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神经功能障碍

神经功能障碍

神经功能障碍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678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39篇、会议论文27篇、专利文献1118725篇;相关期刊366种,包括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脑与神经疾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2014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学术年会、第五届粤港澳台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暨2014年广东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广东省医学会第十五次神经病学学术会议暨第五届粤港澳神经病学学术会议等;神经功能障碍的相关文献由1563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大寿、等、吴英等。

神经功能障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39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2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118725 占比:99.94%

总计:1119391篇

神经功能障碍—发文趋势图

神经功能障碍

-研究学者

  • 王大寿
  • 吴英
  • 吴黔鸣
  • 张小年
  • 梁普衡
  • 王平
  • 王强
  • 王莹
  • 王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亮; 王强; 王文博; 辛天闻; 郗焜; 唐锦程; 徐敬之; 陈亮; 顾勇
    • 摘要: 背景:一些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遭受某些低能量外伤或仅为颈部一过伸性动作后即出现神经症状恶化,表现为典型的创伤性颈髓中央综合征症状,虽然总体预后良好,但不少患者仍遗留一些后遗症.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遭受低能量损伤后发生创伤性颈髓中央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并探讨与神经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具有低能量外伤史的18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是否出现创伤性颈髓中央综合征症状分为出现组(68例)和未出现组(113例),探讨患者受伤前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等因素对创伤性颈髓中央综合征发病的影响,并分析其与神经功能的相关性.研究获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核编号:(2021)伦研批第053号.结果 与结论:①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性别构成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出现组过伸型损伤多于未出现组(P0.05),出现组手内肌无力、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及病理征阳性率均高于未出现组(P50%和颈髓受压程度>25%比例均高于未出现组(P<0.05),髓内高信号改变比例、长度及2级比例均高于未出现组(P<0.05);④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创伤性颈髓中央综合征可能的危险因素为过伸型损伤、手内在肌力、肌张力增高、病理征阳性、颈椎曲度不良、颈椎失稳、压迫物类型、来源、椎管狭窄程度、颈髓受压程度及髓内高信号;⑤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手内在肌力、下肢肌张力、病理征、颈椎曲度、稳定性、椎管狭窄程度、颈髓受压程度及髓内高信号与创伤性颈髓中央综合征的神经功能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
    • 张游; 尹亚龙; 吴新贵
    • 摘要: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由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发生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足,引起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的、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如何早期诊断及改善TIA患者的预后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从概念的首次提出至最新的指南颁布,TIA的定义经过了3次更改和调整。本文系统回顾分析TIA概念的演变发展过程,旨在探讨TIA的本质。
    • 武刚; 王平凡; 闫小清; 张力; 高夏; 张向辉; 肖长波; 陈玉新; 崔聪; 张亚飞; 孙科雄
    • 摘要: 目的探讨主动脉弓置换术后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PN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150例A型主动脉夹层(AAD)患者,均在深低温停循环(DHCA)+单侧顺行性脑灌注(UACP)下行主动脉弓部手术。根据术后是否出现PND将患者分为两组,PND组(16例)和无神经功能障碍(NND)组(134例)。对两组间的基线数据、围术期治疗、术后结果进行对比,并将显著差异指标进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PND组缺血性脑卒中病史发生率明显高于NND组(P=0.027),PND组的术前住院日明显少于NND组(P=0.002)。两组在阻断时间和DHCA+UACP时间无显著性差异,但止血关胸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PND组的悬浮红细胞输入量(P=0.021)和血浆输入量(P=0.011)明显增多,肾衰竭(P=0.019)、截瘫(P=0.009)、二次气管插管(P=0.002)、气管切开(P=0.006)发生率明显增多,呼吸机使用时间(P=0.017)和ICU停留时间(P=0.013)明显延长。多变量logistic回归显示缺血性卒中病史(OR=7.500,95%CI 1.511~37.216,P=0.014)、DHCA+UACP时间(OR=1.207,95%CI 1.013~1.438,P=0.036)、ICU停留时间(OR=1.073,95%CI 1.010~1.139,P=0.023)、止血关胸时间(OR=1.012,95%CI 1.002~1.021,P=0.017)是主动脉弓部置换术后出现P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弓部置换术后出现PND预后不良。缺血性脑卒中病史、DHCA+UACP时间、ICU停留时间和止血关胸时间是PND的独立危险因素。
    • 白弘照; 董燕; 王晓阳; 叶天申
    • 摘要: 脑卒中后疲劳是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而且会长期存在,影响患者神经功能障碍的恢复以及心理、生理健康,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卒中预后[1]。该研究旨在观察腹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疲劳的临床效果,客观评价腹针疗法的疗效与安全性,优化脑卒中后疲劳的康复治疗方案。
    • 王亚芳; 李志芳
    • 摘要: 手术是重症脑出血患者的重要治疗方法,但患者术后易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导致昏迷,极大增加了护理难度。家属是患者住院期间的家庭主要照顾者,任务重大,不仅身体劳累,心理压力也很大,给予家庭主要照顾者更多关注和支持具有重要意义[1]。本研究选择我院53例重症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的家庭主要照顾者进行研究,调查其照顾负担、社会支持现状,分析照顾负担的影响因素,探讨照顾负担与社会支持的关联性,旨在为临床提供更多证据,改善护理服务水平。现报道如下。
    • 再努热·阿不拉汗; 热迪娜·亚生; 韩晶
    • 摘要: 目的探讨长期运动预处理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脑组织损伤和神经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36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组和运动+脑缺血组,各12只。运动+脑缺血组大鼠进行连续4周的跑步和游泳锻炼,其他两组自由活动,随后应用线栓法构建中动脉脑缺血模型(脑缺血组和运动+脑缺血组)。建模24 h后评估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过量麻醉处死大鼠后取脑组织,评估脑水肿和脑梗死程度,并检测海马与前额皮层组织中Toll样受体4(TLR4)、离子化钙结合适配分子1(Iba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与IL-6的表达情况。结果脑缺血组、运动+脑缺血组、假手术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依次降低,脑水肿和脑梗死程度依次减轻(均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脑缺血组大鼠海马区与前额皮层中Iba1、TLR4、TNF-α、IL-1β与IL-6的表达量均增加(均P<0.05);与脑缺血组相比,运动+脑缺血组海马区与前额皮层中Iba1、TLR4、TNF-α、IL-1β与IL-6的表达量均降低(均P<0.05)。结论长期运动可减轻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脑组织损伤和神经功能障碍,其或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引起的炎性因子反应发挥作用。
    • 张立; 王托弟; 黄旌; 李彦军; 李卫华
    • 摘要: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载脂蛋白E(ApoE)的表达及对血脑屏障的影响。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各20例,模型组建立SAH模型,假手术组在建模过程中不穿破血管壁,对照组不进行实验操作,检测大鼠血脑屏障、ApoE表达变化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3组大鼠在建模过程中都无死亡情况发生,模型组造模后1 d、7 d的神经功能障碍评分都低于空白对照组与假手术组(P0.05)。模型组造模后1 d、7 d的脑组织伊文思蓝含量、脑含水量、ApoE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与假手术组(P0.05)。在模型组中,Pearson分析显示造模后1 d、7 d的脑组织ApoE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与伊文思蓝含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SAH大鼠脑组织ApoE高表达,且伴血脑屏障破坏。
    • 田世元; 马学芳; 桑秋凌
    • 摘要: 听神经瘤是原发于听神经鞘膜上的良性肿瘤,常与颅神经和脑干解剖相邻,随病程发展可致三叉神经、面神经甚至脑干神经功能障碍。常规的神经传导检测评估出现相应临床症状的神经功能受损情况,而对亚临床症状的神经功能评估敏感性不够。瞬目反射(BR)是一种涉及三叉神经和面神经的脑干反射[1],其异常可见于整个传导环路任何部位的功能障碍。
    • 许瑾; 齐艳; 孙支唐
    • 摘要: 神经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NDs)是指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出现的由神经元坏死或功能丧失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不同病理机制下表现出不同类型的临床病症~([1])。可能的原因包括蛋白酶体功能障碍、自噬缺陷、氧化应激、线粒体失调、兴奋性毒性和神经炎症等~([2])。随着人均寿命的增加、医疗环境的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作为一种与老龄化密切相关的疾病,发病率在逐年增加,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健康和经济负担~([3-4])。由于神经系统结构的复杂性,迄今为止临床上尚无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仅可通过药物改善其症状,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功能重建已经是全球各国普遍关注和亟待解决的医学难题。
    • 张游; 尹亚龙; 吴新贵
    • 摘要: 脑梗死(CI)作为全球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作而导致的神经运动功能损害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如何进行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重建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重点及最终目标,电针(EA)是传统中医针灸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其在临床上治疗包括脑梗死在内的脑血管病具有独特优势,且已有大量临床研究表明,EA可以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早向全球推荐采用针刺(电针)治疗的病种之一。本文就近年来电针对脑梗死神经功能障碍的治疗和改善及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系统性回顾,旨在探讨电针对脑梗死的急性期和恢复期的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