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为人

为人

为人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536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0篇、专利文献206篇;相关期刊283种,包括民主与科学、学理论、才智等; 为人的相关文献由870位作者贡献,包括B.N.奈杜、J.F.卡多、C·爱德华兹等。

为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0 占比:61.57%

专利文献>

论文:206 占比:38.43%

总计:536篇

为人—发文趋势图

为人

-研究学者

  • B.N.奈杜
  • J.F.卡多
  • C·爱德华兹
  • J·M·萨顿
  • L·李
  • M.帕特尔
  • C·斯托尔茨
  • H·芬奇
  • N·C·雷
  • S·杜蒙特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李惠玲
    • 摘要: 文章聚焦《仁智山水:张元济传》一书,采用提炼、梳理、归纳等方法,分析解读出版文化奠基人、著名出版家、藏书家、书业巨擘张元济先生的出版经历,挖掘值得今天出版人学习借鉴的出版“金科玉律”。读书层面,当代出版人要像张元济先生一样,在淡定超然中坚持与书为友,读书不歇,提升修养、安身立命、美化形象。为人层面,当代出版人要像张元济先生一样,“与时俱进”“休休有容”,交友兼容并包,交往诚信待人。行事层面,当代出版人要像张元济先生一样,秉持“昌明教育平生愿,胡向书林努力来”“窃思勉附于辞尊居卑,辞富居贫之列”“吾辈今日做事,摘瑕伺隙者,不计其数。稍一不慎,即为所毁矣”之信念,做选择时要立定主意且有所作为,立追求时需趋向正当且不甘平庸,讲责任时应秉持初心且能忍耐坚持。
    • 倪硕
    • 摘要: 《论语·宪问》第二十四章"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中,有关"为人"一词的解释,学界存在肯定与否定"为人"之学两种观点.本文在分析和归纳前人主要学术观点的基础上,尝试分析"为人"一词不同维度的含义,从新的角度对本章的多义性进行阐释.
    • 张李
    • 摘要: 陶行知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培养出一批杰出的弟子,在其弟子眼中,陶行知有着损己利人,不畏艰难,积极乐观,谦虚好学,节约简朴的高尚为人之道;有着身教重于言传,重视实践,爱满天下,亦师亦友,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民主为师之道。这些精神与理论实践影响着其弟子们的一生,指导着他们前进。
    • 苟东锋
    • 摘要: 以孔子正名思想为中心,儒家所论之“名”有三重内涵:名言义、名分义和名声义.汉学家重名言义,宋学家重名分义,两者对名声义均措意不足.实际上,名声义对儒家亦有重大意义,此义往往为文史家所关注.概言之,儒家关于名声的思考有两个层面:一是注意到常人皆有爱名之心,由此行权而设为名教;二是注意到名声“为人”的属性,由此一经反思便能曲通“为己”的道德自由之境.对这两层思想的揭示有利于更具体地理解儒家的政教传统及成德工夫.
    • 阎连科
    • 摘要: 季进总是以不争为行动,以不言为发声,让自己的存在立于他人的蓦然回首间。他将海外汉学研究和当代文学研究作为自己的追求和事业,是他自己的选择和承担。他不到漩涡的中间去,也不到岸上、码头去做观者,而是到水里找一块礁石立下来,在世界文学的背景下,去讨论中国文学之写作,让海外的文学之声回响在中国文学的台面上,并使中国的故事当真走到世界上,成为世界故事的一个章回与卷册,这是季进和他的团队的理想,那个早先温和、良善的人,已经成了风生水起的领航者,而我却直到今天还觉得,他的为人、为文和研究,注重良善却又过度良善了。
    • 汪信砚
    • 摘要: 在长期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教育管理工作中,陶德麟先生对应该如何为人、为学、为文、育才等有关教育的根本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形成、阐发和践行了一套精辟而睿智的教育理念:教育之道首在成人,即教育的首要目的 就是成人或教学生做人,而教育要成人、成就高素质的人,就应该真正成为素质教育;为学之道首在立志,即要成为一个有成就的学者,首先须有高远的志向,须有"为万世开太平"的情怀,并通过学术创新将其落到实处;为文之道首在晓畅,而晓畅就是通俗易懂而非以艰深文浅易,就是简洁凝练而非冗沓啰嗦,就是中国人喜闻乐见而非用汉字写洋文、以汉语作洋腔;育才之道首在识才,即识才是影响人才成长的最为重要的环境因素,而识才并不只是伯乐的事情,更应该依靠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
    • 胡群星; 肖应勇
    • 摘要: 严贡生是一个乡绅恶霸、流氓无赖。他喜欢攀附当官的人,吹牛皮,说假话、大话;惯于占人便宜,特别抠门、小气;特别凶狠、霸道;为人吝啬,但又死要面子,喜欢讲排场。
    • 邓素琼
    •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生活中极其平凡的小事,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对子女的教育影响很深,让好家风得以传承的促进好校风的建设。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