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红松

红松

红松的相关文献在1965年到2022年内共计2265篇,主要集中在林业、中国文学、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38篇、会议论文27篇、专利文献200篇;相关期刊431种,包括生态学报、防护林科技、吉林林业科技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第六届海峡两岸森林保育经营学术论坛、2014海峡两岸森林保育经营学术研讨会、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等;红松的相关文献由381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振宇、王国义、张利民等。

红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38 占比:89.98%

会议论文>

论文:27 占比:1.19%

专利文献>

论文:200 占比:8.83%

总计:2265篇

红松—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魏嘉彤; 陈思琪; 芦贤博; 张非凡; 潘振海; 柳妍如; 葛丽丽; 赵曦阳
    • 摘要: 【目的】通过对红松种源评价选择,为红松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以黑龙江帽儿山实验林场的26个红松种源为材料,对其生长性状(树高、胸径、地径、通直度、分枝角、冠幅、材积)和木材性状(木材密度、纤维长、纤维宽、含碳量以及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灰分质量分数)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1)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在种源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除木材密度、纤维长和纤维素、半纤维素、灰分质量分数外,其他性状的区组效应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除木材密度外,其他性状的区组×种源互作效应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2)各性状的表型变异系数的变化范围为2.53%~33.47%;各性状的遗传力较高,变化范围为0.617~0.975。(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生长性状间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而木材性状间以及生长性状与木材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较弱。(4)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0.16%,结合主成分分析中主成分Ⅰ和主成分Ⅱ结果,利用多性状综合评价法对26个红松种源进行筛选,以8%的入选率,初步选择出2个生长性状优良的种源,各生长指标遗传增益范围为12.52%~35.93%;初步选择出木材性状良好的2个优良种源,各木材性状遗传增益范围为−7.21%~11.55%,其中木质素质量分数的遗传增益为−7.21%。【结论】本研究基于红松的生长和木材性状,评价选择出4个优良种源,可为红松的推广使用提供基础,研究方法可为红松及其他树种良种选育提供参考。
    • 刘姝玲; 郭彩云; 郭婧
    • 摘要: 为提高毛乌素沙地樟子松效益,丰富当地树种,以樟子松为贴木,开展了红松嫁接试验。试验效果良好,为毛乌素沙地防护林提质增效、发展生态经济兼用林提供了技术支撑,经济效益显著。
    • 杨帆; 零雅茗; 舒红; 姜生伟; 王佳楠; 李丹蕾
    • 摘要: 为探究Bx-TIMP基因在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致病过程中的功能,对Bx-TIMP基因进行克隆及分析,并验证基因沉默后松材线虫致病性变化。PCR法克隆Bx-TIMP,应用TMHMM 2.0 server和SignalP 4.1 Server分析该基因编码蛋白质的跨膜结构域和信号肽;应用原位杂交技术确定该基因在松材线虫体内表达部位;应用RNAi技术,分析沉默该基因后松材线虫对红松(Pinus koraiensis)致病性变化。该基因CDS区全长363 bp,编码120个氨基酸,编码蛋白具有跨膜结构域及信号肽。原位杂交表明该基因在松材线虫食道腺中表达。基因沉默后,松材线虫对红松致病性减弱。结果表明,Bx-TIMP为效应因子基因,与松材线虫致病性相关。本研究揭示Bx-TIMP基因是松材线虫危害松树致使其发病的关键基因,为进一步明确松材线虫致病机理提供理论依据,为研发松材线虫的防治技术奠定理论基础。
    • 房吉兰
    • 摘要: 红松林的更新与采伐是东北地区红松集约经营的重要阶段,采伐与更新的主要措施直接影响森林营造,如何提供可持续经营的采伐与更新方式,既可以实现木材的可持续增长,又能够实现青山绿水,持续不断,永久利用,如果更新与采伐措施不符合生态生长的客观规律,轻则会导致红松资源大规模减少,重则造成严重的土壤荒漠化,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林区内与周边环境的人民生命财产将受到严重的威胁。根据生产实践的需求,对于红松林采伐更新方式的确定方法加以研究,得出综合的数据分析,为今后提升红松合理的采伐更新方式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
    • 孙志学
    • 摘要: 辽宁省东部山区气候比较温暖湿润,适宜林木生长,区域内的天然次生林是辽宁的森林资源宝库和辽中城市群的天然屏障,在当地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简要分析综述了辽东山区试材用常见树种,包括红松、落叶松和柞树各自特色和营林技术。
    • 殷永志; 王丽伟; 张晏恺; 郝元钦; 张鹏
    • 摘要: 选用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老山人工林实验站苗圃地培育的同种源同批次红松(Pinus koraiensis)裸根苗木,于2013年春季,将苗木分别定植于全光下的皆伐造林地(王家沟)、老山实验站的苗圃地(老山站)、容器中(容器基质使用苗圃地原土);3种栽培条件的红松苗木均按株行距1 m×1 m进行配置,培育过程中均不施肥;2021年,测定相应指标,以土壤养分、树高、地径、胸径、针叶形态、根系形态、幼树生物量、幼树养分为评价指标,分析不同土壤养分条件对红松幼树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栽培条件,土壤养分状况明显存在差异,苗圃地土壤养分相对充足;造林地土壤养分相对不足,土壤全氮、全磷质量分数只有苗圃地的75.0%、82.8%;容器中土壤养分极度缺乏,土壤全氮、全磷质量分数只有苗圃地的40.9%、17.1%。苗圃地红松幼树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苗圃地红松幼树胸径生长量比造林地、容器中的,分别高出64.3%、207.1%;苗圃地红松幼树根系表面积比造林地、容器中的,分别高出20.8%、53.9%;苗圃地红松幼树生物量比造林地、容器中的,分别高出115.7%、279.3%。苗圃地土壤氮、磷养分相对充足,有助于针叶的氮、磷积累。苗圃地红松幼树针叶氮质量分数分别比造林地、容器中高出19.1%、44.1%,苗圃地红松幼树针叶磷质量分数分别比造林地、容器中高出37.0%、19.1%。苗圃地土壤养分相对充足,红松幼树体内可溶性糖更多地转化为淀粉;容器中红松幼树受土壤养分胁迫,将大量生物量分配给地下部分,降低地上部分投入。红松幼树在早期生长阶段对土壤养分条件较敏感,不同土壤养分条件对红松幼树生长影响极其显著,土壤养分缺乏会导致幼树生长量下降、生长缓慢,其器官内的养分质量分数也会降低。因此,红松幼树阶段应采取施肥措施,尤其是在养分受限的造林地、容器中栽培条件时,更应该采取施肥措施保证其营养生长。
    • 王龙凤; 赵丽宏; 肖伟伟; 王树力
    • 摘要: 通过分析不同混交树种对东北地区红松人工林土壤养分的影响,以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林场1987年营造的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红松(Pinus koraiensis)混交林、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红松混交林、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红松混交林、红松纯林为研究对象,以水曲柳和胡桃楸为主要组成树种的次生林为对照,测定了土壤有机C、全N、全P、速效K、水解N、有效P质量分数。结果表明:与次生林相比,红松纯林及3种混交林的各层土壤有机C、全N、全P、速效K、水解N、有效P质量分数显著降低,较天然次生林分别降低1.79%~48.74%、6.43%~58.53%、35.71%~61.54%、6.89%~68.65%、28.54%~65.50%、2.49%~45.05%。与红松纯林相比,红松混交林各层土壤的有机C、全N、全P、速效K、水解N、有效P质量分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分别提高6.30%~42.39%、9.80%~98.13%、14.58%~63.08%、2.83%~65.09%、0.33%~63.85%、13.55%~68.40%。黄檗红松混交林与水曲柳红松混交林土壤对N元素的活化能力低于红松纯林,胡桃楸红松混交林土壤对P元素的活化能力高于红松纯林。红松混交林中,胡桃楸红松混交林对N、P元素的活化能力均高于黄檗红松混交林及水曲柳红松混交林。次生林采伐后营造红松纯林用于恢复林地营养的过程中,由于林分生长吸收大量营养,土壤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地力下降。培育红松混交林较培育红松纯林更利于土壤养分分数的提升。
    • 李海涛; 宋喜梅
    • 摘要: 对尚志国有林场管理局元宝天然红松林种子适生区域进行研究,首先选取三个不同试验基地进行实验数据采集,在试验地布设标准地,并按时测量各种数据。分别以树高、胸径、材积与当地种源树种进行对比分析,选择出最有利于元宝天然红松母树林种子适生的区域,并进行造林推广。
    • 孙志学
    • 摘要: 通过研究不同季节辽东山区红松天然次生林叶片中的光合色素含量以及光合特征参数,反映红松光合生产能力和生长更新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夏季红松叶片中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最高,最大净光合速率最高,暗呼吸速率最低,光合生产能力最强,净光合速率可达18.81μmol·m^(-2)·s^(-1)。
    • 兰宇铭
    • 摘要: 基于CNKI中1981—2020年3 010篇红松中文文献数据,采用CiteSpace统计软件和文献计量法,分析了国内红松研究发文量、研究机构、作者和关键词,揭示其研究现状、趋势与热点。结果显示:(1)研究时间跨度大,发文数量较大,历经了形成与发展、急速增长、下降与调整3个阶段;研究领域以林业为主,其他领域占比极小。(2)研究机构表现出显著的地理区位性,高度集中于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省;形成了2个大研究群体和6个小研究群体。(3)研究的基础内容和高支撑方向是红松红松人工林,突发性关键词表现出明显的时间特性,研究中心也逐步拓展到遗传多样性、皮诺敛酸、病虫害等,成为最新研究热点。国内红松研究逐渐加强,研究趋势与热点紧随时代步伐,研究任务更是任重而道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