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组织决策

组织决策

组织决策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90篇,主要集中在管理学、经济计划与管理、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5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54216篇;相关期刊150种,包括应用心理学、领导决策信息、政工研究动态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十六届全国弹簧学术会、第十四届全国弹簧失效分析讨论会暨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弹簧专业研讨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讨论会等;组织决策的相关文献由242位作者贡献,包括费奇、沙基昌、缪其浩等。

组织决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5 占比:0.34%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4216 占比:99.65%

总计:54405篇

组织决策—发文趋势图

组织决策

-研究学者

  • 费奇
  • 沙基昌
  • 缪其浩
  • 郑全全
  • 刘德妍
  • 加里.德斯勒
  • 卜先锦
  • 司光亚
  • 周泓
  • 周跃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阳
    • 摘要: 组织调适是指组织成员有意识地做出决策,采取可观察到的、旨在缩短组织和其内外部经济与制度环境之间差距的行动。组织调适的理论基础包括行为改变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经济进化论。从这些理论出发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影响组织调适的内部因素包括资源、调适能力搜索和行为变化,能力和知识,利益相关方管理;外部因素包括竞争和体制压力,社会规范和期望。从组织调适的影响因素来看,组织调适的提升策略有以下三种:在组织决策中规划好组织调适,在能力建设中侧重组织调适,在合作伙伴中协同好组织调适。
    • 吴畏
    • 摘要: 组织内部个性化的非正式制度是如何产生的?这个问题长期以来被研究者所忽视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其高度依赖组织特殊情境,二是非正式制度一般隐藏于组织现象背后,很难被观察。本文主要针对这个问题,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以组织决策协调过程为研究对象分析组织内部非正式制度的来源。研究发现(1)信息共享不直接产生非正式制度,而是作为策略性沟通载体,通过角色意义建构和主观博弈间接构成非正式制度;(2)角色意义建构是一个社会化过程。意义建构形成的角色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组织成员间利益博弈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非正式制度的产生。
    • 蒋蕾; 张精华
    • 摘要: 利益诉求分歧大的决策具体表现为在意见征集环节声音多元、难以整合,在协调磋商环节争执不下、陷入僵局,在决策商定环节相互拆台、互不忍让。利益诉求分歧大的决策会延缓决策进度、削弱发展动能、降低决策质量、分化领导集体。领导者可将健全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创设利益诉求分歧引导机制、构建高效利益整合机制作为消除分歧的策略。
    • 万方亮
    • 摘要: 地方立法后评估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性举措。作为特定主体参与下的组织决策行为,地方立法后评估具有极强的认知制约性。内隐偏见驱动下的感性认知和外显偏见制约下的理性认知,通过技术和价值两种路径嵌入地方立法后评估的决策实践。这一决策实践主要表现在数据搜集、指标设计以及信息转译三个方面。其中,数据搜集是主观期望值和认知流畅度共同作用下的策略性选择;指标设计是满意度原则和注意力分配交互影响下的经验性估算;信息转译是经验逻辑和主体意识共同主导下的倾向性表达。为有效化解地方立法后评估的认知制约性,可以通过决策主体整合、决策方式重塑以及决策组织学习,实现其在多元主体、多重解释以及多维经验层面的制度性构造。
    • 董帅; 范长军; 瞿崇晓; 张永晋
    • 摘要: 随着以数据为基础的深度学习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已逐渐渗入企业管理和组织决策中,人工智能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协作关系成为当前学界的研究热点.本文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管理决策的特征出发,思考了人工智能是否适合单独进行管理决策,人工智能是否会代替人类决策,以及人工智能与人类在管理决策中的合理关系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分析了管理决策过程中人工智能和人类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以及两者协同决策的必要性和益处.经过分析论证,本文认为,人类与人工智能应是共生协作的关系,而且人类管理者应积极主动拥抱这一历史性变化.
    • 沈振甫
    • 摘要: 我国《刑法》第二十六条第三款规定了犯罪集团首要分子的刑事责任范围,也即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对其理解的偏差导致司法实践在认定黑社会性质组织的首要分子刑事责任范围时做法不一.在实践中,黑社会性质组织的首要分子对组织所犯的部分罪行不知情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此时,通过共同犯罪理论追究首要分子的刑事责任存在一定障碍,由于《刑法》第二十六条第三款的立法规定,应例外承认并允许对个人责任原则的偏离.在这种情形中,首要分子为组织成员的行为而非自己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依据是:首要分子对组织成员的犯罪行为具有意志影响力.由于突破了个人责任原则限制,为防止黑社会性质组织首要分子的刑事责任范围被不当扩大,在认定其刑事责任时应进行必要的限制.
    • 陈丹青
    • 摘要: 领导者昔日经历是指领导者在担任领导角色之前在各种事件中的亲身体验、心理感受。高层阶梯理论认为领导者具有有限理性,其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是其决策的重要基础;印记效应理论提出外界环境会在领导者成长过程中形成具有持续影响的印记,叠加效应和学习效应使得印记具有动态发展性,也会对领导决策产生相应影响。具体来说,领导者经历对组织决策的影响存在四条路径,通过价值观念、认知结构、领导特质、多重影响等作用于组织决策,对组织决策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基于此,领导者选任要注重昔日经历与决策情境的契合性,领导者管理要加强正属性强化与负属性矫正,领导者培育要营造良性组织氛围与激发领导力,通过领导者选任与管理优化提升组织决策质量。
    • 吕鹏; 李凌浩
    • 摘要: 组织间模仿是多个学科的重要议题,当组织被置于不稳定的决策环境时,倾向于参考外部标杆和基于自身的既有经验进行决策.以新冠疫情早期502家头部民营企业捐赠行为数据为基础,展示和分析企业在应对疫情决策中存在的锚定效应.研究发现,企业捐赠受到显著的外在锚影响,即企业的捐赠意向和捐赠力度会向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捐赠情况靠拢;而对多次捐赠企业而言,其单次捐赠经历可以触发内部锚定效应,其前一次捐赠的方式与力度会成为下一次捐赠时的参考.还讨论了可能影响企业捐赠决策的外部性因素,指出了对企业决策中的内在、外在锚定效应进行进一步实证考察的必要性.
    • 缪其浩
    • 摘要: [目的/意义]“情报”概念进入中国已过百年,笔者认为今天仍有必要对其重新认识.文章将情报放在组织决策场景中,论证了循证决策的证据不仅在理念上对情报工作有启发,而且在几个具体方面对情报工作实践可能有较好的指导作用.[方法/过程]笔者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以情报在中国用例为基础分析其意义.从军事到多元的演变,然后在组织决策场景中,将情报概念设定为进入决策程序的信息.依据这样的设定,笔者分析了近年来国外循证决策发展,以及其中的“证据”概念,认为情报与证据在支持决策的场景下有相似之处,对情报如何借鉴证据,研究和借鉴证据概念可能对情报工作的实际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具体论述了如何借助循证提出了具体建议;决策的部分理念和方法帮助提升我国科技情报工作决策支持的水平和能力.[结果/结论]情报与证据同为决策过程中的信息,鉴于从循证医学到循证决策已有多年实践,情报工作应当研究和借鉴其中的理念、工具、方法和形成的一套做法,以提升情报工作支持决策的能力和水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