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肠坏死

肠坏死

肠坏死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550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内科学、儿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4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1510篇;相关期刊325种,包括岭南现代临床外科、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山东省第六届介入放射学学术交流会、第二届产科危急重症救治学术研讨会等;肠坏死的相关文献由1264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峰、高广文、张楠等。

肠坏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48 占比:4.54%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1510 占比:95.44%

总计:12060篇

肠坏死—发文趋势图

肠坏死

-研究学者

  • 张峰
  • 高广文
  • 张楠
  • 李世宽
  • 李锰
  • 毕伟
  • 王健
  • 王志波
  • 袁涛
  • 任华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桂琳玲; 余雷; 鲁巍; 邢福中; 肖必栋
    • 摘要: 目的探讨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伴胃穿孔或肠坏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武汉儿童医院收治的216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儿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伴胃穿孔或肠坏死的相关因素。观察指标包括性别,年龄,出生体重,胎龄,发病时间,有无胆汁性呕吐、便血及腹胀,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216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儿中,经手术证实伴胃穿孔或肠坏死25例,其中男19例,女6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病时间短,无胆汁性呕吐,便血,腹胀,CRP水平高以及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低是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伴胃穿孔或肠坏死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腹胀(OR=0.96)、CRP水平高(OR=0.01)、血红蛋白水平低(OR=1.05)是肠旋转不良伴胃穿孔或肠坏死的相关因素(P<0.05)。以CRP浓度16.4 mg/L为临界值评价肠旋转不良伴胃穿孔或肠坏死的发生风险,其敏感性为76.0%,特异性为94.6%,ROC曲线下面积为0.89(P<0.05)。结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并中肠扭转可导致胃穿孔、肠坏死等严重并发症。中肠扭转程度越严重,越容易导致肠缺血坏死。肠旋转不良患儿出现腹胀、血红蛋白降低及CRP升高时,常提示肠扭转坏死或胃肠穿孔,需尽早手术探查。
    • 张伟伟; 王家旭; 黄炎东; 刘鑫; 罗显克
    •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肠道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平滑肌22(SM22)水平对急性肠系膜缺血(AMI)患者发生肠坏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67例AMI患者,根据是否发生肠坏死分为肠坏死组(58例)、无肠坏死组(109例)。收集AMI患者临床资料,用ELISA法检测血清I-FABP、SM22。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AMI发生肠坏死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I-FABP、SM22水平对AMI发生肠坏死的预测价值。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乳酸、白细胞计数、I-FABP、SM22是AMI发生肠坏死的影响因素(P均<0.05)。I-FABP+SM22预测AMI发生肠坏死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I-FABP、SM22单独预测(P均<0.05)。结论血清I-FABP、SM22水平升高的AMI患者易发生肠坏死,二者可作为AMI发生肠坏死的预测指标。
    • 付海啸; 王凯; 张轩; 符炜; 李腾腾
    • 摘要: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75岁,因“突发下腹部疼痛30 h”于2022年3月17日入院。患者于30 h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部疼痛,呈阵发性加重,伴恶心,无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无发热寒战,无皮肤黄染。患者于50年前曾放置子宫金属节育环,10年前于当地医院拟行节育环取出,宫腔镜检查未见到节育环,考虑自行脱落可能,未予重视。
    • 陈俊峰; 李一丁; 王晓谦; 洪流
    • 摘要: 现代社会腹部创伤多发生于交通事故、战争冲突、自然灾害和各类工伤中。小肠及其系膜在腹腔中体积大、分布广,且位置表浅缺乏保护,遭受创伤时易致肠损伤甚至破裂穿孔。如不及时处理这些严重的继发症状,患者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的概率会大大增加。高原地区特殊的环境因素对患者更为不利。本文概述高原地区腹部创伤所致肠损伤的分级救治,以期为该类患者的救护提供治疗依据。
    • 黄艺文; 黄白沙; 岑龙; 李鹏; 乐盛麟
    • 摘要: 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是疝内容物疝入先天系膜缺损的裂孔导致的急腹症,该病起病急,进展快,短时间内可发生肠绞窄、肠坏死、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广东省妇幼保健院2021年1月收治的1例儿童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伴肠坏死患儿的临床资料,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儿童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临床特点的认识。
    • 郭燕敏; 黎志杰
    • 摘要: 肠梗阻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腹症,主要临床表现是腹痛、腹胀、停止排便、呕吐等,梗阻的病因很多,如肿瘤、炎症、医源性、先天性等,而粘连是最常见的病因,发病率占所有肠梗阻的60%~70%~([1])。粘连性肠梗阻是肠管之间、肠管与腹壁之间发生粘连或粘连带所致,80%的粘连性肠梗阻发生在手术后,15%是由腹膜炎引起,其死亡率2%~8%,当梗阻并发肠缺血时死亡率可高达25%~([2])。早期明确急性肠缺血,进行手术干预解除梗阻,可以减少不可逆性肠坏死行肠切除的需要,这对于改善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是十分重要的~([3,4])。
    • 柴佩; 米成嵘
    • 摘要: 目的探讨与分析超声结合生理盐水灌肠检查对小儿肠壁增厚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2年2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诊治的肠壁增厚性病变患儿7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都给予超声结合生理盐水灌肠检查,记录影像学特征。以内镜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重点记录肠套叠与肠坏死情况,将患儿分为肠套叠组(38例)与肠坏死组(32例)。对比肠套叠与肠坏死两组超声特征(肠壁积气,“翻滚征”“葡萄串征”“蟹足征”),生理盐水灌肠复位水压,超声血流分级(Ⅰ级、Ⅱ级、Ⅲ级),诊断价值与内镜病理检查的一致性分析。结果肠套叠组中患儿表现为肠壁增厚,肠套叠组的肠壁积气、“翻滚征”“葡萄串征”“蟹足征”占比分别为73.68%、81.58%、84.21%、81.58%,均明显高于肠坏死组的50%、56.25%、62.5%、59.38%,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坏死组的生理盐水灌肠复位水压明显低于肠套叠组(P<0.05)。肠套叠组超声血流分级为Ⅰ级30例、Ⅱ级5例、Ⅲ级3例;肠坏死组分别为Ⅰ级12例、Ⅱ级10例、Ⅲ级10例,两两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70例患儿中,超声结合生理盐水灌肠检查判断为肠套叠39例,肠坏死31例,为此超声结合生理盐水灌肠检查对小儿肠壁增厚性病变的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100%和96.88%,与内镜病理检查一致性检验的统计量Kappa=0.971(P<0.001)。结论小儿肠壁增厚性病变以肠套叠与肠坏死为主,两者的超声特征与血流特征存在差异,同时生理盐水灌肠复位水压也存在差异,超声结合生理盐水灌肠检查对小儿肠壁增厚性病变的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且与内镜病理检查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
    • 石合现; 赵海旺; 叶永强
    • 摘要: 目的 总结分析肝门静脉积气(hepatic portal venous gas,HPVG)的产生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菏泽市立医院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诊治的3例HPVG病例,结合国内报道的HPVG病例,总结分析HPVG的临床特点、诊治经过和预后.结果 本组3例HPVG中1例由腹腔感染引起,1例由肠坏死肠管扩张引起,1例未找到明确感染灶.1例合并糖尿病,1例虽无糖尿病病史,但入院测得血糖值达33.3 mmol/L.最终治愈1例,死亡2例.加上国内文献报道49例共计52例HPVG中37例原发病为肠坏死、肠梗阻、消化道穿孔、胃扩张、急性阑尾炎等消化道疾病,占比71.15%,创伤、胰腺炎、胆管结石和糖尿病等原因引起者也有报道.所有患者中,手术治疗25例,保守治疗27例;共死亡16例,病死率30.77%.结论 HPVG发病原因以急性胃肠道疾病多见,创伤、胰腺炎、胆管结石和糖尿病等也与HPVG相关.腹部CT或超声均可诊断门静脉积气,评估积气吸收程度首选腹部CT检查.是否手术治疗需根据患者原发病和身体情况而定,建议行血培养和感染组织细菌培养,选择敏感抗生素抗炎治疗,恢复期患者如无禁忌可适当短期口服阿司匹林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
    • 辛兆瑞; 林天娇
    • 摘要: 目的:本研究主要报道了一例因呕血为首发症状的门静脉系统血栓青年患者,同时对门静脉系统血栓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方式进行探讨,提高对门静脉系统血栓的诊治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08-02收治的一例门静脉系统血栓导致肠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门静脉系统血栓相关资料查阅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根据影像学表现确诊为门静脉系统血栓,予以抗凝、溶栓治疗,后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出现肠坏死,遂予以手术切除坏死小肠,最终患者好转出院。结论:门静脉系统血栓临床上较为少见,致死率较高,由于门静脉系统血栓少部分可导致患者出现肠坏死,需要及时行手术治疗切除坏死肠段,因而临床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提高患者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
    • 文汉; 叶琨; 钱波; 孔令尚; 万圣云
    • 摘要: 目的:探究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发生肠坏死的预测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思路.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9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开腹手术确诊发生肠坏死患者15例、无肠坏死患者37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预测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继发肠坏死的因素.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pH值<7.35、B超或CT提示肠壁血流信号变化异常、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升高、D-二聚体升高是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发生肠坏死的预测因素(P<0.05).进一步ROC曲线分析显示,WBC、D-二聚体预测肠坏死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为0.760、0.700,具有一定预测准确性;两项联合AUC为0.852,预测准确性较高.以ROC曲线靠左上方约登指数的最大切点作为最佳临界值,WBC为15.47×109个/mL,D-二聚体为3.96μg/mL.该点预测盼灵敏度、特异度:WBC为66.7%、75.7%,D-二聚体为86.7%、54.1%,两项联合为86.7%、78.4%,提示两项联合可提高预测能力.结论:对于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当血pH值<7.35、B超或CT提示肠壁血流信号变化异常、有SIRS时,应警惕肠坏死的发生,WBC>15.47×109个/L、D-二聚体水平>3.96 μg/mL亦可作为辅助性预测因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