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289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6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405149篇;相关期刊164种,包括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中国血液净化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2届中西医结合糖尿病足高峰论坛、2016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第9届换届选举会议、2016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外科分会炎性血管疾病专家委员会学术年会、2016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糖尿病足学组学术年会、第5届“现代技术在中医治疗周围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学术研讨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13年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2010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交流会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的相关文献由988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军、尤德彦·G·帕特尔、拉维什·萨奇尔等。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6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05149 占比:99.93%

总计:405432篇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发文趋势图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研究学者

  • 陈军
  • 尤德彦·G·帕特尔
  • 拉维什·萨奇尔
  • 施森
  • 施辉
  • 曾宏
  • 李强
  • 陈覃
  • 任建伟
  • 何虎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晓飞
    • 摘要: 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收治的5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对照组患者行普通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药物涂层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术前、随访1年后的Fontaine分期,术前及术后3、7 d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水平,随访1年后的靶动脉段股浅动脉血管狭窄情况、病变血管晚期管腔丢失、再次血运重建及恶性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随访1年后两组Fontaine分期Ⅰ期的患者占比均显著升高,Ⅱ、Ⅲ、Ⅳ期的患者占比均显著降低(均P0.05);随访1年后,观察组靶动脉段股浅动脉血管狭窄率为30%~50%与>50%的患者占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靶动脉段股浅动脉血管狭窄率0.05)。结论与普通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相比,药物涂层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可减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病变血管晚期管腔丢失,保护患者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管再狭窄率,临床疗效显著。
    • 潘婷; 林汉慧; 马璐璐; 林晓霞; 项佳丽; 何静静; 李小萍
    • 摘要: 目的观察透析留置针联合非热康谱恒温红外线照射在血液透析患者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后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该院收治的PTA术后患者150例,随机分为A组、B组与C组,各50例。A组采用钢针穿刺,B组采用透析留置针穿刺,C组采用透析留置针联合红外线照射,比较三组1年内的内瘘再狭窄发生情况,PTA术后首次透析、1、2、3个月血流量水平,每月进行1次满意度调查。结果1年内的内瘘再狭窄发生率:C组(50.0%)B组>A组;总满意率:C组97.3%,高于B组的94.0%及A组的9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TA术后患者血液透析中使用透析留置针联合红外线照射,更有利于保护患者动静脉内瘘,延长内瘘使用时间,患者满意度高。
    • 邬旺; 郭丽杰
    • 摘要: 目的探究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血管支架植入术(PTS)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患者的短期随访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8例LEASO患者的资料,按治疗方案分成联合组(n=49)、单一组(n=49)。单一组接受PTA治疗,联合组接受PTA联合PTS治疗。对比两组总有效率,术前、术后1d患肢循环情况(皮肤温度、周径增长长度、血流速度),术前及术后7、14d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踝肱指数(AB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SR)、红细胞电泳(EEP)变化、并发症发生率(冠心病、脑出血、再狭窄等)。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97.96%)较单一组(81.63%)高(P<0.05);术后1d联合组患肢皮肤温度较单一组高,血流速度较单一组快,周径增长长度较对照短(P<0.05);联合组术后7、14dIMT、PWV、ABI优于单一组(P<0.05);联合组术后7、14dFugl-Meyer评分较单一组高(P<0.05);联合组术后7、14dESR、EEP较单一组低(P<0.05);联合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04%)较单一组(16.33%)低(P<0.05)。结论PTA联合PTS治疗LEASO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侧肢体循环,调节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IMT,加快血流速度,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同时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升手术安全性。
    • 刘慢慢; 徐丽云; 王莎莎; 陈德君
    •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在导管相关中心静脉病变血液透析患者再置管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2月浙江省台州医院收治的有导管相关中心静脉病变且需要使用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为血管通路的10例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经血管造影明确中心静脉狭窄的部位、范围、程度,行PTA治疗,再置入新的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随访3~6个月观察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扩张后中心静脉狭窄较前明显改善,顺利置入新的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心包填塞、球囊破裂,导管穿破中心静脉进入纵隔或者胸腔,致血胸、血气胸、纵隔血肿等并发症。术后X片提示导管位置满意。术后可立即应用导管行血液透析,观察5次血流量均可达到250 mL/min。术后随访3~6个月,所有患者透析时导管血流量均可达到250 mL/min,未出现导管功能不良及感染。结论当患者以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为长期血管通路,原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无法继续使用时,行血管造影,若存在严重的中心静脉狭窄,行PTA治疗后更换新的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较为安全,成功率高,为临床上该类患者建立血管通路提供新的思路。
    • 何源; 蹇兆成; 王凯; 赵凯; 孙顺吉
    • 摘要: 目的探讨腔内介入治疗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在糖尿病足溃疡合并膝下动脉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4月至2021年7月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18例糖尿病足溃疡合并膝下动脉缺血(膝下动脉闭塞1~3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联合组(n=40)、介入组(n=40)、VSD组(n=38)。联合组行外周血管腔内介入联合VSD治疗,介入组行单纯外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VSD组行单纯VSD治疗,所有患者均给予抗感染、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环、控制合并症等常规基础治疗。比较3组患者的伤口床评估系统(WBS)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术后7、14、30 d,3组患者WBS总分均升高,且联合组WBS总分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d,3组患者的WBS各项评分均高于术前,进一步两两比较,联合组患者黑痂面积、肉芽生长情况、渗出量、水肿程度和粉红色肉芽面积评分均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d,3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联合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外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联合VSD治疗优势互补,可成为糖尿病足溃疡的重要治疗方式之一。
    • 王美莲; 易柏林; 李家莲; 潘喆; 全丽霞; 林芳健
    • 摘要: 目的探讨二次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percutaneous translumin angioplasty,PTA)选择不同部位的血管穿刺行透析治疗对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行AVF II类狭窄、二次PTA术后6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手术后长期避开内瘘流出道动脉端的扩张段血管穿刺)、对照组(手术后2周穿刺内瘘流出道动脉端的扩张段血管)。收集2组患者临床资料并随访12个月,比较2组患者手术后1、3、6、9个月AVF泵控血流量、肱动脉血流量、扩张段血管内径及血流量有无差异,手术后内瘘生存时长。结果随访12个月,试验组在手术后6、9个月泵控血流量(t=4.026、4.317,P均<0.001)、肱动脉血流量(t=2.361、3.247,P=0.022、0.002)、扩张段血管内径(t=2.714、2.245,P=0.009、0.031)及血流量(t=3.274、2.625,P=0.002、0.012)明显高于对照组;随访期内2组的中位通畅时间无统计学差异(χ^(2)=2.316,P=0.128)。结论对于行PTA术内瘘的患者,选择长期避开扩张段血管的穿刺,有利于内皮细胞的修复,可维持长期良好的内瘘功能,并有可能延长二次PTA术后内瘘寿命,改善其远期通畅率。
    • 王吉萍; 陈海金; 吴丽华; 黄宏; 朱俊雅; 蒋君
    • 摘要: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在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后发生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103例慢性肾脏病患者。比较患者手术前后内瘘狭窄处内径和血流量、肱动脉血流量、静脉压和收缩期峰值速度(PSV)变化,术后3、6个月的通畅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93例(90.3%)患者B超下PTA术成功。术后患者的内瘘狭窄出内径、透析泵控血流和肱动脉血流量分别为(3.65±0.47)mm、(249.5±25.4)mL/min、(986.9±191.7)mL/min,均较术前[(1.59±0.39)mm、(105.5±21.6)mL/min、(335.6±174.3)mL/min]显著增加,而术后患者的静脉压和PSV为(98.9±14.8)mmHg、(272.8±130.7)cm/s,均较术前[(179.9±15.1)mmHg、(415.6±152.4)cm/s]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B超引导下PTA术后3、6个月的内瘘通畅率分别为94.2%(97/103)和85.4%(88/103),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4.85%(5/103)。结论B超引导下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AVF狭窄安全有效。
    • 傅丽华; 吴亿
    • 摘要: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20年1-12月收治的310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均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并且在术前、术后对其狭窄处内径、峰值流速及肱动脉血流量进行测量;术后行超声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特殊的进行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经检查310例患者共发现有420处外周血管狭窄。手术后狭窄处内径、峰值流速及肱动脉流量分别为:(3.75±0.42)mm、(220.73±29.16)cm/s、(900.39±130.83)mL/min显著优于术前的[(1.50±0.30)mm、(551.69±96.38)cm/s、(169.74±61.85)mL/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有3例特殊患者经CTA检查显示,均存在1~2处中心静脉狭窄。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形成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具有损伤小、术后恢复迅速、操作简单可行的优点。
    • 刘慢慢; 徐丽云; 王莎莎; 陈伟珍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在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血栓形成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择浙江省台州医院肾内科2016年1月~2020年11月因AVF血栓形成接受超声引导下PTA治疗(PTA组)或开放性手术治疗(开放性手术组)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一般情况,手术相关情况及并发症,随访12月,观察第3、6、9、12月初级通畅率、次级通畅率。结果该研究共纳入125例AVF血栓形成患者为研究对象,PTA组共46例,开放性手术组共79例,手术前2组间血栓形成时间(t=0.315,P=0.753)、麻醉方式(χ^(2)=2.896,P=0.102)、手术时间(t=0.183,P=0.885)、AVF手术成功率(χ^(2)<0.001,P=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TA组治疗费用高于开放性手术组(t=8.660,P<0.001)。术后随访,PTA组和开放性手术组第3月、6月初级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16、0.352,P=0.156、0.553);PTA组第9月、12月初级通畅率低于开放性手术组(χ^(2)=5.787、7.224,P=0.016、0.007);PTA组较开放性手术组手术后12个月次级通畅率无显著性差异(χ^(2)=0.186,P=0.667)。结论对AVF血栓形成患者,超声引导下PTA安全有效、创伤小、手术后恢复快、可重复性强,能够延长内瘘使用寿命,保护患者宝贵的血管资源,是治疗AVF血栓形成的一种有效方法。
    • 苏锡雄; 许薇; 许立奇; 杨琴; 杨云丽
    • 摘要: 目的探讨开放手术辅助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上肢动静脉内瘘Ⅰ型合并Ⅱ型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已建立上肢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s,AVF)并出现Ⅰ型合并Ⅱ型狭窄接受血透治疗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超声引导下PTA,B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导下PTA,C组:开放手术辅助PTA。比较3组手术成功率、手术前后血管内径、肱动脉血流量、AVF通畅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C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分别高于A、B组,并发症分别低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和术后1周C组分别大于A、B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6、12月时的AVF通畅率及稳定性分别高于A、B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放手术辅助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上肢动静脉内瘘Ⅰ型合并Ⅱ型狭窄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恢复内瘘功能,保证患者有效透析,且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可作为部分病例的首选治疗方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