于马尔克夫过程构建Markov-灰色残差GM(1,1)模型,并以此模型来估算水泥固化砒砂岩的抗压强度.结果表明,灰色残差GM(1,1)模型的检验精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且各项检验指标基本上都达到了1级,明显优于灰色GM(1,1)模型.马尔克夫过程便于确定残差修正值的正、负号,采用Markov-灰色残差GM(1,1)模型对不同水泥掺量下90 d龄期的水泥固化砒砂岩的抗压强度进行了预测,相对误差由原来的1.77%~4.01%降低至0.60%~2.36%,平均相对误差由2.63%减小至1.25%,模型的预测精度明显提高.该研究可以为水泥固化砒砂岩以及其他水泥基工程材料抗压强度的预测提供一种简易且可靠的新方法.
    • 张鹏; 李龙; 李艳; 张尚轩; 朱志卓; 宋秀敏; 王立宇
    • 摘要: 选取水力侵蚀极其剧烈的砒砂岩区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径流小区的连续监测试验,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航拍与方差均值比率法相结合,对比分析砒砂岩坡面3种典型自然植被格局(聚集分布、均匀分布、随机分布)下的产流产沙特征与坡面微地形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均匀分布格局对减缓水力侵蚀条件下砒砂岩坡面土壤侵蚀强度的效果最明显,与裸坡相比,减流率达到64%,减沙率达到72%,土壤流失量最少,为0.05 kg/m^(2)。径流泥沙量之间存在多项式曲线关系,拟合函数为y=-0.0462X^(2)+0.5355X-0.865,R^(2)=0.736。(2)均匀分布格局的侵蚀区面积最小,为12.28 m^(2);沉积区面积最大,为3.44 m^(2),土壤侵蚀强度较其他坡面弱,以轻度侵蚀为主。(3)均匀分布格局的径流泥沙量与平均沉积深度之间的相关性较强,与径流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603;与泥沙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771。
    • 马凤斌
    • 摘要: 为促进砒砂岩与沙复合成土高效节水技术在毛乌素沙地治理中的合理应用,开展了砂岩与沙不同配比、不同颗粒级配下的理化特性以及砒砂岩、沙及砒砂岩与沙复合土壤持水保水性能效果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砒砂岩与沙不同配比混合后,随砒砂岩比例增加,砂粒含量降低,粉粒含量增加,黏粒含量增加幅度较小,且黏粒在配比1∶1时达到最大值。从土壤质地变化角度,砒砂岩与沙混合的适宜比例为1∶5≤砒砂岩与沙混合比例≤1∶1;2)砒砂岩与沙配比为1∶2时是有效含水量与重力水大小关系的转折点,随着砒砂岩混合比例的增大,有效水含量开始增大,混合土壤的持水性能逐渐增强;3)砒砂岩与沙混合后,同时具有水分吸收和保水的作用,且沙中混合粒径2~4 cm砒砂岩岩块为最佳粒径范围;4)砒砂岩持水能力最强,砒砂岩与沙混合(1∶2比例)次之,沙最差,砒砂岩与沙混合后砒砂岩自身保持的水分向环境中释放,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延长持水时间。总之,砒砂岩与沙混合后弥补了各自不利特性,防止了土壤水分的流失和无效蒸发,提高了土壤持水保水能力,为毛乌素沙地的治理和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 何振嘉; 范王涛; 杜宜春
    • 摘要: 砒砂岩是一种结构松散、利用率较差并广泛分布于我国陕北、内蒙古以及山西等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风化岩石,而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技术的推出,改变了砒砂岩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加剧水土流失以及资源大量闲置的现状.通过对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技术作用机理的研究,详细综述了复配技术在土壤固沙能力、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化学性质以及作物生长和产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应用成效、现有研究的局限.并据此指出复配技术在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研究尚不充分,技术研究应用周期较短,在土壤固碳和重金属等方面需进一步研究,对于进一步完善砒砂岩资源综合利用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