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第十四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
第十四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

第十四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保定
  • 出版时间: 2015-08

主办单位:中国作物学会

会议文集:第十四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试验设置高产栽培模式和普通栽培模式2种处理.高产栽培模式(HYCS)选用郑单958(ZD958)玉米为材料,种植密度为85500株/hm2,行距60cm,小区面积为150 m2,3次重复.普通栽培模式选用试验站所在地(河北省深州市护驾迟镇)的农户生产田,品种为先玉335,种植密度为55500株/hm2,行距60 cm.高产田施肥量按N 360 kg/hm2、P2O5 150 kg/hm2、K2O 225 kg/hm2的标准施入,磷钾肥和30%氮肥作为底肥,50%氮肥在大口期追施,20%氮肥吐丝期追施.结果表明高产栽培模式较普通农户栽培模式拥有更大的叶面积指数、群体光合势和冠层光合能力;大口期以后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大且吐丝后茎鞘和叶片中的干物质向籽粒转移;籽粒灌浆活跃期较长且经济系数高。要想获得高产,生育前期要保证充足的氮肥和钾肥,生育后期要保证充足的氮肥和磷肥。高产栽培模式通过增加穗数挖掘了群体结构潜力,使得产量较农户田提高了21.4%。
  • 摘要: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及饲料作物,其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玉米产业的发展.玉米品种的改良导致种植密度的大幅度提高是玉米产量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本研究采用耐密型玉米品种漯玉336为试验材料,分析密度对其产量和主要穗部性状的影响,可以看出,随着密度的增加,穗长逐渐变短,行粒数逐渐减少,百粒重逐渐下降,穗粗和穗行数随密度变化不大。秃尖长在密度为52500株/hm2-75000株/hm2时,基本为零,此后随着密度的增加,秃尖逐渐加长,旨在明确其高产稳产的适宜密度,为同类型夏玉米的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背景:我国大多数高产田分布在较高纬度(40°-43°N)、较高海拔(1 000-1 500 m)地区,这些地区具有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等利于高产的自然因素.宁夏扬黄灌区和引黄灌区处于高产田缝补区域,近年来通过实施"种植耐密品种,增加种植密度"为核心的增产技术后,玉米产量大幅提高,2011年宁夏玉米平均单产达到7650kg/hm2.针对我国玉米高产产量水平低、重演性差、15000kg/hm2以上高产规律研究没有突破等问题,对产量达15000 kg/hm2的关键技术及特征总结不足,高产经验难以被大面积利用指导生产.方法:2008-2012年,在宁夏不同生态区域8个示范点开展玉米高产潜力研究与示范,种植密度由7.55-12.34万株/hm2,参试品种有郑单958、先玉335、中单909、农华101、良玉88、良玉99、陕单609等共计16个品种,参试76品次(品种×地点),其中,共计有54个品次产量突破15000 kg/hm2。结论:宁夏玉米高产田群体平均产量为16927.01 kg/hm2,平均收获穗数为9.78万穗/hm2,穗粒数为524.38粒,千粒重为357.Olg。高产田61%品次收获穗数在9.25万-10.75万穗/hm2,平均收获密度9.97万株/hm2,属高密度种植;高产田在宁夏引、扬黄灌区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引黄灌区周边及中部干旱带扬黄新灌区,高产田46.48%选用紧凑耐密性型品种,属中晚熟品种。高产田各品种花前干物质生产平均占整个生育时期总物质生产的41.7%;群体叶面积指数均为单峰曲线变化,吐丝期达到峰值。高密度种植条件下,“增穗、稳粒数、挖粒重”、增加花后物质生产与高效分配,培育高质量抗倒群体是高产突破的技术途径。
  • 摘要: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对玉米的需求持续增加.高密度种植是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的必然选择,其在增加玉米产量的同时,亦加剧了玉米的光竞争.光照通过光强和红光(R)与远红光(FR)比值两方面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本文通过研究低R/FR比值变化对玉米光竞争及产量的影响,目的在于探明低R/FR比值变化对玉米光竞争性状的影响,并探讨品种与R/FR比值的互作和施氮方式与R/FR比值的互作,以期深入认识玉米在光竞争条件下生态生理变化的本质。试验说明低R/FR处理方式能够改变植株形态和提高光合潜力,通过增加玉米的光截获和光同化,从而促进光合作用来增加玉米产量;同时低R/FR处理可以改善果穗形态,增加籽粒重量,提高产量。
  • 摘要:化控技术是在作物生长发育期间,通过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PGRs),有针对性地调节和控制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目前,玉米生产中应用较多的是控制玉米徒长、防倒伏的化控剂.化控技术在玉米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是降低玉米的株高、穗位高,增加茎粗,增强植株抗倒性,是防止倒伏的有效措施.势和光合性能,增加穗粒重,进而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试验于2013-2014年在河北农业大学辛集试验站进行,采用玉米杂交种蠡玉16为试材,在田间设置裂区试验,以高(7.50x104/hm2)低(5.63x104/hm2)2个种植密度为主区,两种化控剂(吨田宝和烯世宝)和对照区为副区,3次重复。喷施吨田宝处理在玉米拔节期进行;喷施烯世宝处理在大喇叭口期进行。根据玉米的生育时期定期取样,研究了不同PGRs对植株形态、生理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摘要:为了明确甜玉米不同生育冠层光谱参数与鲜穗产量及糖度的定量关系,通过设置不同品种、不同肥力水平的田间试验,于关键生育期使用CGMD302光谱仪采集玉米冠层光谱反射率,于授粉后22天实收鲜穗测产,研究各光谱参数与产量以及糖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鲜穗产量呈正相关,与糖度呈负相关关系,而比值植被指数RVI与产量呈负相关,与糖度呈正相关关系,基于NDVI和RVI构建的单个时期监测模型均可以有效地反演甜玉米产量以及糖度,模型检验结果良好,预测精度均达到0.9以上,均方根误差均小于10%,平均相对误差均小于5%.研究结果可为甜玉米田间管理提供技术依据.
  • 摘要:本文利用在东北地区已验证的Hybrid-maize模型模拟吉林省不同生态区的玉米产量潜力,并对影响玉米高产稳产的因素进行定量的理解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不同生态区玉米高产体系,主要结论如下:(1)改变播期是一项重要的增产措施,不同生态区的表现不同:桦甸地区应选择早播,播种日期在4月20日左右较适宜,而公主岭和乾安应尽量晚播,适宜播期应在5月中下旬.(2)吉林省不同生态区对高密度的容纳能力表现为桦甸>公主岭>乾安,三个地区的适宜密度分别为90000株/hm2、80000株/hm2和75000株/hm2左右.(3)选用生育期更长的品种表现出了较高的增产潜力,生产上应根据不同区域生态条件,尽量选择晚熟品种,在当前播期条件下公主岭和乾安地区品种GDD可增至1600℃.(4)将以上几种管理措施进行优化组合,与当前的生产技术相比,高产体系长期平均产量潜力可以增加产量14.39-29.23%.
  • 摘要:玉米南方锈病是一种气流传播大区域发生和流行的真菌病害,病原菌为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染叶鞘、果穗、苞叶和雄花,其中以叶片受害最为严重.故有必要深入了解玉米南方锈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防止该病在豫中南地区大面积流行.通过对该病发病原因的探究,提出了加强玉米抗病种质资源创新,选用抗病或中等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药剂防治,加强统防统治等防病技术。
  • 摘要:粘虫是严重危害我国玉米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为了定量研究和评估灌浆期不同粘虫危害程度对吉林春玉米物质生产及相关性状的影响,依据粘虫的危害程度划分为:粘虫吃光"穗三叶"以下叶片(危害较轻)、整株只剩上部五叶(危害较重)、整株只剩上部三叶(危害严重)及吃光所有叶片(危害特别严重).试验以玉米先玉335(XY335)、郑单958(ZD958)、利民33(LM33)为试验材料,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长春院区进行,灌浆后利用"去叶留叶脉"的方法模拟粘虫危害程度,共设5个试验处理:①轻度危害,"穗三叶"以下绿叶全剪留叶主脉;②危害较重,留穗上五叶其它叶片只留叶主脉;③危害严重,留穗上三叶其它叶片只留叶主脉;④危害特别严重,整株绿叶全剪只留叶主脉;⑤以不剪叶(无粘虫危害)为对照;分别记为L5+LE、L5、L3、L0及LCK.结果表明粘虫危害后玉米单株生产力极显著受粘虫危害程度(T)、品种(V)以及粘虫危害程度和品种交互作用(TxV)的影响(P<0.01)。灌浆期吉林中部春玉米叶“源”受不同程度粘虫危害,相应的不同程度地降低了玉米单株籽粒产量。
  • 摘要: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技术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重要举措.推广这项技术,不仅大幅度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本文从机械整地、机械播种和机械收获三方面开展全程机械化研究,探究了全程机械化的关键技术实施要点,包括选择适合的作业地块,机械深松和保护性耕作技术,玉米免耕播种技术等方面。
  • 摘要:试验于2014年~2015年在山东农科院玉米所温室基地进行.品种采用农大108和鲁玉16,采用水培试验,选择饱满一致的种子,经过7%NaCLO溶液消毒4min后,在温室25℃条件下萌发,幼苗用1/2Hoagland完全营养液培养.幼苗长到3叶期时,选取长势整齐健壮的幼苗放入不透光的塑料盆钵中,进行不同硫营养液处理.用完全Hoagland营养液做对照,记为S3(4.1 mmol/l);其他处理含硫量为对照组的S1(0mmol/l)、S2(2.05mmol/t)、S4(8.2mmol/l).每3天更换一次营养液,硫处理20天后,测定叶片干物重、光合色素、光合速率与叶绿素荧光参数等指标.本研究表明施硫能够提高玉米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且施硫与不施硫差异显著。硫素胁迫导致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C02的下降,且硫素浓度跟对照差异越大,下降幅度越大。
  • 摘要:倒伏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每年由于玉米倒伏而造成的产量损失在5%-25%左右,甚至更高.玉米拔节至开花灌浆期,正值黄淮海平原区暴风雨频发的7、8月份,极易发生倒伏.氮素是玉米一生当中吸收量最大的营养元素,也是产量最重要的养分限制因子,对器官建成、根冠发育、光合作用和源库关系等有重要影响.为探索氮肥运筹对玉米茎秆发育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本研究以先玉335 (XY)、浚单20 (XD)和京单28 (JD)为试验材料,在推荐施氮量下设置种肥(NI)、拔节肥(7叶期施用,N2)、大喇叭口肥(12叶期施用,N3)和抽雄肥(抽雄期施用,N4)4个处理,以拔节肥处理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施氮时期对夏玉米农艺性状、茎秆解剖学特征、力学特征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以期为高产夏玉米的氮素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施氮时期对夏玉米农艺性状、茎秆解剖学特征及力学特性均有显著影响( p<0.05)。种肥和大喇叭口肥处理明显降低夏玉米重心和穗高系数(p<0.05),促进基部第3节间发育,茎粗、硬皮组织厚度、表皮层厚度、大小维管束数目、节间抗折力和穿刺强度及植株抗拉力均显著大于拔节肥处理(p<0.05),田间倒伏率较低(p<0.05)。
  • 摘要:2013年对黑龙江垦区玉米茎基腐病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共调查了5个管局15个农场的76个玉米种植田,玉米植株1340株;调查结果表明2013年玉米茎基腐病在黑龙江垦区为中等发生,平均病株率21.6%;将采集的玉米茎腐病病原菌进行了室内分离,并对其进行形态学鉴定,表明该病的主要致病菌为禾谷镰孢菌,其次为轮枝镰孢菌和木贼镰孢菌.
  • 摘要:根据前人研究结果,采用耐旱性较强的玉米自交系郑58 (Zheng 58)和耐旱性较弱的玉米自交系丹340 (Dan 340)作为供试材料.2013年5-10月在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展示中心玻璃温室内进行盆栽试验.盆钵呈大垄双行排列,密度为55500株·hm-2,播种前一次性施入纯N 180kg·hm-2、P2O5 75 kg·hm-2、K2O 90 kg·hm-2.采用配备6400-40荧光叶室的LI-6400 (LI-COR,USA)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测定叶绿素荧光参数。不同处理间的数据(结果)差异显著性等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one-wayANOVA)和Duncan多重比较(DPS v8.01),采用Sigma Plot 10.0作图。干旱胁迫下玉米自交系最大荧光、原初最大光能利用效率、潜在光化学效率、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和光化学猝灭系数降低,初始荧光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提高。根据试验数据得出,光系统Ⅱ中最大荧光、原初最大光能利用效率和潜在光化学效率可以用来鉴定玉米自交系抗旱性。
  • 摘要:为了进一步精确定量玉米根系构型,本文采用空间坐标并进行计算进行模拟模型的方法表达玉米根系空间分布,并通过模型分析不同株型品种以及氮肥运筹对玉米根系生长和分布的影响,以期为阐明玉米根系生长特性及其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机械化粒收是玉米生产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试验根据玉米机械化粒收的技术需求,在河南不同生态区选择不同熟期的玉米杂交种,结合不同的种植时间,搭配不同的种植密度,探索不同生态条件下,与玉米机械化粒收相适应的玉米、小麦种植制度.西平地区玉米适宜6.10日前播种,郑州地区玉米适宜6.20日前播种;播期推迟造成减产,主要减少千粒重:密度对产量均没有显著影响。
  • 摘要:玉米与大豆间作模式,是否能够获得更高的总产量,与选择的玉米品种有很大关系.本试验选用郑单958、圣金玉567和先玉335三种不同株高的玉米品种分别与大豆品种间作.结果表明,玉米品种郑单958与大豆间作后,对大豆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株高、底荚高度、分支数、主茎节数和单株粒重的影响比其他两个玉米品种圣金玉567和先玉335小.但总的田间经济效益是金玉567与大豆间作后最高.说明,本试验中的三个玉米品种相比,金玉567更适合与大豆间作.
  • 摘要:水分和氮素是限制夏玉米生产的主要因子,试验通过研究滴灌条件下夏玉米水氮耦合效应及其生理特性为夏玉米节水高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14年6月至9月在河南农业大学教科园区(113°38′3″E,34°47′51″N)旱作棚下测坑内进行,试验地土壤为砂质壤土,容重1.35g/cm3,田间持水量为23.25%.试验采用裂区随机区组设计,以滴灌水分处理为主区,氮素施用量为副区,水分控制水平分别为50%田间持水量(W1),70%田间持水量(W2)和90%田间持水量(W3)三个水平,氮素施用量分别为不施氮(N1),施纯氮150kg/ha (N2),施纯氮300kg/ha (N3),施纯氮450kg/ha(N4)四个水平,共计12个处理,每处理重复3次.试验结果表明:夏玉米产量随着灌水量增加而增加,而水分利用效率随着灌水量增加而降低。50%土壤相对含水量状况下,土壤氮素营养足以供应夏玉米全生育期生长,增施氮肥易形成氮素营养胁迫而降低夏玉米产量;70%土壤相对含水量状况下,适宜的施氮量为纯氮150kg/ha。
  • 摘要:以耐低氮指数为指标,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目前辽宁主栽玉米品种进行耐低氮能力评价,并进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施氮处理玉米穗粒重、穗粒数、穗长、百粒重、株高、穗位高均高于不施氮处理,而不同品种的秃尖长度在两种处理条件下表现不尽相同;穗粒重、穗粒数、秃尖长可作为评价玉米品种耐低氮能力的指标;供试22个品种玉米可分为3个类群,第1类群(辽单1211、辽单527和辽单565)为对氮素水平反应不敏感品种,第2类群(铁研38、沈玉35、铁研58、铁研358、铁研120、丹玉406、丹玉606、良玉66、先玉335和沈玉21)为对氮素水平反应敏感品种,第3类群(辽单506、辽单120、良玉99、甘农936、良玉88、甘农340、丹玉39、郑单958和丹玉605)为中间类型品种.
  • 摘要:以苏玉糯5号和渝糯7号为材料,分析了播期对夏播糯玉米籽粒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糯玉米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品种间、年度间有显著差异.糯玉米淀粉平均粒径2014年度在早播和迟播处理下均显著降低,2013年度苏玉糯5号早播处理下较高,渝糯7号受播期影响较小.小。播期对糯玉米淀粉的晶体衍射类型没有影响,但使尖峰强度发生变化。淀粉最大吸收波长受播期影响较小,碘结合力总体上随播期推迟逐渐降低,糊化范围在早播和晚播处理下均显著降低。淀粉糊化温度、胶凝温度(起始温度、峰值温度和终值温度)在不同处理下的变异系数较低(0<2.3%)受播期影响较小。淀粉膨胀势、糊化特征值、热焓值和回生值均受播期影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淀粉平均粒径越大,其黏度特征值越高,淀粉容易回生;支链淀粉中长链比例越高,淀粉结构越稳定,其胶凝温度越高。
  • 摘要:本试验于田间设计4个播种期,分别于4月20日(4.20),4月30日(4.30),5月10日(5.10),5月20日(5.20),每间隔10天在沈阳和建平两地进行播种,总结了播种期对玉米农艺性状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玉米品种辽单588的株高、穗位高、有效穗长、行粒数和产量均逐渐降低。茎粗随着株高的降低有增粗的趋势;穗行数随播期的推迟基本没有影响;千粒重的变化趋势则是与产量变化一致。玉米品种辽单588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逐渐降低,随着播种时间的延迟,4月20日、4月30日、5月10日、5月20日在沈阳和建平两个不同的生态区,都是4月20日播种的产量水平高于其他播种时间的玉米产量。由此可见对于沈阳和建平两个不同的生态区而言,适时早播有利于提高玉米品种辽单588的产量。
  • 摘要:通过对河北省春播玉米生产的区位特点的总结,研究了面积和种植区域的变化趋势,针对其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河北省春播玉米布局和结构性战略调整和后续产业链的延伸,对品种培育方向的战略调整,在冀北山麓平原和沧衡地下水压采区,这一区域冬季甚或无降少,玉米收获时土壤水分相对充足的特点,采用全田土下微膜覆盖技术,隔绝土壤水分蒸发而保蓄土壤贮水。同时利用冬季土壤冰冻实现土壤水分表聚而实现春播玉米的适时播种,从而避免春播玉米等雨播种或造墒播种的被动局面,实现了土壤水分的跨季节、跨年度调度的“秋水春用”,从而解决地下水超采的问题。
  • 摘要:目前新疆兵团部分团场采用井渠结合灌溉,对同一农田井水和渠水灌溉的面积一致,但井水和渠水的出水量存在较大差别(往往井水流量小于渠水流量,甚至只有渠水的1/2),为此,在相同的土壤质地、种植模式、滴头流量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滴头压力对玉米生长发育及其产量的影响,综合分析,本研究条件下滴头压力0.03-0.04Mpa对于北疆膜下滴灌玉米生长过程较为有利。但有关其他土壤条件和滴灌带配置及不同玉米品种的滴头压力和滴头分布有待进一步研究,为滴灌玉米合理选择滴灌带和优化合理田间管网布置提供依据.
  • 摘要:本试验于2012年在辽宁省农科院沈北试验站进行.采用不同化控剂和不同喷施时期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化控剂处理设对照(清水,B0)、吨田宝(B1)、康丰利(B2);施用时期:采用单一时期处理方法,即分别于玉米6展叶期(A1)、9展叶期(A2)、12展叶期(A3)实施一次性叶面喷施.不同化控剂用药量均为450ml/hm2.试验设3次重复,小区行长5m,10行区,行距0.6m,种植密度6万株/hm2,正常田间管理.收获测产结果表明,辽单1211在9展叶期喷施吨田宝增产并达产量最高,其值为11092.5kg/hm2,其他处理则比对照减产,这表明对于类似辽单121 1的密植型品种应谨慎选择化控剂及喷施时期,否则有减产的风险;辽单120在6-9展叶期喷施吨田宝或在6和12展叶期喷施康丰利都能获得产量的提高,说明两种化控剂都对稀植大穗型品种辽单120有增产的作用,但也应把握好喷施时间。
  • 摘要:增加群体密度是近50年来世界玉米大面积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然而,群体密度增大玉米倒伏风险增加.增施钾肥可以促进玉米节间发育,增加节间大小维管束数目及茎秆穿刺强度.为进一步探讨种植密度与钾肥对玉米抗倒伏能力的影响机制,本研究以郑单958和浚单20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种植密度与钾肥施用量对夏玉米纤维素、钾素含量、茎秆维管束结构及力学特征的影响.用量对夏玉米纤维素、钾素含量、茎秆维管束结构及力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夏玉米株高、茎秆节间长粗比、内部维管束面积比例、硬皮组织厚度、表皮层厚度显著降低:7.5株/1112处理下,郑单958硬皮组织厚度、维管束面积比例和表皮层厚度分别较6.0株/m2处理降低8.1%、20.1%和13.3%,浚单20分别降低8.4%、12.1%和9.9%;9.0株/1112处理下,郑单958和浚单20分别降低了16.6%、3l.g%和23.g%,25.g%、19.5%和21.9%。
  • 摘要:本研究选取北方春玉米区内233个19812010年的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包括逐日的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日照时数、降雨量等,以及各气象站点的经纬度等地理特征数值。结果表明除抽雄-成熟生育阶段外各生育阶段空间分布特征与全生育期需水量空间分布特征一致。比较春玉米各生育期需水量看出,抽雄-成熟生育阶段需水量最大,拔节-抽雄生育阶段需水量次之,播种-拔节生育阶段需水量最小。
  • 摘要:2012至2014年采用盆栽与田间取样方法研究先玉335、吉单27、绥玉7和德美亚1号叶龄与玉米根系发育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主胚根、次生胚根和地下节根发育时期相对一致,地上节根(气生根)发育时期不同品种间有差异.玉米出苗期主胚根和次生胚根已经发育,但未生成根毛;玉米展开叶0片(可见叶2片)时,主胚根根毛形成,玉米展开叶1片(可见叶3片)时次生胚根根毛发育,主胚根和次生胚根发育完全,地下第一层节根开始发育;地下节根一般为5层,第一层节根发育时期1-2片展叶,第二层节根发育时期2-3片展叶,第三层节根发育时期4-5片展叶,第四层节根育时期5-6片展叶,第五层节根发育时期6-7片展叶;地上节根(气生根)多数为1层,偶有2层,先玉335气生根多在10、11片展叶形成;吉单27气生根多在11、12展叶形成;绥玉7气生根多在12展叶形成;德美亚1气生根多在12、13展叶形成.
  • 摘要:在干旱缺水的西北地区,农田水分管理是春玉米高产栽培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措施,研究生育期内供水量差异对春玉米生长发育特性以及水分高效利用的影响可为当地春玉米的节水高产栽培及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13年4月-2013年9月在甘肃武威市水利技术服务中心灌溉试验站进行。供试品种为先玉335,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方式,利用玉米穴播机进行播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不同生育阶段(播种—拔节、拔节—抽雄、抽雄~灌浆期、灌浆~成熟期)不同灌水次数组合试验,共10个处理,每次灌水90mm。各处理重复3次,共30个小区,小区面积(lOmx3m) 30m2。经综合分析表明,在春玉米的苗期或灌浆期适当控水可以使耗水量减少13.24%-14.75%、WUE提高6.60%-7.03%,而最佳的控水时期是苗期,其次是灌浆期。
  • 摘要:2014年黑龙江省垦区玉米获得大丰收,本文主要从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品种因素以及技术因素等几个主要方面详细分析了玉米增产的原因,黑龙江省垦区2014年玉米获得大面积丰收,究其原因,与垦区玉米机械化的整体标准提升有直接关系(如机械播种水平、田间管理水平及整地水平整体提升)。秋整地、秋起垄面积大,保证农时标准;田间管理质量高,玉米苗齐、茁壮、苗匀、苗全:肥料用量、施肥结构、配比合理;重视秋季或春季深施肥,苗期深追肥,施用方法科学,利用率高,玉米脱肥现象少;依据不同熟期玉米叶龄对病虫草害进行调控管理,适时适量、均匀准确;药害、病害、虫害发生少而轻;化控效果好,没出现倒伏现象;根据玉米籽粒含水量选择机械收获方式,将损失降到最低等等。黑龙江省垦区确保准确无误实施玉米机械化栽培技术,能保证玉米群体结构合理,个体发育健壮,实现垦区玉米整体优质高效高产。
  • 摘要:高效节水智能灌溉技术以其定时、定量和定位灌溉的独特优势,在农业灌溉地区得到迅速发展,灌溉自动化控制技术避免了人为因素影响,能够严格执行灌溉制度,实现定时、定量、定次的科学灌溉,保证灌溉的均匀度,是农业智能化、机械化和现代化发展的主要方向.本项研究以东北节水增粮行动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为对象,在多种灌溉模式的复杂条件下,在试验区选择1块自动化控制的喷灌机地块,根据土壤墒情、气象信息等参数,智能决策灌溉时间、时长,真正实现玉米的智能化灌溉、精准控制、玉米生育期水分失补平衡的农田水利工程的综合应用管理,依靠农、水结合的高技术手段实现灌水智能化的目的,为智能化灌溉的推广奠定坚实基础.
  • 摘要:本试验采用两年大田定位试验,以5个不同熟期的玉米杂交种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期播种的方法形成花后温度梯度,研究高温对玉米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玉米吐丝后0-25d籽粒生长对温度更为敏感,该时期的籽粒灌浆速率与对应时段的平均温度极显著正相关,灌浆活跃期、吐丝后25-30d、30-40d灌浆速率则与吐丝后O-lOd、20-25d平均温度极显著负相关,表明灌浆前期高温加快了前期灌浆速率,但降低了后期灌浆速率以及缩短了灌浆活跃期。
  • 摘要:采用大田试验种植,在河南省漯河市农业科学院遮阴棚内试验,供试土壤为砂浆黑土,基础肥力为:有机质12.7gkg,水解氮为45.3mg/kg,速效磷为19.17 mg/kg,速效钾为140.87 mg/kg。本研究利用花期耐阴性鉴定来研究选择什么指标来鉴定自交系的耐阴性,为玉米自交系耐阴性筛选提供可靠的鉴定指标。结果表明花期判断自交系耐阴性的主要指标是雌雄间隔、吐丝天数。玉米自交系几大类群耐阴性的划分如下:塘四平头(SPT)、PB类群耐阴性较好,PA、BSSS、旅大红骨(LRC)类群为中等耐阴,而兰卡斯特(Lanc)类群耐阴性较差,但也有个别差异,主要可能是由于自交系本身和遮阴时期不同造成的,在今后的育种中要合理利用耐阴种质资源。
  • 摘要:针对北方地区玉米生产中,出苗遭遇的低温冷害,本研究选用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应用6-苄氨基腺嘌呤(6-BA)、赤霉素(GA3)、尿囊素(Allantoin)、氯化钾(KCl)分别按照表1复配方式对种子进行浸种12h处理后,置于种子发芽盒内,在人工气候箱内10℃下以纸床发芽的方式进行.通过测定种子发芽率、胚乳物质转运率以及幼苗内源激素含量(酶联免疫法测定)、淀粉酶活性(3,5-二硝基水杨酸还原法)、可溶性糖含量,研究不同调节剂对低温条件下玉米发芽性状的影响,以期通过化学调控技术减小低温冷害对玉米发芽出苗的危害.
  • 摘要:探讨水钾互作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和钾素利用的影响,为高产夏玉米的水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选用郑单958 (ZD958)为试验材料,采用干旱棚池栽试验,设置2个施钾量(0、180kg/hm2),4个灌水量(450、900、1350、2250m3/hm2),共8个处理,分析夏玉米的产量,钾素吸收和转运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灌水量增加,不同施钾水平夏玉米的产量和钾素吸收转运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同一水分条件下,施钾可提高夏玉米产量和钾素的吸收转运,且在最大灌水量时,施钾显著地提高了夏玉米产量、钾素总积累量、营养器官的钾素转运量、籽粒的吸钾量和钾素农学利用率,且显著高于其他水分处理.在最大灌水量时施钾较不施钾的产量和钾素积累量分别提高27.5%和23.6%,施钾且供水充足较供水不足产量和钾素积累量分别提高88.0%和103.6%.钾素的吸收和积累主要是在吐丝前,前期干旱显著降低钾素积累速率,花期和花后灌水提高了籽粒对钾素的吸收.水钾互作能够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和钾素的吸收利用.本试验条件下,施180 kg K2O/hm2、增加灌水量可获得较高产量和钾素利用率.
  • 摘要:磷素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但土壤中磷的有效性极低,是作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低磷胁迫下,玉米向根系分配的氮、钾养分比例增加,地上部积累的生物量减少.对不同玉米品种的磷素效应特征分器官、分时期(根据各生育阶段的生长特点分为前期的积累量和当期吸收积累量)进行比较,以BLUP方法为基础,对玉米磷素吸收积累情况分阶段进行统计分析。在模型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光、温及群体等影响玉米生长的环境条件,通过计算得到玉米不同器官_(叶片和非叶器官)在各生育阶段对磷素的需求量情况,为栽培生产中肥料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一种分析手段。
  • 摘要:黑龙港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是该区主要的种植模式.由于粮食安全问题的迫切要求,该地区提出进一步提升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产量水平(超高产)至19.5~22.5thm-2.本文整理了从2004~2012年本课题组在吴桥试验站所取得的试验数据,从气象因素入手,进行总结分析,力求通过分析年际间不同生育阶段气象条件对夏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揭示该区限制夏玉米产量提高的主要气象因子,为该区夏玉米产量的突破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 摘要:为明确籽粒含水率变化与灌浆动态的关系,从粒位效应差异的角度,以不同自然脱水类型玉米品种为材料,分析其花后不同部位籽粒含水率、脱水速率、粒重、体积以及灌浆动态,并用Richard方程模拟灌浆过程,根据回归方程,得出相应的灌浆特征参数.结果表明不同脱水类型玉米品种穗部不同粒位之间起始灌浆势、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以及活跃灌浆期存在差异,这可能是造成籽粒含水率粒位差异的主要原因,二者存在密切关系。
  • 摘要:背景: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但种植密度过高会导致玉米冠层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叶片相互遮荫,加剧植株间对光截获的竞争,群体光合生产能力受到影响.本文通过两年大田试验研究不同密度条件下,玉米植株形态,冠层结构对冠层光分布的影响.方法:试验以较耐密性品种中单909、中等耐密性品种郑单958和本地推广品种新玉41为材料.2013年设置3个种植密度,分别为4.5、7.5、和10.5株/n12,2014年设置5个种植密度分别为4.5、6.75、9.0、11.25和13.5株/m2。于吐丝期和灌浆期测定玉米的植株形态和叶面积指数,采用空间网格法测定冠层内部光合有效辐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与低密度处理(4.5株/m2)相比,高密度处理(10.5株/1112以上)条件下玉米的株高增加28-3lcm,穗位高增加21-42cm,穗位系数增加5-12%,穗位高较株高对密度的变化更为敏感。结论:密植条件下耐密品种植株可通过调节自身形态来适应环境,主要表现为叶长不变、而叶片变窄,叶夹角变小,叶向值变大,从而使冠层中下部叶片接受更多光辐射,保证群体有较高的光合生产能力。
  • 摘要:目的:水分是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驱动因子,也是探索作物高产规律的重要研究内容.研究玉米不同群体产量对水资源的响应以及不同玉米群体对水分耗散的影响,对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2007-2012年,在北方春播玉米区按不同降雨梯度安排24个雨养试验点开展不同种植密度(2000株/亩、4000株/亩和6000株/亩)的多点联网试验,并在河北衡水安排了不同种植密度(2000株/亩、4000株/亩和6000株庙)和不同类型品种(紧凑型品种郑单958和平展型品种鲁单981)的定点试验.结果:北方春玉米区多年多点联网试验,随着生育期和全年降雨量的增加,玉米产量发生显著变化,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与生育期降雨量相比,全年降雨量对玉米产量影响更大。显著高于紧凑型品种郑单958。结论:不同种植密度的玉米群体的产量和水分生产力变化显著,在4000株/亩时最高。随着密度的变化,玉米群体大田耗水量和棵间蒸发量发生的显著变化是玉米产量和水分生产力变化的主要原因。
  • 摘要:冬小麦夏玉米周年轮作是山东省主要种植模式,自90年代来当地主要采用小麦季旋耕玉米季免耕直播耕作方式,持续的浅耕翻导致了土壤耕层变浅,犁底层变硬,土壤质量下降,玉米高产稳产难以得到保障.本试验以玉米碳氮代谢为研究切入点,在定位试验条件下,研究分析小麦玉米周年耕作措施组合对夏玉米干物质、氮素积累转运的影响,为探索山东省半湿润易干旱地区夏玉米高产、稳产耕作措施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 摘要:不同的田间配置,对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影响有不同的效果.本研究通过改变玉米行距,玉米与大豆行距,设置玉米与大豆间作系统中不同的田间配置,以期寻找合适的田间配置.共设3个处理:玉米行距50cm,大豆间距40cm,大豆玉米行间距55cm;玉米行距40cm,大豆间距40cm,大豆玉米行间距60cm;玉米行距60cm,大豆间距40cm,大豆玉米行间距50cm.研究表明,玉米行距50cm,大豆间距40cm,大豆玉米行间距55cm时,对玉米和大豆植株的生理生长影响最小,玉米和大豆的产量也最高.收获后,总的田间经济效益也最高,其次是玉米行距40cm,大豆间距40cm,大豆玉米行间距60cm配置,当玉米行距60cm,大豆间距40cm,大豆玉米行间距50cm时,总的经济效益最差.
  • 摘要:试验于2013年~2014年在山东农科院玉米所龙山试验基地(117°32′E,36°43′N)进行.采用盆栽试验,盆高45 cm,直径30 cm.供试玉米为黄淮海地区30个夏玉米主推品种.依据N素15 kg/亩,P2O5 3 kg/亩,K2O 10 kg/亩施用尿素、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钾,磷、钾肥做种肥一次性施入,氮肥按照4∶6分为种肥与追肥(大喇叭口期)施入,重复3次,随机区组.经相关和通径分析,单株产量、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子粒生产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间显著相关,高单株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含氮量和氮素收获指数是高产氮高效品种的基本特征。成熟期,Ⅰ型品种的氮素和干物质向子粒分配比例较高,Ⅳ型品种向根、茎的分配比例较高。Ⅰ型品种的氮转移量、转移效率、贡献率最高,Ⅳ型品种最低。
  • 摘要:试验在山西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试验田进行,于2014年4月22日播种。设两个收获期处理,分别为9月17日和9月29日。3次重复。试验地前茬为玉米,种植密度为82500株/hni2。每小区收获后取20穗玉米测定穗粗、穗长、秃尖、行粒数、百粒重等农艺性状;收中间两行测产;利用DA7200品质分析仪测定品质。试验结果利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本实验的结果显示三个品种玉米的理论产量均随着收获期的延长而减少,与众多研究结果截然不同。究其原因可能为:(1)测量过程中存在的误差;(2)由表可知随着收获期的推迟,虽然玉米的百粒重在增加,但玉米的秃尖也在增加、行粒数在减少,导致了玉米的减产。所以选择合适的收获期对发挥品种的高产优质性尤为重要。
  • 摘要:试验于2013年秋季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吴圩镇广西农业科学院明阳基地(22°36′34″N,108°14′33″E)进行,年平均年降雨量为1100-1500mm,2013年玉米全生育期(8月19日播种,12月20日收获)降雨量为481.2mm.供试土壤为粘土,肥力中等,试验前作为玉米.试验地0-20cm土层含全氮0.079%、全磷0.085%、全钾0.751%、碱解氮57.5mg/kg、速效磷34mg/kg、速效钾181.8mg/kg、有机质18.8mg/kg、PH值6.66.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在不同生育时期的不同土层中,耕作方式对于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增加土壤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的作用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产量表现为深松.免耕>免耕>常规旋耕>深松.旋耕;深松-免耕处理比常规旋耕处理产量提高了15.68%,产量最高达到了6829.73 kg/hm2。
  • 摘要: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可以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出让经营权,鼓励农民将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合作社等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提高种植收益.本文就土地流转、托管条件下的玉米生产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土地流转实践中,必须贯彻落实党中央确定的方针政策,既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又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搞大跃进,不搞强迫命令,不搞行政瞎指挥。对主管、监管人员要进行技能培训;建立相对固定的机手队伍;抓好组织管理工作;做好作业成本与效益平衡分析等工作。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