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绿潮

绿潮

绿潮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181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普通生物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0744篇;相关期刊59种,包括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海洋开发与管理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海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六届海洋强国战略论坛等;绿潮的相关文献由518位作者贡献,包括何培民、黄娟、颜天等。

绿潮—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4 占比:1.23%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0744 占比:98.75%

总计:10880篇

绿潮—发文趋势图

绿潮

-研究学者

  • 何培民
  • 黄娟
  • 颜天
  • 高松
  • 于仁成
  • 吴玲娟
  • 周名江
  • 崔廷伟
  • 霍元子
  • 丁一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沈颂东
    • 摘要: 通过查阅"微观繁殖体"相关文献,对其概念进行溯源追踪并据以总结归纳。笔者认为"微观繁殖体"这个概念不应该作为放散的孢子、配子、合子、不同生长阶段的显微个体及有生长能力的大型海藻碎片的统称,而应只是泛指那些肉眼不可见的只进行营养繁殖的二倍体细胞团、脱落下来的组织块和"色素体"(有色藻段)等碎片,即是一个或者多个二倍体的藻类细胞。并以石莼属绿藻浒苔(Ulva prolifera)为例,简述浒苔微观繁殖体在其生活史中的主要作用,为浒苔"微观繁殖体"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利用奠定基础。
    • 刘锦超; 刘建强; 丁静; 陆应诚
    • 摘要: 海洋一号C(HY-1C)卫星是中国首颗海洋水色业务卫星,其搭载的海岸带成像仪(CZI)在近海海洋环境监测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搭载有相同传感器的HY-1D卫星发射,双星组网观测,可形成3天2次的高频次、大范围对海观测能力,在海洋漂浮藻类、海洋溢油等目标探测方面具备优异的效能。高空间分辨率光学数据中包含了丰富的海洋环境信息,给特定目标的识别提取带来一定干扰。本研究面向HY-1C卫星CZI载荷开展中国近海漂浮藻类识别提取的业务化应用需求,发展基于藻类缩放指数与虚拟基线高度融合的海洋漂浮藻类识别提取算法,算法优选适用于无短波红外波段国产数据的虚拟基线高度指数来增强藻类信号,通过藻类缩放指数滑动窗口运算,有效剔除高空间分辨率光学数据中的复杂干扰信息,实现了基于CZI数据的海洋漂浮藻类高精度提取,且具有较好的计算运行效率。此外,结合准同步高分卫星16 m多光谱数据,开展CZI数据含藻像元的不确定性分析,发现CZI数据反演结果对近海小斑块漂浮藻类存在不可忽视的高估现象。研究还指出,光学数据用于漂浮藻类监测,其不确定性不仅来源于传感器的空间分辨率差异,还与海洋漂浮藻类形态特征的空间分异性有关。明晰海洋漂浮藻类的形态学空间分异特征,将有助于提高光学数据反演结果的精度,并阐明不确定性。
    • 马晓君; 李艳; 韩红宾; 宋伟; 王宗灵
    • 摘要: 2015年至今,秦皇岛近岸海域连年发生绿潮灾害,造成严重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微观繁殖体作为绿潮藻的种源,在绿潮的发生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于2020年5月至9月对秦皇岛绿潮暴发较为严重的金梦海湾海域(119°32′54″~119°33′00″E,39°52′45″~39°53′30″N)进行采样调查,分析了绿潮暴发区水体和沉积物中微观繁殖体的时空特征、种类组成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秦皇岛绿潮暴发区和邻近海域水体,以及沉积物中绿藻微观繁殖体丰度均在6月较高,在7月和8月较低;绿潮影响区微观繁殖体丰度高于非影响区;0~5 cm表层沉积物的微观繁殖体丰度远高于5 cm及以深的沉积物;水体与沉积物中的微观繁殖体分布特征与海域海藻生物量和环境因子密切相关,两者丰度与绿潮发生区悬浮海藻和海藻场定生海藻的生物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微观繁殖体丰度与温度、盐度呈负相关关系,与可溶性无机氮呈正相关关系。该研究将为进一步阐明秦皇岛绿潮发生的关键过程及防灾减灾提供支撑。
    • 刘旭; 梁颖祺; 王兆毅; 李志杰; 王峥; 季轩梁; 何恩业
    • 摘要: 为寻求基于海温生态因子的绿潮规模预测方法,采用2010—2019年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黄海绿潮卫星遥感资料和日本气象厅融合海表温度数据,利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绿潮覆盖面积和海温之间的长期均衡和因果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两者间存在长期协整性,海温是绿潮规模变化的Granger原因。通过建立协整模型和传递函数模型,开展了海温对绿潮规模影响的定量计算实例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模型均可有效地刻画2010—2017年绿潮规模的变化过程,2018—2019年绿潮规模的预测结果与遥感实况较吻合,体现了模型的可靠性和可移植性。传递函数模型预测结果的RMSE为160.94,MAE为109.70,整体略优于协整模型的RMSE(171.40)和MAE(122.48),说明数据经预白化处理后可提高预测精准度,海温与绿潮覆盖面积具有动态相关性。
    • 周伟; 武卉; 黄晶晶; 赵希星; 王静文; 王津果
    • 摘要: 浒苔(Ulva prolifera)幼苗是绿潮藻天然“种子库”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绿潮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揭示浒苔绿潮早期暴发的原因,并为未来浒苔绿潮的预警防控提供基础数据,选取2个CO_(2)浓度[正常空气的CO_(2)浓度400μatm(LC)和加富后的CO_(2)浓度1000μatm(HC)]和3个光周期[短光照(LL):10 L∶14 D、正常光照(ML):12 L∶12 D和长光照(HL):14 L∶10 D],探索其对浒苔幼苗的生长和光合生理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浓度CO_(2)和长光照显著促进了幼苗生长(P<0.05);相较ML培养条件下,藻体在HL培养条件下显现出更高的生长速率和较低的呼吸速率;光化学参数受高浓度CO_(2)和光照时间的影响不明显;高浓度CO_(2)和长光照显著降低了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P<0.05)。结果表明,CO_(2)和光周期对幼苗的生长及光合生理具有显著影响(P<0.05),HC、HL促进了幼苗的快速生长,增加了浒苔绿潮暴发的可能性,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绿潮藻暴发的原因提供了基础数据。
    • 詹雅婷; 王玉军; 宋珂; 戎欣; 屈帅; 朱叶飞
    • 摘要: 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对2021年南黄海海域绿潮的分布和发展进行了持续监测,发现3月底主要以马尾藻分布为主,后续马尾藻向北发展;5月中旬,南黄海中部海域监测到马尾藻分布;5月下旬,绿潮分布靠近江苏近岸,规模迅速扩大,主要以浒苔分布为主;6月19日达到峰值,随后绿潮覆盖面积下降,至8月25日完全消亡。绿潮规模在5月下旬进入暴发阶段,至6月中旬达到峰值。完整分析了南黄海海域2021年绿潮的发展与空间分布特征,可推动绿潮防控的研究与应用,为后续绿潮防控提供参考。
    • 王圣; 赵亮; 张海彦; 李菲
    • 摘要: 黄海绿潮已成为中国近海一种新的自然灾害,对经济、环境等方面均有影响,研究黄海绿潮的生消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对进一步了解浒苔暴发机制、开展绿潮灾害防治工作有重要意义。基于拉格朗日运输模型(Larval TRANSport Lagrangian model,LTRANS),构建了可以模拟浒苔生长消亡的物理-生态耦合模型(Larval TRANSport Lagrangian model-Green Tide,LTRANS-GT),模拟了黄海浒苔漂移扩散和生长消亡过程,讨论了绿潮生物量季节变化特征及海表面温度、光照及氮磷营养盐在不同生消阶段所起到的作用。结果表明,在生长阶段,绿潮所在海域的海表面温度及光照处于适宜浒苔生长范围内,而氮磷营养盐浓度年际间差别较大。在消衰阶段,绿潮所在海域光照与生长阶段相比无明显差异,温度相较于生长阶段有着很明显的升高,且在浒苔消亡阶段末期平均温度均超过了26°C,温度的升高降低了浒苔的生长率,同时增加了浒苔的死亡率,此时氮磷营养盐均也处于较低水平。由敏感性试验结果发现,在生长阶段,海表面风场及表层流场的差异造成浒苔分布区域不同,带来的浒苔周围海域营养盐浓度差异是绿潮生长阶段年际差异的主导因素;在消衰阶段,温度的大幅上升及营养盐浓度的下降共同影响了绿潮消亡。
    • 梁晓红; 韩雪
    • 摘要: 近几年大型藻类的暴发在南黄海海域造成了较大的灾害及经济损失.绿潮和金潮虽形态不同,但经常伴生在一起,卫星遥感观测中容易混淆.为准确认识上述两种藻类,对其进行异同性分析.首先分析其不同的形态和分布,以江苏海域水质状况说明环境对藻类暴发的影响,以历年黄海海域浒苔绿潮灾害和典型年份江苏马尾藻灾害数据说明产生的经济损失,借助遥感技术描述其发生、分布和输移过程.然后探讨在灾害预警防控、资源化利用、近岸海域水环境改善等方面研究方向.
    • 姜晓鹏; 高志强; 吴晓青; 王跃启; 宁吉才
    • 摘要: 无人机遥感具有应用灵活、不受云层干扰以及时空分辨率高的显著优势。为探索无人机在海洋灾害监测中的应用,本文以科考船为起降平台,首次基于无人机获取的双时相绿潮正射影像,开展了黄海绿潮漂移速度的估算研究。同时对比了卫星影像提取的速度结果,并探讨了风与潮流对海上绿潮漂移的驱动。研究发现:(1)可见光波段的漂浮藻类指数能高精度地提取无人机可见光影像中的绿潮(kappa系数=0.95);(2)无人机遥感估算3个站位的绿潮漂移速率为0.26~0.44 m/s,漂移方向在1天之内变化明显;(3)绿潮短时间内的漂移受到风与潮流的共同影响,漂移方向与M_(2)分潮的潮流方向基本一致,位于风向右侧1°~62°。基于船载的无人机航测,能高精度地估算绿潮漂移速度,为精细化的绿潮灾害预警与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 宋秀凯; 付萍; 姜向阳; 刘丽娟; 刘爱英; 程玲; 董志军; 马元庆
    • 摘要: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赤潮、绿潮、褐潮、水母暴发和泥螺入侵等生态灾害已成为近年来海洋生态系统异常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科学管理和防治山东近岸海域生态灾害,文章汇总1999-2018年山东近岸海域典型生态灾害的特征和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赤潮是山东近岸海域最主要的生态灾害,研究期内共发生赤潮69起,累计面积为7141 km2,发生海域主要集中在滨州-东营近岸、潍坊小清河口、莱州近岸、长岛近岸、烟台四十里湾、青岛胶州湾、威海乳山近岸和日照近岸,以夜光藻为主;自2007年以来,绿潮在我国南黄海海域每年均有发生,持续时间70余天,此外烟台套子湾、四十里湾和蓬莱近岸以及潍坊近岸等海域也相继发生绿潮,主要种类包括缘管浒苔、石莼、管浒苔和束生刚毛藻;褐潮是由抑食金球藻引起的生态灾害,山东近岸海域仅2011年和2012年有褐潮发生;水母暴发种主要包括海月水母、沙海蜇和白色霞水母,其中海月水母是山东半岛近岸海域种群数量最大、分布范围最广和暴发频率最高的种类;泥螺入侵是由于2001年的人为引种而导致的生物入侵灾害,近年来泥螺数量大幅减少,目前仅在滨州、东营和潍坊局部潮间带有少量分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