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碳氢燃料

碳氢燃料

碳氢燃料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3年内共计478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航空、能源与动力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8篇、会议论文105篇、专利文献108703篇;相关期刊92种,包括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石油化工等; 相关会议53种,包括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年会、第四届冲压发动机学术会议等;碳氢燃料的相关文献由913位作者贡献,包括方文军、张香文、李象远等。

碳氢燃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8 占比:0.14%

会议论文>

论文:105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108703 占比:99.76%

总计:108966篇

碳氢燃料—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杨国庆; 席剑飞; 王生福; 顾中铸; 蔡杰
    • 摘要: 采用CoFlame程序模拟研究了高压下H_(2)/CO稀释剂对乙烷/空气层流扩散火焰中碳烟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H_(2)和CO添加之后,火焰温度均略有增加,且碳烟体积分数随着H_(2)/CO稀释比的增加而降低。H_(2)的添加使得碳烟表面生长区域的H自由基浓度增加,减少了初始碳烟颗粒成核及表面生长的活性位点数,导致脱氢加乙炔(HACA)反应中氢提取速率减缓以及碳烟颗粒表面生长速率减缓。CO的添加使得苯(A1)和芘(A4)摩尔分数减少,减缓了碳烟成核速率,导致碳烟的生成受到抑制。
    • 程汉翀; 张宇; 刁涛; 刘小芳
    • 摘要: 通过二维消光法获得乙炔层流扩散火焰的高度、温度及碳烟含量,研究O_(2)/CO_(2)及O_(2)/N2两种气氛下添加H_(2)对乙炔层流扩散火焰中碳烟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气氛下添加H_(2)对乙炔火焰高度影响微弱,但会升高乙炔火焰温度,温度随H2流量的增加而升高,H2与C2H2的流量比值为0.5时,O_(2)/CO_(2)和O_(2)/N_(2)气氛下火焰最高温度升幅分别为6.1%,3.1%;两种气氛下添加H2对乙炔火焰中的碳烟生成有明显抑制作用,随H2流量的增加火焰碳烟体积分数明显下降,H2与C2H2的流量比值为0.5时,抑制作用最强,O_(2)/CO_(2)和O_(2)/N2气氛下碳烟体积分数降幅分别为24.4%,27.5%。
    • 梁兴雨; 廖寄语; 朱仕皓; 沈位; 王昆
    • 摘要: 当前商业软件或数值计算方法基于理想气体假设对点火延迟时间等碳氢燃料基础燃烧数据进行仿真模拟,在高压或超临界压力条件下可能导致较大误差。本研究依托开源化学反应动力学计算平台Cantera,构建了考虑实际气体效应的模拟仿真框架,进行了平台可靠性的验证,计算了丙烷、正庚烷和正十二烷等典型燃料体系在不同压力条件下的点火延迟时间,分析了实际气体效应对碳氢燃料点火延迟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压条件下实际气体效应对点火延迟时间的影响较为显著,仿真计算中须考虑该效应以获得准确结果;燃料物化性质的非理想性随压力升高而增加,采用实际气体状态方程可以恰当地描述该变化特征;点火延迟时间的非理想性偏差与压力、温度存在较明显关联,且随着压力升高而单调增大,与温度的关联则呈现非单调性,在负温度系数区域出现峰值。本研究可为碳氢燃料在热力设备高压或超临界压力条件下燃烧反应过程的高精度模拟提供理论支持。
    • 白帅帅; 糜基; 姚晨阳; 蒋朋飞; 郭永胜; 方文军
    • 摘要: 挂式-四氢双环戊二烯(JP-10)具有能量密度高、冰点低、热稳定性好等优点,是一种应用前景良好的碳氢燃料碳氢燃料热裂解过程的研究对于优化燃料性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JP-10热裂解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裂解实验装置、反应条件以及产物分析方法,阐释了包括引发反应及主要反应路径的裂解机理,并综述了3类动力学模型。对于JP-10裂解研究的未来发展,提出如下建议:系统研究压力和停留时间对裂解过程的影响,开发新方法实现对真实压力条件下裂解产物的原位在线检测;基于实验数据和物性参数,优化分子模拟力场,从原子学层面为裂解机理及动力学模型提供指导;基于产物分布和量化计算,建立具有应用范围宽、算法精度高的裂解模型。期望能够为高能量密度碳氢燃料的技术发展和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性能改进提供参考。
    • 王超; 郑榆山; 蔡建华; 肖保国; 刘彧; 乐嘉陵
    • 摘要: 以乙烯和常温煤油为燃料开展了旋转爆震直连试验,模拟飞行马赫数5.0,隔离段入口马赫数2.5,采用起爆管进行起爆。研究结果表明,乙烯当量比在0.43~0.99范围内,旋转爆震波均可稳定自持传播,传播频率为5.32~6.42 kHz,传播周期为0.157~0.188 ms。高频压力和壁面压力测量结果表明:旋转爆震波传播频率和燃烧室压力均随当量比增大而线性升高;爆震波高频压力平均峰值随当量比增大先升高后降低;隔离段出口压力随当量比增大逐渐升高,但隔离段入口气流始终未受影响,马赫数保持为2.5。常温煤油当量比为0.70时,也实现了旋转爆震波的稳定传播。
    • 朱沙沙; 李宗宝; 邓雅恬; 王欣; 贾礼超
    • 摘要: 合金纳米颗粒(NPs)由于多金属之间的协同效应使其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抗积碳和抗硫毒化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阳极。NPs在还原气氛下从氧化物支撑体内原位析出,提升了纳米催化剂稳定性的同时使支撑体内富含氧空位,进一步提升阳极的电子电导率和离子电导率。NPs的优异催化性能使SOFC可以碳氢化合物为燃料并具备长期工作稳定性成为可能。主要综述了合金催化剂在SOFC阳极中的发展现状并据此提出了展望。
    • 王镜淇; 王成刚; 陈雪娇; 马利亚; 蒋榕培
    • 摘要: 结合RBCC组合动力的发展需求,从性能、使用情况等方面探讨近年来组合动力吸气式模态用燃料和火箭模态用推进剂的研究进展,包括吸热型碳氢燃料、高密度吸热碳氢燃料、四氧化二氮/绿色自燃燃料和过氧化氢/碳氢燃料等。为满足RBCC系统对推进剂的长贮需求,RBCC吸气式模态宜发展兼顾高密度和高吸热能力的碳氢燃料;火箭模态需发展能够与四氧化二氮迅速自燃,且能量不低于现有肼类燃料的新型绿色燃料;过氧化氢/碳氢燃料需重点解决过氧化氢使用安全性和长贮稳定性问题,并形成可靠的安全应用方案。针对RBCC动力系统提出的可长期贮存、免维护等要求,现有推进剂方案还需要在性能提升、工程适用性、系统匹配性等方面继续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 邱成旭; 周伟星; 龙琳; 金丹
    • 摘要: 设计了一种施加高电压的针—管流动反应器,用于研究电场作用下高温碳氢燃料在金属管产生积碳的复杂物理化学过程.在正戊烷入口雷诺数650,温度600 K条件下,进行了3600 s电极电压为0~5000 V的积碳特性研究.对实验后样品进行SEM电镜扫描,测试了积碳微观形貌;利用程序升温氧化(TPO)碳含量测试系统测定积碳种类及碳含量.实验结果表明,正戊烷在高温合金钢管壁表面的积碳形貌主要为球状,粒径在1~11μm范围内,随着电极电压的增加,小粒径积碳颗粒所占比重增加,并且壁面积碳严重位置会向反应器出口方向偏移.在实验温度范围内正戊烷主要发生氧化沉积,并且电场对积碳种类无明显影响,但随着电极电压的升高,壁面的积碳质量明显减少,最大抑制量可达19.01%.
    • 梁兴雨; 刘志伟; 王昆; 朱仕皓; 王晓慧; 沈位
    • 摘要: 以正辛烷(n-C8 H18)、异辛烷(i-C8 H18)、甲基环己烷(C H3 cyC6)和正丁基苯(A1C4 H9)4类大分子碳氢燃料为对象,探究了简化建模方法对含不同官能团的碳氢化合物燃烧反应动力学的适用性.建立了上述4类碳氢燃料的简化反应动力学模型,包含124个化学组分和854个基元反应;采用热解反应和氧化反应过程的主要中间产物分布、点火延时时间、层流燃烧速率等基础燃烧数据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分析了4类燃料中间产物的碳分布及对宏观燃烧特性的影响;以n-C8 H18为例,采用误差传播直接关系图谱法对所建简化模型进行进一步简化,简化后的模型包含56个化学组分和387个基元反应.结果表明:本简化建模方法不仅对直链烷烃和支链烷烃有较好描述,同时适用于环烷烃和烷基芳香烃的燃烧化学;不同官能团的大分子碳氢燃料裂解中间产物的不同决定了其宏观燃烧特性;该建模方法通过进一步简化,可有效与先进计算流体力学C FD软件或代码耦合,用于对真实发动机系统的仿真模拟.
    • 姬亚军; 杨鸿辉; 刘朝晖; 毕勤成
    • 摘要: 利用吸热型碳氢燃料作为冷却剂为高超音速飞行器提供主动热防护具有重大发展前景,但碳氢燃料在高温下结焦会造成传热恶化和系统热防护能力下降.因此,综述分析了碳氢燃料结焦的机理,并着重总结了碳氢燃料高温结焦的不同抑制方法.研究表明:惰性涂层能够覆盖反应管壁活性金属位点,抑制丝状焦;催化涂层不仅能够抑制丝状焦,也能够减少无定形焦;结焦抑制剂能够钝化活性金属位点,抑制结焦;供氢体能够抑制氢转移反应产生的结焦前身物;此外优化反应管的形状、粗糙度等参数也能够减少结焦.最后,针对结焦抑制的方法进行展望,建立更加高效的结焦抑制方法对主动热防护技术发展至关重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