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编辑主体

编辑主体

编辑主体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426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2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9456篇;相关期刊227种,包括学术交流、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编辑学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三届学术期刊文学编辑论坛等;编辑主体的相关文献由354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国清、杨光宗、何菊玲等。

编辑主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25 占比:2.1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9456 占比:97.86%

总计:19882篇

编辑主体—发文趋势图

编辑主体

-研究学者

  • 周国清
  • 杨光宗
  • 何菊玲
  • 王华生
  • 赵健杰
  • 唐永亮
  • 杨焕章
  • 徐波
  • 李荣生
  • 林植汉

编辑主体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新奇
    • 摘要: 我国在不断改革发展出版业的同时,极大地改变了编辑这一角色,充分地发挥了该角色的主体性,在新时代背景下,编辑应当改变以往的价值观,构建全新的价值观。新时代要求编辑应当有机统一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两种观念。而想要构建编辑价值观,就应当重视国家、出版机构和编辑自身的政策引导、培养和文化自觉。本文从价值观的角度入手,探讨了编辑主体与出版文化之间的关系及影响,最后提出了重构编辑价值观的主要途径,以供参考。
    • 周国清; 唐永亮
    • 摘要: 主体意识、身份认同与话语权是编辑主体存在的构成元素。编辑话语权的形成和掌握以编辑主体意识觉醒为基础,以编辑身份认同实现为前提,而编辑话语权的行使和延展又是对主体意识与身份地位的彰显。然而,融媒时代的各种影响因素导致编辑主体意识“模糊”与身份认同“危机”,编辑话语权迁移和弱化,必须在新的变革环境下接受编辑客体的挑战,回归和提振编辑话语权:唤醒自我意识,把握编辑话语表达的主体性;强化文化自觉意识,增强编辑话语表达效果的引导力与影响力;激活创新意识,丰富编辑话语内容,拓宽话语表达渠道;树立服务意识,增强话语表达风格的生动性,实现话语表达方式多元化。同时,在制度赋权下稳固专业身份,从结构层面彰显话语威信;在个人提升中强化自我认同,从本体层面夯实话语地位;在“他人”交往中实现社会认同,从关系层面促进话语共谋,从而不断优化社会精神文化产品生产。
    • 屈海燕
    • 摘要: 编辑主体作为编辑工作的核心部分是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中心。近年来,关于编辑主体的研究成果使相关研究趋于完整和客观。在媒体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编辑的生态环境发生重大改变,编辑主体在编辑活动中的地位无可替代,编辑主体是出版融合发展的关键推动者,是出版品牌的主要打造者,是出版文化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媒体融合时代对编辑主体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有挑战,编辑主体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弘扬社会主旋律;积极主动学习新技术,提高编辑效率;加强学术研究,树立专业自信;密切联系读者,打造文化精品。
    • 周国清; 胡戈特
    • 摘要: 元宇宙赋能下,出版活动逐渐形成虚实融合4.0的全新质态。编辑生态系统发生变化,编辑把关难度加大,编辑活动的社会文化功能不断被削弱,但编辑主体在出版物生态、出版话语体系及出版物生产原理等方面迎来新的机遇。面对新的出版环境,编辑主体应清醒认识元宇宙技术赋能的优势与可能造成的传播风险,加强出版物内容监管力度,优化自身职业素养,实现角色新定位,在“变”与“不变”的辩证运动中把好精神文化关,为读者站好岗。
    • 贾建军
    • 摘要: 目前我国的传统媒体发展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传统媒体的影响力经受了巨大冲击,为新时期电视新闻编辑提出了全新的发展思考。当前的最佳途径是积极探寻各种媒介融合发展的方法,实现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整合与传播。本文以新疆喀什疏附县融媒体中心为例,结合实际运行情况以及发展趋势,浅析新媒体时代具有的特征,存在的问题以及有效融合的策略,对现实融媒体新闻编辑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肖晨
    • 摘要: 编辑的思考是编辑从事编辑工作应有的尊重态度和责任担当,也是编辑作为编辑活动主体存在的展现和坦然。编辑的思考是以编辑主体意识的自愿自觉为驱动,以认识时代与自我的关系为逻辑起点,以批判性思维为核心形成集成性智慧。现实中,编辑的思考呈现出“服从”“惰性”和“褊狭”等样态。对此,编辑可从“孜孜求学:经历知识积累、方法论掌握和价值观确立的螺旋上升过程”“赋能成长:发现并发挥作为‘编辑人’的意义和价值”“止于至善:锤炼编辑艺术以呈现世界之美”三方面对自身思考进行拓展转化,由此唤醒文化自觉和责任意识。
    • 贾马燕
    •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全球暴发,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恐慌和灾难.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学术期刊编辑承担起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充分利用行业特点,凝聚团队力量,通过网络积极参与行业、学会、学术机构组织的相关活动,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尽快邀约、刊发与此相关的学术论文,扩大期刊的社会影响,体现期刊的社会价值,实现期刊的社会效益.在此期间,《唐都学刊》编辑主体组建相关专栏,积极邀约与疫情相关的专题稿件,进一步完善了特殊时期稿件处理流程等相关制度,优质高效地做好学刊的编辑出版工作.
    • 周国清; 胡戈特
    • 摘要: "为人作嫁"隐喻并逐步构建一种传统意义上的编辑价值取向:面向社会的服务意识,隐匿创造的智慧输出,贴心实意的情感忠诚,甘为人梯的职业取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计名利的无我奉献.而随着编辑环境急剧变化,编辑手段现代化挑战编辑主体的价值追求,出版发展产业化考量编辑主体的"为他"意识,载体形式多样化呼唤编辑主体新的职业素养,编辑职业大众化冲击主体角色认同,受众需求多元化检验编辑主体自我适应性.在此多元变革语境下,编辑主体必须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规律,深人认识"为人作嫁"的现代价值,不断提升自我能力,持续彰显职业精神,用心拓展作为领域,广泛挖掘创意空间,在现实编辑活动中激活新效能,实现新超越.
    • 倪文锦
    • 摘要: 谁是教学的主体?这是教学论领域长期争论不休的一个基本问题。王富仁老师曾在《语文学习》上发表《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同时坚持三个主体性》一文,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有三个:文本作者是创作主体,语文教师是施教主体,学生是学习主体。我认为,还应该增加一个主体,即教材编者是编辑主体。语文课堂教学这四个主体中,教师、学生是显性的主体;文本作者、教材编者是隐性的主体。过去语文教学论研究有两种倾向:一是只关注教师与学生这两个显性的主体,并且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还是“主导”、“单主体”还是“双主体”大打“口水仗”,而对两个隐性的主体关注不够,缺乏系统性;二是只重视研究独立的、单一的主体,而缺乏对主体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研究,缺乏动态性,致使语文教学常常顾此失彼,或以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 唐永亮
    • 摘要: 编辑力是推动编辑出版工作开展的源动力,是凝结在编辑产品中的多种力量的集合,是编辑主体综合能力与素质的体现,也是推动编辑劳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源泉.数字化时代下,编辑主体要实现角色与身份的转型就必须提升编辑力,在创新与质疑中提高创造力,在理解与思辨中凝练阅读力,在学习与实践中培养数据力,在互动与服务中打造经营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