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脂膜炎

脂膜炎

脂膜炎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14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皮肤病学与性病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9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2409篇;相关期刊183种,包括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5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与合作研讨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第四届中医皮肤科国际学术大会暨2013年广东省中医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第十一届全国中医风湿病学术研讨会等;脂膜炎的相关文献由825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琳、李甘地、刘卫平等。

脂膜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9 占比:11.02%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22%

专利文献>

论文:2409 占比:88.76%

总计:2714篇

脂膜炎—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琴琴; 王晨; 邱凯洋
    • 摘要: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对肠系膜脂膜炎的诊断成效,总结其特点,以期指导临床对此类疾病快速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21年1月于常州市新北区三井人民医院行腹部CT诊断的21例腹腔单纯性肠系膜脂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单纯性肠系膜脂膜炎患者的男女比例为1:1.33。CT表现为肠系膜脂肪密度不同程度增高、周围多发大小不等的淋巴结等,密度欠均的脂肪肿块及“脂肪环”征、“假包膜”征。结论:多层螺旋CT是一种可靠的诊断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诊断手段,能较清晰显示病灶,可作为诊断肠系膜脂膜炎的首选检查手段在临床进行推广和应用。
    • 林倩; 李俊来
    • 摘要: 胰腺脂膜炎是一种与胰腺病变密切相关的皮下脂肪坏死性炎症,在胰腺疾病患者中出现的比例为2%~3%,多见于老年人,最常累及四肢,表现为皮肤炎症伴疼痛和红斑结节。报告1例急性胰腺炎合并胰腺性脂膜炎的病例,该患者为老年女性,因呕吐、腹痛3日入院,患者2周前出现双下肢皮下红斑结节,至入院时结节明显增多。实验室和超声检查提示急性胰腺炎。高频超声显示皮下软组织层和脂肪层内出现低回声灶。皮肤组织学病理符合胰腺性脂膜炎诊断。该患者的结节随着急性胰腺炎症的消退而消失。胰腺性脂膜炎可能是胰腺疾病的首发表现,相关影像学研究不足,超声诊断经验值得积累。
    • 纪小英
    • 摘要: 猪黄膘病是一种色素沉积性疾病,其特征为脂肪组织呈现黄色,又称黄脂肪病或营养性脂膜炎。这种皮下脂肪变黄的猪肉分为两种,一种叫“黄膘肉”,是因饲料引起的,另一种叫“黄疸肉”,是因疾病引起的。我们这里所说的猪黄膘病是指前者,即为饲料引起的猪黄膘病。本病虽然发病率不高,但因肉的外观发生改变,且伴有特殊的气味,影响肉质,同时也会给人们带来健康的隐患,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近来,我们采用大柴胡汤加味联合亚硒酸钠维生素E粉治疗猪黄膘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刘雯; 张彦亮
    • 摘要: 1病例介绍患者,女,57岁。2019年7月1日因“反复发热3个月,双上肢肿痛2个月”于我院就诊。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反复寒战、高热,体温峰值为39.4°C,伴口唇疱疹、口腔及舌部溃疡,轻度咳嗽、咳痰,伴胸闷气喘不适,2个月前出现双上肢红肿疼痛,活动受限。既往有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继发性干燥综合征病史9年余,狼疮性肾炎病史2年余,平时口服甲泼尼龙、霉酚酸酯、硫酸羟氯喹控制原发病。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8.5°C,心率85次/min,呼吸14次/min,血压140/85 mmHg。
    • 苏俊秀; 徐屹; 康旭
    • 摘要: 芍倍注射液是一种软化萎缩剂,可用于治疗腋臭,不良反应极少。脂膜炎是累及皮下脂肪层的一类皮肤病。该文报道1例接受芍倍注射术后继发脂膜炎的病例。该例为37岁女性,接受了双侧腋窝芍倍注射术,术后8 d左侧腋窝出现皮下结节,并伴有疼痛,后皮下脂肪发生液化坏死,经切开引流后痊愈,病灶处皮下组织病理学检查示变性坏死的纤维脂肪组织,确诊为脂膜炎。该例提示,虽然芍倍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极少,但在被用于治疗腋臭时仍有可能引发脂膜炎,芍倍注射术后继发脂膜炎时应充分引流,及时清除病灶。
    • 王英英; 崔轶霞
    • 摘要: 目的:结合文献重点介绍脂膜炎的临床、病理特点,加深临床医生对脂膜炎的认识和了解,并且让临床医生充分认识到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脂膜炎的可能性,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出现皮下结节时考虑到脂膜炎的可能。方法:收集1例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脂膜炎的病例,进行临床、病理、鉴别诊断的分析,总结经验。结果:患者,女,59岁,有10年RA病史,3月前无明显原因及诱因出现皮下结节,病理结果示:纤维脂肪组织内查见淋巴细胞浸润,局灶脂肪坏死,符合脂膜炎病理改变,目前诊断“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脂膜炎”。结论:目前脂膜炎的治疗尚没有明确指南,急性期以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也可加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和免疫抑制剂。当RA患者出现皮下结节时,要考虑到脂膜炎的可能,但也要与类风湿结节、皮下脂膜样T淋巴细胞瘤鉴别,最重要的鉴别手段是病理组织检查。
    • 李公明; 金月波; 甘雨舟; 陈辰; 贾园; 李春
    • 摘要: 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又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增多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是一种因免疫调节异常引起的严重炎症反应综合征,其特点为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异常激活导致炎性细胞因子过度释放,从而造成多器官损伤甚至死亡[1]。脂膜炎是一类以皮下脂肪层炎症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通常表现为炎性结节或斑块[2]。脂膜炎病因复杂,包括免疫介导、感染、创伤、恶性肿瘤、脂质沉积及酶促破坏等[3]。脂膜炎相关HLH相对罕见,目前以个案报道为主[4-8]。JAK-STAT(Janus-kinase and signal transduction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通路在HLH的发病中有着重要作用[9-11],芦可替尼作为JAK(Janus-kinase)1/2抑制剂对脂膜炎相关HLH有效。本文对应用芦可替尼成功治疗的2例脂膜炎相关HLH患者进行病例总结和文献回顾。
    • 田斌
    • 摘要: 目的 探究多层螺旋CT对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以2016年4月至2017年5月北京市和平里医院放射科收治的75例疑似肠系膜脂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256层螺旋CT平面重建检查确诊,观察患者CT图像,根据其特征判断假肿瘤征、纤维组织结节、淋巴结增大、假包膜征、脂肪环征、囊变、钙化.门诊随访16个月,观察疾病发展情况.结果 75例患者中有55例患者行腹部CT平扫,10例进行CT平扫联合增强扫描,10例进行增强扫描.病变部位均在肠系膜.患者均为假肿瘤征:呈片状或包块影,肠系膜脂肪密度变大,其CT值超过正常腹膜后脂肪组织,未见强化,肠系膜血管被包绕.70例患者病变内出现纤维组织结节、淋巴结增大.患者均为假包膜征:病变周围存在不同厚度软组织密度带,边界清晰.51例患者可见脂肪环征,环状低密度影包绕于肠系膜血管及纤维组织结节、淋巴结周围;出现1例囊变、1例钙化;22例患者周围肠管被推移.随访39例,其中18例患者病变无明显变化,3例病变全吸收,13例病变部分吸收,5例病变进展.CT临床诊断灵敏度100%(5/5),特异性7.1%(5/70).结论 256层螺旋CT能够准确诊断肠系膜脂膜炎存在假肿瘤征、假包膜征、脂肪环征,可作为首选无创影像学检查.
    • 王艳青; 郭莹
    • 摘要: 脂膜炎是累及皮下脂肪组织的一组皮肤病,包括原发性脂膜炎以及继发性(炎症和肿瘤)脂膜炎.作者根据其炎症反应模式和脂肪坏死类型,结合在美国Ackerman皮肤病理学院学习体会,对各种原发性脂膜炎的病理变化进行梳理,提出脂膜炎的诊断线索,希望能为脂膜炎的病理诊断提供思路.
    • 马慧敏; 刘毅; 葛瑛; 霍真; 马小军; 李太生
    • 摘要: 慢性游走性红斑(erythema migrans,EM)是莱姆病皮肤损害的特征性表现,罕有累及皮下脂肪组织的报道.本例莱姆病合并脂膜炎患者无其他感染、自身免疫病及肿瘤等所致脂膜炎的确切证据,临床上考虑脂膜炎可能与螺旋体感染相关.本病需与结节性红斑、硬红斑、深部红斑狼疮、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等鉴别,治疗方法与预后尚不清楚,值得临床重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