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动脉硬化闭塞症

动脉硬化闭塞症

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884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外科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15篇、会议论文138篇、专利文献42330篇;相关期刊335种,包括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老年学杂志、临床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53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第八届学术大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第七届学术大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第六届学术大会等;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相关文献由1933位作者贡献,包括赵钢、李令根、王春喜等。

动脉硬化闭塞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15 占比:1.66%

会议论文>

论文:138 占比:0.32%

专利文献>

论文:42330 占比:98.02%

总计:43183篇

动脉硬化闭塞症—发文趋势图

动脉硬化闭塞症

-研究学者

  • 赵钢
  • 李令根
  • 王春喜
  • 吴庆华
  • 徐恒
  • 吕勃川
  • 王爱林
  • 金星
  • 于文慧
  • 于永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官泽宇; 宋涛; 任天才; 余朝文
    • 摘要: 目的:探讨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对症状性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选取62例症状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1例。观察组患者接受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扩张成形治疗,对照组接受普通外周动脉金属支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疼痛评分(VAS评分)与间歇性跛行距离、Rutherford分级、最小管腔直径(MLD)及晚期管腔丢失(LLL)、患肢踝肱指数(ABI)、一期通畅率、术后12个月再狭窄率、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VAS评分、与间歇性跛行距离、术后12个月Rutherford分级、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MLD与LLL,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ABI均较术前改善(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ABI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再狭窄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扩张成形术对症状性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近期疗效与普通外周动脉金属支架相当,但术后1年ABI和再狭窄率优于金属支架。
    • 张青天; 仝光照; 许志会; 黄忠利; 戴莹
    • 摘要: 目的观察芒针配合中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102例,按照完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1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温阳益气通脉方治疗,治疗组采用芒针配合温阳益气通脉方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采用免疫荧光定量检测法检测血浆钙调神经磷酸酶(CaN)、钙调神经磷酸酶调节因子1(RCAN1)水平;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北极星移动评价量表(NSAA)分别评价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肢体运动情况。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TC、TG、NSE、RCAN1、CaN水平和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GMFM、NSAA评分均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芒针配合中药可显著改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肢体麻木感。
    • 李梓伦; 吴伟滨; 王冕; 赵正德; 刘云彦; 姚陈; 常光其
    • 摘要: 目的探讨定向斑块旋切系统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21年9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使用定向斑块旋切系统治疗的10例股腘动脉ISR患者。观察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及临床症状缓解情况;记录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技术成功率及一期通畅率;随访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10例股腘动脉ISR患者全部血运重建成功,手术成功率为100%。在无其他介入治疗手段的辅助下,单纯运用定向斑块旋切系统开通靶病变的技术成功率为60%。支架植入率为40%,药物涂层球囊的使用率为50%。患者的术后踝肱指数(ABI)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例患者的术后临床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1、2年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5.7%、57.1%。3例患者术中出现不良事件,其中1例患者出现刀头卡陷,导致支架断裂和胫腓干栓塞;2例患者出现支架切割,普通球囊扩张成形术后支架形态未发生明显异常改变,造影检查结果显示血流通畅,无需处理。结论定向斑块旋切系统治疗股腘动脉ISR效果确切,会发生一定的不良事件,但通常不造成严重后果,早期通畅率较好。
    • 李靖; 殷世武; 潘升权; 项廷淼; 龙海灯; 曾凡祎
    • 摘要: 目的分析腔内介入治疗TASC-Ⅱ分级为C、D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合肥医院介入血管疼痛科就诊并接受腔内介入治疗的52例下肢ASO患者(共57条患肢)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通畅率和保肢率等情况。结果52例患者(57条患肢)共计行腔内介入治疗62次。其中2条患肢反复尝试后未能成功开通闭塞段,1条患肢因术中患者出现急性左心功能衰竭中止手术。3条患肢转骨科行截肢治疗,手术成功率为94.74%(54/57)。共计出现围术期并发症2例(3.85%),其中穿刺部位血肿1例,术后患肢出现缺血再灌注损伤1例,无围术期死亡病例。术后1个月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踝肱指数(ABI)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术后1、3、6、12、18、24个月,患肢一期通畅率分别为100.00%、97.96%、93.88%、78.72%、77.78%、68.18%。术后12个月和24个月的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5.35%和94.44%。术后12个月和24个月的保肢率分别为95.74%、90.90%。结论对于病变较长且较为严重的下肢ASO,腔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 何虎强; 罗泽恩; 施森; 曾宏; 孙晓磊; 张雷; 王伟明; 胥雄飞; 刘勇
    •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致穿刺点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及应对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至2019年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管外科采用经皮腔内治疗的1692例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患者(1845个穿刺点)的资料,观察术后及住院期间不同穿刺点及不同止血方式引起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及应对策略。结果假性动脉瘤的总发生率为4.12%(股动脉45例,肱动脉28例,膝下动脉3例)。逆行穿刺和顺行之间没有差异,但是肱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更高(7.98%),手动加压后假性动脉瘤的形成率更高(5.25%vs 1.58%,P<0.05)。手动按压更常用于顺行穿刺和肱动脉穿刺。所有假性动脉瘤在诊断后均通过超声定位下再次按压,球囊辅助注射血凝酶,覆膜支架覆盖,弹簧圈栓塞等手术方式得到成功治疗,没有再次破裂病例。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手术时间和穿刺点钙化程度及首选对穿刺点的处理方式均可直接影响围手术期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对腔内治疗ASO围术期并发症给予重视和及时、正规治疗,是减少不良事件的有效方法,早期诊断和治疗假性动脉瘤,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 郭家幸; 孙官文; 包呼和; 白彬; 利德尔
    • 摘要: 目的利用Meta分析评价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价后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7篇文献,包括12篇随机对照试验和5篇队列研究,共1357例患者。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结果显示12篇对照试验文献的质量等级均为C级;NOS量表显示5篇队列研究文献均为高质量。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的平均愈合时间、目测类比评分、截肢率低于对照组(SMD=-3.25,95%CI:-4.40~-2.09,P<0.00001;MD=-1.38,95%CI:-1.64~-1.13,P<0.00001;OR=0.12,95%CI:0.06~0.24,P<0.00001),同时在踝肱指数、踝部皮温、愈合率方面高于对照组(MD=0.12,95%CI:0.05~0.19,P<0.00001;MD=1.91,95%CI:1.02~2.81,P<0.00001;OR=28.65,95%CI:16.45~49.88,P<0.00001)。结论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较常规治疗优势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 冰峰; 任补元
    • 摘要: 目的探讨普通球囊(POB)与药物涂层球囊(DCB)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介入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下肢ASO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计算机随机化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采取DCB扩张治疗)和对照组(采取POB扩张治疗),每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的临床指标[下肢动脉狭窄程度、下肢动脉最小管腔直径(MLD)、踝肱指数(ABI)],术后当天、术后3个月的晚期管径丢失量,Rutherford分级情况,术后并发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试验组患者的下肢动脉狭窄程度、晚期管径丢失量均低于对照组患者,ABI、下肢动脉MLD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Rutherford分级≤3级的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OB与DCB在下肢ASO患者介入手术中均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其中,DCB扩张治疗可更好地改善下肢ASO患者的病情,降低患者的Rutherford分级、术后并发症及不良事件总发生率。
    • 弋文; 杨川; 何英; 尹均明; 郭黎; 杜果城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盐酸沙格雷酯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介入术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南充市中心医院126例接受ASO介入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阿托伐他汀低剂量组、中剂量组与高剂量组,各42例。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分别给予10 mg、20 mg、40 mg阿托伐他汀联合盐酸沙格雷酯治疗。对比3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踝肱指数(ABI)、足背动脉血流量],血管通畅率,临床疗效,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疼痛、冰冷感、间歇性跛行评分和TC、TG、LDL-C、Fib、D-D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ABI、足背动脉血流量均较治疗前升高,PT、APTT均较治疗前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盐酸格雷酯治疗ASO介入术后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血液循环,具有较高的血管通畅率、临床疗效,调脂作用更为明显,且安全性良好。
    • 田坤; 孟路阳; 陈世伟; 姜敏; 周欢栋
    • 摘要: 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主要是指动脉粥样硬化累及外周动脉,动脉内膜粥样斑块持续性扩大、形成血栓,导致动脉狭窄甚至闭塞,出现缺血症状。ASO主要发生于下肢动脉,尤其多见于腘股动脉,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出现间歇性跛行、静息痛、溃疡等缺血症状,如若不能及时接受治疗,多数患者预后差、死亡率高[1]。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