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三维重建

三维重建

三维重建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10136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外科学、特种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139篇、会议论文518篇、专利文献456174篇;相关期刊1638种,包括解剖学杂志、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等; 相关会议371种,包括2016中国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会大会、第十五届中国虚拟现实大会暨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技术国际会议、第十三届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学术会议等;三维重建的相关文献由2313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绍祥、戴琼海、方驰华等。

三维重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139 占比:1.54%

会议论文>

论文:518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456174 占比:98.35%

总计:463831篇

三维重建—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蔡志浩; 谢召勇
    • 摘要: 背景:股骨颈前倾角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及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等临床实践中多有应用,精确地评估股骨颈前倾角对于病情评估、选择治疗方案以及预后评估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股骨颈前倾角的评估方法有很多种,包括临床查体、实体测量、放射成像、CT、磁共振成像、超声、3D打印模型测量(模型法)、术中克氏针测量、C型臂、自制仪器测量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医学图像处理技术等。目的:通过阐述以上测量方法及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试图寻求一种统一的方法和标准对股骨颈前倾角进行评估。方法:以“股骨颈前倾角,测量,评估,方法”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以“femoral neck anteversion”为检索词检索Pub Med数据库,检索关于股骨颈前倾角测量评估方法的文献。排除与研究目的无关和重复文献,纳入符合标准的43篇文章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目前股骨颈前倾角的测量方法主要集中在影像学检查领域,影像学检查方法中又以CT检查方法研究较多。CT相对于其他测量方法具有多种优势。同时,3D打印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均需要CT图像数据的支持。对未来股骨颈前倾角测量评估方法的统一,CT将占有重要的地位。
    • 王林娜; 张钰泽; 葛晓磊; 刘洋; 李杰; 常维维; 马文盛
    • 摘要: 目的探讨成人骨性Ⅲ类错掩饰性正畸治疗前后切牙区的牙根体积变化以及牙根吸收的特点,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正畸科完成的成人骨性Ⅲ类错掩饰性正畸治疗的30例患者,在治疗前后均拍摄锥形束CT(cone beamCT,CBCT),应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分别测量右侧上下颌切牙牙根整体、根颈部、根体部、根尖部体积。结果各切牙牙根总体积及各部分体积在正畸治疗后均明显减小(P0.05);下中切牙、下侧切牙根尖部的体积吸收量与根颈部和根体部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下侧切牙根尖部体积吸收比例较其他切牙有显著性差异(P=0.028)。结论成人骨性Ⅲ类错畸形在掩饰性正畸治疗后上下颌切牙的牙根吸收在根尖部表现明显,但根颈部和根体部的体积减小也应引起医师的关注。下切牙区发生牙根吸收风险高。
    • 徐彪; 路坦; 杨骏良; 姜亚琼; 阴玉娇
    • 摘要: 背景:髌股韧带重建有多种手术方式,其中股骨止点选取对手术实施影响较大,目前针对股骨止点的选取有多种方式,但无定论。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软件分析膝关节不同屈曲状态下内侧髌股韧带(MPFL)股骨重建止点位置改变对髌股关节应力的影响,从而选择出合理准确的股骨重建止点。方法:获取成年人正常膝关节CT数据,导入Mimics、Geomagic及Soildworks软件进行提取模具、添加韧带,其中韧带的股骨止点选择分别为股骨内上髁与内收肌结节连线的中点、股骨内上髁、内收肌结节、股骨髁间窝顶部向内髁投射点和内收肌结节下10 mm,再将添加韧带后的模具导入机械软件Ansys,对不同股骨止点重建后髌股关节应力进行生物力学的有限元分析。结果与结论:(1)在膝关节屈曲0°和30°时,选取任一股骨止点产生的髌股关节应力大于其他屈曲角度(60°,90°,120°);无论采取哪种位点作为股骨端止点,当膝关节屈曲超过30°时,髌股关节间的接触应力大小基本无差别;(2)在膝关节屈曲0°和30°时,以内收肌结节为止点的髌股接触压力最大,以股骨内上髁与内收肌结节连线的中点为止点的接触力最小;在膝关节屈曲30°时,股骨内上髁与内收肌结节连线的中点及股骨髁间窝顶部向内髁投射点、内收肌结节下10 mm作为股骨端止点的髌股间的接触应力大小无明显差别;(3)结果显示,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时股骨侧止点最好选择在内收肌结节与内上髁连线的中点,能够有效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达到延缓关节及软骨退变的目的。
    • 王建; 王星; 李琨; 高尚; 王超群; 张少杰; 李志军
    • 摘要: 背景:脑干腹侧面周围结构的病变位于颅颈交界处深面,周围毗邻重要结构,远外侧入路是基本术式,但入路时要考虑性别、侧别间的差异。目的:通过三维重建测量手段对枕骨大孔和枕髁进行形态特征分析,为临床颅底远外侧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选择拍摄头颈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的成年人共673例,男448例,女225例,年龄20-87岁。经软件三维重建颅底,测量枕骨大孔长度和宽度,利用公式计算枕骨大孔面积和指数,测量枕髁长度、宽度,枕髁长轴与矢状轴的夹角,枕骨大孔前、后缘中点连线与枕髁后缘和枕骨大孔交点连线的夹角,枕骨大孔前、后缘连线中点与舌下神经管后壁中点连线的夹角。对各指标进行性别和侧别差异分析。结果与结论:(1)枕骨大孔指标中除枕骨大孔指数不存在性别间统计学差异外,其余指标均存在性别间的差异(P0.05),左枕髁长、右枕髁长、右枕髁宽男性均大于女性(P<0.05);(2)男性枕髁长轴与矢状轴的夹角小于女性,且左枕髁长轴与矢状轴的夹角在性别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枕骨大孔前、后缘连线中点与枕骨大孔前缘中点和舌下神经管内口后壁中点连线的夹角在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枕髁长、枕髁宽、枕髁长轴与矢状轴的夹角、枕骨大孔前、后缘中点连线与枕髁和枕骨大孔交点连线的夹角在侧别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4)提示枕骨大孔和枕髁的相关参数在性别和侧别间存有差异,临床远外侧髁后及经髁入路中,右侧入路暴露范围较大;男性枕骨大孔长、宽、面积均大于女性,男性枕髁长、枕骨大孔前缘中点和枕髁后缘连线与矢状面夹角大于女性,远外侧入路时应考虑性别间差异。
    • 李大恩; 武亚飞; 仇尚; 王刚; 高绪仁; 陈向阳
    • 摘要: 背景:肩胛下肌作为肩袖肌群中最大且唯一的前肩袖肌,其损伤时常被忽视,且肩胛下肌局部损伤仍具有诊断难度,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喙肱距及喙突过度覆盖距离可作为肩胛下肌损伤的预测因子。目的:探究喙肱距离、喙突过度覆盖距离及患者双侧肩关节喙肱距差异与肩胛下肌损伤的关系,评估各参数对肩胛下肌损伤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2月至2022年6月退变性肩袖损伤患者的术前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术中关节镜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肩袖损伤合并肩胛下肌撕裂组(肩胛下肌撕裂组,28例),肩袖损伤不伴有肩胛下肌撕裂组(对照组,56例)。将入组患者的CT资料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软件,重建患者肩胛骨及肱骨近端,确定测量点建立测量平面,在3-matic软件测量患者喙肱距离、喙突过度覆盖距离。比较两组患者组间参数差异及组内双侧差异,并对各参数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确定各参数曲线下面积及最佳截断值。结果与结论:(1)组间比较喙肱距离:肩胛下肌撕裂组为(7.00±0.87) mm,对照组为(9.08±1.02) mm,肩胛下肌撕裂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 <0.01);组间比较喙突过度覆盖距离:肩胛下肌撕裂组为(21.05±1.98) mm,对照组为(19.46±1.55) mm,肩胛下肌撕裂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 <0.01);(2)组内比较双侧喙肱距差异:肩胛下肌撕裂组患侧喙肱距离(7.00±0.87)mm明显小于健侧(9.26±0.87)m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3)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喙肱距离、喙突过度覆盖距离、双侧喙肱距差异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4,0.729,0.905;最佳截断值分别为7.65,20.2,1.15 mm;(4)结果表明,喙肱距离、喙突过度覆盖距离、双侧喙肱距差异均与肩胛下肌损伤有关,均可作为肩胛下肌损伤的预测因子,其中双侧喙肱距差异的预测效能最高,3个测量参数在临床术前诊断可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 蒋代翔; 鲁辉; 马玲; 章花; 刘定玺; 胜照友; 吴启梅; 刘融
    • 摘要: 背景:跟骨骨折在其解剖、生物力学、损伤机制等方面复杂性极高,治疗难度大。现有的骨折分类系统多样,临床选择尚不统一。近年来骨折地图绘制技术愈发完善,临床研究逐渐增多,为全身各部位骨折的骨折特征及损伤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目的:绘制跟骨骨折线图并转化为热图,分析跟骨骨折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68例(74足)跟骨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选取一位34岁健康男性(右侧)跟骨CT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作为骨折线绘制模板。将68例患者足踝CT扫描数据导入Mimics 20.0软件,重建三维骨折模型,再将骨折模型导入3-matic 12.0软件,模拟骨折复位并与标准模板拟合,在标准模板上临摹骨折线,创建骨折线图并转化为热图,分析骨折特征。结果与结论:(1)跟骨骨折患者年龄大多分布于44-55岁,其中男性患者占85.3%,女性病例占14.7%;(2)跟骨骨折地图明显可见3条弧形带状高发区,A带:外侧壁环形高发区;B带:包含整个Gissane角并向外侧结节与底部交接处走行;C带:从后距关节面中间向后内侧走行,在内侧壁靠结节部向前部延伸;(3)结果表明,骨折地图能直观展现跟骨骨折特征,在跟骨的进一步分型、内固定设计、置钉策略、有限元分析的有效性验证等方面可以提供参考。
    • 李景莲; 张洪飞; 闫加鹏; 周甲彬; 于浩
    • 摘要: 背景: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已经成为治疗骶髂关节分离的首选方法,但目前很多采用平行水平面的方式置入螺钉,此置钉方法风险相对较高,易受人体骨盆变异的影响,且很难实现双螺钉固定,需寻找一种新的内固定方式.目的:通过骨盆3D模型,模拟7.3 mm拉力螺钉固定骶髂关节,然后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确定最佳髂骨进针点和空间角度.方法:用Mimics 21.0软件对60例骨盆CT数据进行3D重建,建立60例骨盆3D模型.从臀部外上方尽量靠近髂嵴上缘的位置,经S1椎弓根到S1椎体上1/3中点模拟置入7.3 mm拉力螺钉(尾向置钉法),在冠状面上平行下移5-8 mm置入第二个拉力螺钉.所有病例必须满足双螺钉安全置入要求,然后在软件中测量第一个拉力钉轴线与水平面、矢状面和冠状面的偏离角度,观察和分析髂骨进针点的位置.结果 与结论:①进针点在小骨盆内边缘垂直切线上稍偏外的位置;②男性最佳置钉通道与水平面偏离角α、矢状面偏离角β、冠状面偏离角γ分别为(12.56±6.14)°,(66.42±5.45)°,(18.68±5.09)°;女性分别为(9.78±5.31)°,(69.46±5.34)°,(16.86±5.94)°.男女间α、β有显著差异,γ无明显差异;③尾向置入骶髂螺钉技术,空间角度相对稳定;④骼骨进针点在前后位投影面上的小骨盆内边缘垂直切线略偏外侧,变异较小;⑤对于大多数的患者,可以实现2个平行螺钉固定;⑥因此,骶髂螺钉尾向置入技术可以作为临床使用的进针方法.
    • 彭楠; 马爱珍; 史展; 徐志宾
    • 摘要: 目的 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三维重建技术在巨块型原发性肝癌(PLC)可切除性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68例巨块型PLC患者,术前行CT检查,应用三维可视化软件-MI-3DVS完成三维重建,观察肿瘤大小、形态、血供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评判肿瘤的可切除性.以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实际手术为金标准,通过一致性分析CT扫描三维重建评估的效能.结果 术前,68例患者均完成CT扫描三维重建,发现肿瘤累及肝动脉18例,肿瘤累及门静脉20例,淋巴结转移12例;经评估,42例(61.8%)巨块型PLC患者可行切除性手术,而在实际手术过程中,45例(66.2%)患者接受了切除性手术治疗;经一致性分析发现,CT扫描三维重建评估肿瘤累及肝动脉的灵敏度为84.2%,特异度为95.9%,准确率为92.6%,阳性预测值为88.9%,阴性预测值为94.0%,Kappa为0.814;肿瘤累及门静脉的灵敏度为86.4%,特异度为97.8%,准确率为94.1%,阳性预测值为95.0%,阴性预测值为93.8%,Kappa为0.862;评估淋巴结转移的的灵敏度为84.6%,特异度为98.2%,准确率为95.6%,阳性预测值为91.7%,阴性预测值为96.4%,Kappa为0.853;评估巨块型PLC可切除性的灵敏度为91.1%,特异度为95.7%,准确率为92.6%,阳性预测值为97.6%,阴性预测值为86.4%,Kappa为0.841.结论 应用CT扫描三维重建技术能够对巨块型PLC患者肿瘤累及血管和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评估,对切除性手术的可行性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 魏国强; 莫凯; 张晨晨; 许阳阳; 李筱贺; 李云峰; 王一; 牛晓芬; 车丽芳; 王海燕; 李志军; 史国鹏; 白灵
    • 摘要: 背景:目前股骨有限元模型仅分析单一负荷下的生物力学特性,不同负荷条件下的骨应力应变分布有助于评估和预测疾病恢复情况并改善手术效果.目的:通过建立股骨三维模型,探索人体在不同姿势下股骨近端力学分布特点,明确股骨易骨折危险区域.方法:基于人体股骨CT影像资料,利用Mimics,Geomagic Studio,Hypermesh以及Abaqus等三维重建软件建立股骨有限元模型,沿重力方向,在股骨冠状面与矢状面,分别成角-20°,-10°,0°,+10°,+20°,共5组工况,股骨头施加力300 N,股骨下段添加固定约束,观察股骨不同位置在不同角度生理负荷作用下的应力与应变的分布特征.结果 与结论:在冠状面+10°与矢状面-20°股骨的应力值与应变值出现峰值,股骨应力值整体分布:股骨干>股骨转子下>股骨颈,股骨应变值整体分布:股骨干>股骨颈>股骨转子下.患者髋内收10°站立位下与髋外展20°站立位下会使得股骨应力值与应变值增大,股骨整体力学所受负荷会增大.
    • 易新容; 贾富全; 何鑫; 张少杰; 任小燕; 李志军
    • 摘要: 背景:目前国内骨龄评估方法以手腕骨最为经典,但该方法存在重复性差、易受评估者水平影响等不足,因此很难在多数地区开展.通过建立颈椎骨龄方程式,为该地区开展骨龄鉴定提供参考依据.目的:探讨应用定量化的指标制定符合呼和浩特青少年男性的颈椎骨龄方程式,为骨龄鉴定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8-16岁正常男性青少年颈椎151例薄层CT资料,随机分为2组,第1组111例作为骨龄预测方程的数据;第2组40例作为方程的检验数据.测量分析颈椎二维、三维参数.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制定基于二维或二维联合三维参数的颈椎骨龄方程.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通过回归方程计算出的骨龄与生活年龄的相关性,比较引入三维参数前、后预测准确率.研究方案的实施符合《赫尔辛基宣言》和内蒙古医科大学对研究的相关伦理要求,受试者及监护人对检测及资料采集过程完全知情同意.结果 与结论:①基于二维参数和二维、三维联合建立的颈椎骨龄方程式分别为Y=4.454+1.443×D3+0.544×PH4(D3为C3椎体下缘凹陷高度,PH4为C4椎体后缘高度);Y=5.422+1.393×D3+0.413×AH3(AH3为C3椎体前缘高度);经相关性分析,2个方程计算出的骨龄与生活年龄均高度相关,r值分别为0.905,0.833(均P<0.01);②基于二维参数建立的骨龄方程式拟合优度和预测准确率均高于基于二维、三维联合参数建立的骨龄方程式;③结果 说明,通过薄层CT的定量化指标发现,呼和浩特地区男性青少年颈椎二维参数C3椎体下缘凹陷高度和C4椎体后缘高度与骨龄密切相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