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管状胃

管状胃

管状胃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337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4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9028篇;相关期刊162种,包括临床外科杂志、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吉林医学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暨国际微创心胸外科学会2011冬季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全国食管外科并发症防治研讨会、第四届全国肿瘤学进展学术会议等;管状胃的相关文献由100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新华、傅俊惠、吴相稳等。

管状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4 占比:1.67%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9028 占比:98.29%

总计:19359篇

管状胃—发文趋势图

管状胃

-研究学者

  • 张新华
  • 傅俊惠
  • 吴相稳
  • 师晓天
  • 方忠民
  • 朱天翔
  • 李小兵
  • 李锐雄
  • 王卫光
  • 蓝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金晓超
    • 摘要: 目的探究在临床上实施食管癌手术的患者,选择管状胃手术方案干预后对胃食管反流情况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1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医院收治的食管癌手术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实施管状胃手术方案,对照组实施传统手术方案。详细对比临床上患者的检查时间、术后DeMeester监测指标、临床疾病疗效、胃食管反流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立位、总检查时间均明显多于对照组,但卧位所用检查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5 min反流持续时间、pH<4.00时间较对照组更短,食管反流(DeMeester)总评分更低,24 h酸反流次数较对照组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胃食管反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食管癌手术患者采用管状胃手术方案,是一种极其有效、恰当、科学合理的干预方式,能够提升立位时间,缩短卧位时间,减少DeMeester总评分,降低24 h酸反流次数,减少胃食管反流发生率,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 李帅锋; 姚化建; 刘志刚
    • 摘要: 目的 探究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术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02例食管癌患者为受试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予以传统全胃代食管吻合术治疗,观察组实施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术进行治疗.比较围手术期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经治疗,两组6个月内无死亡脱组案例,观察组胃肠减压量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吻合口狭窄、胃排空障碍、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胃食管反流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结论 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术可明显改善食管癌患者症状,且术后胃食管反流发生率低.
    • 葛姣姣; 马可; 王帅; 汪灏
    • 摘要: 目的:探讨细管状胃与宽管状胃对食管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收治的行微创食管癌切除术的520例临床早期食管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分为宽(5 cm宽度)管状胃组(n=260)和细(3 cm宽度)管状胃组(n=260),分析其围手术期外科效果指标.采用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EO R T C)生活质量评分量表(Q L Q C-30和O ES-18量表)对2组患者的术前和术后3、6、9、12个月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并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合并疾病指数、麻醉风险分级、肿瘤部位和术后病理分期等临床特征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细管状胃组的相关手术耗材费用较高[(0.79±0.04)万元v s(0.58±0.05)万元,P=0.000].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各项指标在术前基线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术后有不同程度的恶化,但均随时间延长而逐渐改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时间效应外,细管状胃组术后在整体状况评分、呼吸不适、反流症状、咳嗽等4项指标方面明显优于宽管状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细管状胃的食管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更好.
    • 樊军; 李波; 温志刚
    • 摘要: 目的 探讨全胃代食管和管状胃代食管术对食管癌术后胃食管反流的影响,以及管状胃的吻合位置和宽度与胃食管反流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大医疗潞安医院收治的88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研究组(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方式)和对照组(全胃代食管吻合方式),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对胃食管反流的影响,并分析管状胃代食管吻合的位置和宽度对该症状的影响.结果 术后3个月,研究组患者≥5 min酸反流次数及24 h酸反流次数均少于对照组[(2.5±1.7)次比(6.2±2.1)次、(17.3±8.8)次比(31.5±7.9)次],而pH值<4总时间及最长酸反流时间均短于对照组[(85.3±30.1) min比(118.2±32.6) min、(22.4±6.8) min比(31.8±7.4) 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患者反流性疾病问卷评分及胃食管反流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8.9±4.6)分比(13.8±4.1)分、6.7% (3/45)比23.3%(1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按手术位置和宽度所分为的四个亚组中,颈部吻合+宽度<3 cm亚组患者的反流症状发生率、pH值<4累积时间及反流症状次数最低,该组内镜下食管黏膜病理组织学炎性反应分级最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术式较全胃吻合更加有效地降低胃食管反流症的发生率,且用颈部吻合+管状胃宽度小于3 cm的管状胃宽度及吻合方式抗胃食管反流症最佳.
    • 伏旭; 杨翼飞; 唐敏; 仇毓东; 毛谅
    • 摘要: 目的 探讨保留管状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1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3例壶腹部周围肿瘤行保留管状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均为男性;中位年龄为76岁,年龄范围为66~77岁.3例病人均有食管肿瘤根治性切除+管状胃手术史,行保留管状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观察指标:(1)术前三维重建情况.(2)手术及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术后生存及肿瘤复发转移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4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 (1)术前三维重建情况:3例病人术前三维重建检查均未见血管变异.(2)手术及术后情况:3例病人均顺利完成保留管状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时间为402 min(345~480 min),术中出血量为330 mL(300~400 mL).3例病人中,术后B级胰瘘和乳糜漏各1例,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3例病人术后住院时间为18 d(15~20 d).3例病人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1例胰腺癌分期为T2N0M0期;1例壶腹癌分期为T2N0M0期;1例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3)随访情况:3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6个月.3例病人术后14个月复查增强CT示胰腺周围胃网膜右动、静脉通畅.1例胰腺癌病人术后未行化疗,术后14个月因肿瘤复发转移死亡,另2例病人未出现复发转移.结论 保留管状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安全、可行,可用于有食管肿瘤根治切除+管状胃手术史的壶腹部周围病变病人.
    • 李春震; 王岩; 赵铁军
    • 摘要: 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我国的食管癌患者数量庞大,并且病理类型多为鳞状细胞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并不理想.手术切除是食管癌中早期治疗最重要且不可替代的治疗手段,病变切除后还需要进行合理的消化道重建.传统的全胃代食管手术在维持消化道功能和减轻手术并发症方面效果比较有限,因此优势较为明显的管状胃成形术在食管癌切除后的消化道重建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但由于吻合口问题、胃排空延迟等并发症仍时有出现,并且一旦发生就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因此仍有大量研究着眼于对其进行改良和革新,而且在荧光成像、血管解剖等领域的新发现也为管状胃的改良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对近年来食管癌切除后管状胃成型及其改良术式的研究情况及其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 刘强; 林称意; 罗卫民; 徐利强; 郭家龙
    • 摘要: 目的 探讨连续缝合用于腔镜食管癌管状胃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胸腔引流量等方面的优势,评价该缝合方法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2017年1月 ~2017年7月在我院接受腔镜治疗的食管癌病人7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试验组采用普里灵连续缝合包埋胃切缘,对照组采用慕丝线间断缝合包埋胃切缘.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70例病人均顺利完成管状胃代食管手术.试验组和对照组管状胃制作时间分别为(9.17±1.51)分钟、(17.40±1.14)分钟,总手术时间分别为(162.60±8.61)分钟、(165.51±7.82)分钟,术后第1天胸腔引流量分别为(175.43±70.89)ml、(216.57±94.15)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连续缝合用于术中管状胃的包埋可明显减少管状胃制作的时间,缩短整体手术时间,减少术后第一天胸腔引流量,安全可行.
    • 宋宣统; 郭金成
    • 摘要: 目的:探讨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颈部吻合术中静脉注射吲哚菁绿后通过观察游离胃的荧光显像制作管状胃对颈部食管胃吻合口漏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为203例患者行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颈部吻合术的临床资料,其中40例经静脉注射吲哚菁绿改良管状胃的制作(实验组),163例行常规管状胃的制作(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颈部吻合口漏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变位置、病变长度、病理类型、病理分期、手术时间、吻合时间、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颈部吻合口漏发生率、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颈部吻合术中,与常规管状胃相比,改进的管状胃减少了颈部食管胃吻合口漏的发生,是直观、精准的管状胃制作方法,优于常规管状胃的制作.
    • 黄琨; 胡涛; 高琦
    • 摘要: 目的:探讨改良非切割型管状胃与传统切割型管状胃在食管癌根治术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短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食管癌根治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术前均胃镜证实为食管癌.分为改良非切割型管状胃组24例,传统切割型管状胃组23例;分析2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管状胃长度、耗材用量及术后观察指标、出院短期随访等.结果:全部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大出血等意外情况发生;改良非切割型管状胃组手术时间、管状胃长度与耗材用量均少于传统切割型管状胃组(P0.05);改良非切割型管状胃组围术期和短期随访并发症发生率与传统切割型管状胃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改良非切割型管状胃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耗材量,且不会增加吻合口瘘及狭窄、肺部感染、术后返酸、胸胃扩张等术后并发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