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穗部性状

穗部性状

穗部性状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546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学(农艺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31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73429篇;相关期刊156种,包括种子、北方水稻、中国水稻科学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第十四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2014年泰山学术论坛现代农业节水理论与技术专题学术会议等;穗部性状的相关文献由1963位作者贡献,包括徐正进、陈温福、郑桂萍等。

穗部性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31 占比:0.72%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73429 占比:99.27%

总计:73971篇

穗部性状—发文趋势图

穗部性状

-研究学者

  • 徐正进
  • 陈温福
  • 郑桂萍
  • 王嘉宇
  • 刘丽华
  • 吕艳东
  • 刘宗华
  • 李红宇
  • 蔡永盛
  • 徐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魏素君; 奚俊杰
    • 摘要: 玉米整齐度与产量关系密切。通过对河北省曲周县夏玉米季示范区30个农户的玉米地块调查采样,研究了玉米株高整齐度、穗位整齐度和穗部性状整齐度与产量的关系,以及主要栽培管理措施对玉米穗部主要性状整齐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除穗位整齐度与产量呈不显著负相关外,其他性状整齐度均与产量呈正相关,其中玉米株高整齐度、穗长整齐度和穗粗整齐度与产量呈不显著正相关,穗行数整齐度和行粒数整齐度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单穗重整齐度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收获期密度达到7.5万株/hm^(2)以上时穗行数整齐度、行粒数整齐度和单穗重整齐度均较高,而播期和施氮量对这3个穗部性状均影响不显著。根据本研究结果,提出了以提高玉米整齐度为措施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 党根友; 李新; 关雅静; 朱永兴; 罗湘宁; 张文博; 王兆川
    • 摘要: 【目的】分析密度对玉米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为灌区春玉米品种选择与增密增产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参考。【方法】以玉米品种宁单41号、宁1530、宁玉51号、先玉335为试验材料,设置82500、90000、97500和105000株/hm^(2)4种密度处理,分析密度对穗部性状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随着密度的增加,穗部性状的秃尖长度增加,而除秃尖长度外的11个穗部性状指标降低;密度增加下各品种玉米的平均变异系数表现为秃尖长度、穗上部的百粒重、行粒数最大,而穗行数、穗粗、出籽率平均变异系数最小;增密下穗上部百粒重变化幅度大于穗中部、穗下部;行粒数降低幅度长穗品种大于中短穗品种,在密度97500株/hm^(2)以上时表现最明显。【结论】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增加了有效穗数,而穗粒数和千粒重明显降低;宁玉51号、宁1530在105000株/hm^(2)密度下产量最高,先玉335、宁单41号在97500株/hm^(2)密度下产量最高。
    • 付佳祥; 党红凯; 李晓爽; 柴春岭; 高惠嫣; 王晓玲; 刘宏权
    • 摘要: 为明确灌溉制度和品种对冬小麦产量性状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20—2021年选取4个品种为试验材料(衡4399、衡4444、衡麦28和石麦22),在田间设置5个水分处理(不灌水对照处理-CK,1水-W1,2水-W2,3水-W3,4水-W4),每次灌水定额为75 mm,研究了冬小麦的穗部性状、生物量、产量及构成要素和水分利用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冬小麦穗长随灌溉次数增加而增加,结实小穗数在W3处理最大,不孕小穗数在W2处理最小;茎的生物量所占总生物量的比例随灌溉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叶和穗则随之增加,衡4444、衡麦28和石麦22的生物量显著高于衡4399;冬小麦的单位面积穗数随灌溉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受灌溉制度影响显著,穗粒数在W3处理达到虽大,衡4444、衡麦28和石麦22的千粒重在W3处理最大,衡4399在W4处理达到最大;W1、W2、W3和W4处理较CK处理籽粒产量增加68.15%、98.68%、120.76%和136.85%,衡麦28较衡4399、衡4444和石麦22籽粒产量增加12.53%、6.33%和6.55%;衡4399在W3处理达到最大水分利用效率为2.39 kg/m^(3),衡麦28、衡4444和石麦22均在W2处理达到最大2.49、2.48和2.43 kg/m^(3)。综上,衡麦28搭配W2灌水处理可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 付畅; 刘丹; 杨帆; 宋永峰; 贾悦; 王振华; 邸宏
    • 摘要: 为有效评价收获期籽粒含水量,发掘重要的可用于直接选择的性状,本研究以收获期含水量差异显著的2个极早熟和2个早熟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自交系为试材,对比调查苞叶、穗柄、果穗、籽粒等穗部相关性状,分析其与收获期籽粒含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收获期籽粒含水量低的两个品种德美亚2号和德美亚3号,分别与同熟期含水量高的两个品种克玉17和哲单37相比,具有苞叶脱水速率快、苞叶数少、苞叶短、苞叶松散、穗柄耐拉力较强、穗行数和行粒数略少、穗长略短等特点;收获期籽粒含水量与苞叶脱水速率、苞叶松紧度呈显著负相关,与苞叶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行数、粒长、行粒数和穗长呈显著正相关;上述性状父母本效应同时存在,选择时应兼顾。
    • 胡文静; 李东升; 裔新; 张春梅; 张勇
    • 摘要: 穗部性状和株高是小麦育种的重要指标。以扬麦13 (Yangmai 13,简称YM13)和CIMMYT引进种质人工合成小麦衍生系C615为亲本构建重组自交系群体为研究材料,基于小麦90K SNP芯片基因型数据,结合3个环境下表型结果,分别检测到1个每穗结实总小穗数、2个穗长、2个结实小穗着生密度和3个株高的位点。其中,每穗结实总小穗数位点QSN.yaas-3B与株高位点QPH.yaas-3B处于同一位置,穗长位点QSL.yaas-5A、结实小穗着生密度位点QSC.yaas-5A和株高位点QPH.yaas-5A处于同一位置,穗长位点QSL.yaas-6A和结实小穗着生密度的位点QSC.yaas-6A处于同一位置。比对结果显示QSN.yaas-3B/QPH.yaas-3B和QSL.yaas-6A/QSC.yaas-6A位点均未见报道。进一步将QSL.yaas-5A/QSC.yaas-5A/QPH.yaas-5A位点紧密连锁SNP标记转化为KASP标记QC615-5A-KASP,并在105份小麦品系中初步验证其育种效应。研究结果可为小麦产量相关性状分子育种提供参考。
    • 于治广; 赵宝平; 闫洁; 米俊珍; 吕品; 张茹; 武俊英; 刘景辉
    • 摘要: 为了解不同水分条件下燕麦穗颈维管束结构与穗部性状的关系,在大田栽培条件下,连续两年设置灌溉和旱作两个水分处理,以内燕5号、燕科2号、品5号、坝莜9号4个燕麦品种为材料,观测抽穗期穗颈维管束性状、灌浆速率和穗部产量性状。结果表明,燕麦穗颈维管束发育受干旱影响,干旱条件下各品种的大维管束数目、大维管束面积、大维管束韧皮部面积、大维管束导管直径较灌溉处理均显著降低,其中坝莜9号维管束各性状对干旱反应最敏感,其大维管束面积降低幅度最大,达到55.47%。灌水条件下坝莜9号两个年度大维管束面积分别较内燕5号、燕科2号、品5号高出32.66%、15.77%、9.50%;旱作条件下品5号的维管束性状优于其他3个品种,大维管束面积分别较内燕5号、燕科2号、坝莜9号高出20.04%、4.42%、20.42%。旱作条件下4个品种的灌浆速率较灌溉处理均降低,品种间差异较大,品5号两个年度平均灌浆速率最优,分别较内燕5号、燕科2号、坝莜9号高出21.95%、21.34%、7.93%;灌水条件下坝莜9号的平均灌浆速率分别较内燕5号、燕科2号、品5号高出23.94%、28.17%、17.84%,穗粒重分别高出40.39%、10.33%、4.27%,穗粒数分别高出40.78%、19.42%、17.37%。经相关分析,灌水条件下大维管束数目与穗长呈现极显著相关;旱作条件下大维管束导管直径与总小穗数、穗长、穗粒数呈极显著相关,其中与总小穗数相关性最大。因此,灌溉可促进燕麦维管束发育和籽粒灌浆,进而获得高产。
    • 唐诚; Nihal.NIAZ
    • 摘要: 在玉米灌水定额一定的情况下,研究不同灌溉频次对高密栽培模式下玉米干物质积累、穗部性状、产量的影响,以确定适宜的灌溉频次。结果表明:在灌量一定(6750 m3/hm2)及每月灌水比例相同的基础上,随着灌溉次数的增加,玉米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逐渐增加,秃尖长度逐渐降低;灌溉次数与花前花后干物质积累比关系不明显。
    • 李婷; 董远; 张君; 冯志前; 王亚鹏; 郝引川; 张兴华; 薛吉全; 徐淑兔
    • 摘要: 【目的】玉米穗部性状是产量的重要构成因子,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方法解析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的遗传基础、挖掘与穗部性状相关的位点,为功能基因克隆和高产玉米品种培育提供参考。【方法】选用115份来源于陕A群和陕B群的优良玉米自交系和4份国内骨干作为亲本,以基于NCⅡ遗传交配设计获得的442份玉米杂交种为材料构建关联群体,调查2个环境中群体材料的穗长、穗粗、穗行数等8个穗部性状;利用tGBS技术检测亲本基因型,推测出F1杂交种的19461个高质量SNP,结合杂交种表型和基因型开展基于加性、显性及上位性模型的穗部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并利用公共数据库中玉米穗发育相关组织的转录组数据和基因的注释信息预测候选基因。【结果】表型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群体的8个穗部性状均符合正态分布,表型变异为3.78%—45.25%。方差分析表明,8个穗部性状的环境效应和基因型效应均呈现极显著水平(P<0.001),广义遗传力为54.15%—68.89%。同时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间呈现显著正相关或显著负相关。利用加性和显性模型分别检测到16个和3个显著SNP,上位性模型检测到79个上位性位点。3种模型检测的显著位点累积解释各性状38.21%—60.69%的表型变异,其中,加性模型检测到的显著SNP累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0.00—41.26%,上位性模型检测到的位点累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15.18%—45.36%。基于加性和显性模型检测的显著SNP的效应分析发现多数位点呈现加性和部分显性效应,仅2个为超显性。进一步分析发现,7个单SNP和5个上位性位点能够解释5%以上的表型变异。根据SNP的位置以及基因的表达信息预测了17个候选基因。【结论】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主要受加性、上位性效应影响,显性效应影响较小;加性和显性模型检测的SNP主要表现为加性和部分显性效应,可通过聚合有利等位基因改良目标性状。
    • 郭淑青; 宋慧; 柴少华; 郭岩; 石兴; 杜丽红; 邢璐; 解慧芳; 张扬; 李龙; 冯佰利; 刘金荣; 杨璞
    • 摘要: 【目的】谷子生育期及穗部性状是影响谷子品种适应性及产量的关键因素。通过对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为探明谷子复杂产量性状的分子遗传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优良品种豫谷18和冀谷19为亲本构建的包含400个家系的RIL群体为试验材料,于2018—2019年分别在4个不同环境下调查谷子抽穗期、抽穗-成熟天数、全生育期及穗长、穗粗和单穗重等穗相关性状的表型值。同时,利用已构建的由1304个bin标记组成的全长为2196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68 cM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CIM)对生育期及穗部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并对所获得的QTL置信区间进行候选基因的预测。【结果】重组自交系群体生育期及穗部性状在4个环境中均表现为连续分布且存在双向超亲分离现象,符合数量性状的遗传特征,适宜进行QTL分析。相关分析表明,谷子抽穗期与全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抽穗-成熟天数呈显著负相关,穗长与穗粗呈显著正相关。共检测到88个与谷子生育期及穗部性状相关的QTL,分布在第1、3、5、6、8和9染色体上。其中45个QTL与抽穗期相关,单个QTL能够解释表型变异的1.61%—27.60%;7个QTL与抽穗-成熟天数相关,单个QTL能够解释表型变异的2.65%—12.14%;20个QTL与全生育期相关,单个QTL能够解释表型变异的1.98%—16.97%;9个QTL与穗长相关,单个QTL能够解释表型变异的3.51%—11.65%;5个QTL与穗粗相关,单个QTL能够解释表型变异的3.74%—8.34%;2个QTL与单穗重相关,单个QTL能够解释表型变异的5.16%—5.20%。本研究共检测到12个主效QTL,其中,qEHD-9-1、qEHD-9-2、qHMD-9-2、qGRP-9-2和qPL-5-1在至少2个环境和BLUP值中被重复检测到。控制生育期的主效QTL(qEHD-9-1、qHMD-9-1、qGRP-9-1)与控制穗长的主效QTL(qPL-9-1)在第9染色体重叠;qEHD-9-2、qHMD-9-3、qGRP-9-2和qPL-9-3也在第9染色体重叠;控制穗长的主效QTL(qPL-5-1)和控制穗粗的QTL(qPD-5-1)在第5染色体重叠。对3个QTL簇的置信区间进行基因注释,筛选出5个与生育期及穗部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其中,2个候选基因在谷子生育期调控和穗部性状发育中均发挥重要作用。【结论】共检测到88个与谷子生育期及穗部性状相关的QTL,12个为主效QTL,其中5个主效QTL在多个环境被重复检测到,且成簇分布。基于基因注释,共筛选了5个与谷子生育期和穗部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
    • 秦猛; 刘丽华; 康楷; 翟玲侠; 陈志波; 孙维声; 宫天明; 刘昊; 郑桂萍
    • 摘要: [目的]探究不同种类、不同浓度除草剂对寒地水稻穗部性状、产量性状和稻米品质及稻田杂草防效的影响,为寒地水稻高产优质栽培及稻田除草剂筛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开展寒地水稻品种龙粳31盆栽试验,设3种除草剂、9个处理[丁草胺EW 1500.0、2100.0和2700.0 mL/ha(EW1、EW2和EW3);乙氧氟草醚EC 150.0、300.0和450.0 mL/ha(EC1、EC2和EC3);双环磺草酮SC 1800.0、2400.0和3000.0 mL/ha(SC1、SC2和SC3)],以常规处理为对照(CK),测定分析各处理龙粳31成熟期的穗部性状、产量性状和稻米品质及对稻田杂草的防效.[结果]与CK相比,EW2和EW3处理有利于龙粳31一次和二次枝梗数积累,EC3处理有利于龙粳31一次枝梗稻谷结实率和千粒重增加;SC1和SC2处理龙粳31二次枝梗稻谷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较高.EC1处理龙粳31稻谷的产量最高(41.97 g/穴),较CK显著增加23.04%(P<0.05,下同),但稻米品质较差;SC1处理龙粳31的稻谷产量较高,为41.61 g/穴,显著高于EW3处理和CK;SC3处理可显著降低龙粳31稻米的垩白度和垩白粒率;EW2、EW3和EC2处理龙粳31稻米的蛋白和直链淀粉含量均显著低于CK;SC1处理龙粳31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显著提高,且食味评分最佳;杂草防效以SC1、SC2和SC3处理较高.[结论]施用150.0 mL/ha 24%乙氧氟草醚EC对龙粳31水稻的增产效果最佳,但其稻米品质较差;施用1800.0 mL/ha 25%双环磺草酮SC的龙粳31水稻增产效果较好,且可改善其穗部性状和稻米品质,对杂草的防效较高,施药的综合效果最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