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破体

破体

破体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10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书法、篆刻、汉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8篇、专利文献548943篇;相关期刊92种,包括广东社会科学、甘肃社会科学、学术界等; 破体的相关文献由91位作者贡献,包括任竞泽、谷曙光、刘柯均等。

破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8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548943 占比:99.98%

总计:549051篇

破体—发文趋势图

破体

-研究学者

  • 任竞泽
  • 谷曙光
  • 刘柯均
  • 方建煌
  • 李栋
  • 王继安
  • 程凤莲
  • 程明
  • 邵康慧
  • 陈守玺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剑晖
    • 摘要: 在散文文体、散文观念越来越开放,越来越无序的当下,以往以抒情、记叙、议论、感悟为特征,崇尚优美典雅的“美文”的合法性和尊严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无视文体边界与法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小说化,诗歌化,戏剧化,甚至“披头散发”的“越界破体”散文,不但大量出现且已成为一种创作趋势。虽然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但每种文体还是应该有大体的规范和边界,应有属于自己的一些特性,不能无视规范,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因此,应辩证地看待文体的破体与辨体,辨析散文与小说、诗歌之异同,并思考辨体明性与散文创新的关系,使散文创作保持一个“大体”的“度”。在这个“度”内,作家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充分展示其创作才华;而一旦超越了这个“度”即“大体”,就要引起高度警惕,并加以抑制,否则文体就会大面积遭到破坏,甚至有可能导致某种文体的消亡。
    • 摘要: 秋意渐浓,草木摇落,不知不觉已接近2022年的尾声。本期“文学史研究”栏目中,孙郁的《从京派到新京派》在思想研究的谱系与渊源中兼顾当代文学现象的考察,对京派与新京派之间的传承与流动、对话与启发进行了梳理与勾勒,既具时代性,又具学术性。陈剑晖的《文体的破体与辨体》针对当下散文文体中的散文边界逐渐趋于无序的现象,以文体史中存在的“破体”与“辨体”理论进行辨认,提出应对“越界破体”的散文有所警惕,提出在一定“度”内创新是可取的,但过度越界则会使文体大面积遭受破坏。
    • 吴怀东
    • 摘要: 从北宋庆历六年问世至今,《醉翁亭记》所享有的崇高声誉掩盖了其接受史中的异议和批评,文风"滑稽"论便是尚未受到关注和深入阐释的重要观点.此论实包含多重深刻内涵:从文体思想看,揭示了此文"以文为赋"、"以文为记"的结撰手法,且反映了"尊体"与"破体"两种文体理念的冲突.从主体感受看,欧阳修有意突破"古文"与"时文"的文体界限,融合骈、散,实继承韩愈"以文为戏"传统,寓庄于谐,自我调侃,而刻意突出"乐"之体味,调和人生苦境,"苦中强乐",表现了政治上的挫折感以及超越人生苦难的努力.文体界限的突破和苦乐感受的交融,根源于欧阳修在北宋党争中的沉痛体验,亦契合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普遍遭遇.鲜活的体貌特征和深沉的情感张力,赋予此文文学经典的性质.
    • 杨景龙
    • 摘要: 《南园词》是一部打破传统词学的种种先在限制,通过“破体”写作,尝试建设新体并创生新美的词集.本文拟从题材择取、语言运用与体武风格等三方面入手,探析《南园词》对古典词学的摹习承传与突破超越,借以窥觑《南园词》在当代词坛大获成功的奥秘,进而引发当代旧体诗词创研者和评论界对相关问题的深入思考.
    • 邵康慧
    • 摘要: 桐城派文论在清代通过文传师授产生广泛影响,对词体发展有理论贡献,余绪波及近代。方苞推崇“雅洁”风格与姚鼐“阴阳刚柔”理论为词体在美学上提供另一种思路。谭献注意到词与古文相通,蔡桢、蒋兆兰等将古文笔法引入词论,沈祥龙主张词家应兼通古文诗赋;在修辞和篇章结构方面,古文可资借鉴,其法度体格与叙议功能为词境开拓提供参照。词与文均注重行气,“潜气内转”正是从桐城文派辗转接续的一个重要批评话语。
    • 邵康慧
    • 摘要: 桐城派文论在清代通过文传师授产生广泛影响,对词体发展有理论贡献,余绪波及近代.方苞推崇"雅洁"风格与姚鼐"阴阳刚柔"理论为词体在美学上提供另一种思路.谭献注意到词与古文相通,蔡桢、蒋兆兰等将古文笔法引入词论,沈祥龙主张词家应兼通古文诗赋;在修辞和篇章结构方面,古文可资借鉴,其法度体格与叙议功能为词境开拓提供参照.词与文均注重行气,"潜气内转"正是从桐城文派辗转接续的一个重要批评话语.
    • 顾工
    • 摘要: 书法的“合体”现象早已出现,古人称为“破体”,即打破原有的书体边界。“破体”一词多次出现在唐人论及魏晋书法的著作中。回溯历史,从战国到秦汉再到魏晋南北朝,在书体从篆到隶,从隶到章草、楷书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大量书体杂糅的作品。因为书体的演变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发展也有快有慢,有些地区已经产生了成熟的楷书时,有些地区还处于由隶向楷的演进过程中。直至唐代楷书成熟定型,破体的发展才告一段落。
    • 王太雄
    • 摘要: 张弓者的“合体”“合化”两个书法范畴或议题一经提出,就引起了众多书法家或理论家的关注、讨论和反响。[1]他们各抒己见,可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愚以为,对于“合体”“合化”问题的广泛讨论和争议,有益于字体、书体、破体、合体、合化诸多书法艺术基本概念范畴的辨识,可以澄清对于书法艺术形式(形象)、风格特征的模糊认识,开启书法艺术创新的新思路,增强对书法个性风格打造的能动自觉性。
    • 王海军
    • 摘要: "合体"作为书法术语,古似未有,但古有"破体"之说。这两个词都是表示介于两种甚至多种书体之间的"中间状态",或者可以表示一幅作品当中不同书体杂糅的现象,意思相近。那么,还有必要再造个新词"合体"以取代意思差不多的"破体"吗?就好比古代有篆体、隶体、楷体之说,我们现在同样在沿用,没有必要另造新词去取代旧词。
    • 杨频
    • 摘要: 近来,关于"合体"及书法创作"合化"的问题,引起书界同道的热烈反响。这一概念让人们自然地想到"破体"。而在书界系列讨论文章中,关于"破体"与"合体"的内涵及其关系也成为研讨要点之一。因为有文献学家参与讨论,概念的梳理会非常详细。在这篇小文中,笔者只选择自己认为值得关注的问题,做一点阐发,以求方家指正。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