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脑灌注压

脑灌注压

脑灌注压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276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1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310270篇;相关期刊167种,包括护理研究、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中华创伤杂志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201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第六届全国创伤外科学术研讨会暨第一届全国创伤急救与多发伤学术会议、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等;脑灌注压的相关文献由699位作者贡献,包括章翔、张文德、张赛等。

脑灌注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1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10270 占比:99.91%

总计:310546篇

脑灌注压—发文趋势图

脑灌注压

-研究学者

  • 章翔
  • 张文德
  • 张赛
  • 陆兵勋
  • 全勇
  • 刘运生
  • 周冀英
  • 安红伟
  • 廖琦
  • 徐福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艳丽; 吴雪梅; 樊海梅; 任国勇
    • 摘要: 目的研究呼吸系统顺应性与不同水平呼气末正压(PEEP)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术后颅内压、脑灌注压及中心静脉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重症脑血管病行手术治疗且需机械通气患者30例,根据呼吸系统顺应性情况将患者分为正常呼吸系统顺应性组[呼吸系统顺应性(Crs)≥45 ml/cmH_(2)O,A组)和低呼吸系统顺应性组(Crs0.05)。结论对于呼吸系统顺应性正常的重症脑血管病行手术治疗且需机械通气的患者,使用不同水平PEEP对颅内压无明显影响,但会降低脑灌注压和平均动脉压,升高中心静脉压;而对于呼吸系统顺应性降低的行手术治疗且需机械通气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使用PEEP对颅内压、脑灌注压、平均动脉压及中心静脉压均无明显影响。
    • 汪桂亮; 刘亚云; 汤云; 于涛; 王奎; 窦云有
    • 摘要: 目的观察声门下吸引操作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颅内压及脑灌注压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10月间入住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SICU)的37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所有患者行声门下吸引清除声门下气囊上滞留物。记录操作前、操作中及操作后患者的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平均动脉压(MAP)、脉搏氧饱和度(SpO_(2))、心率(HR)、呼吸(RR)。比较操作前中后患者ICP、CPP、SpO_(2)、MAP、HR、RR变化。结果声门下吸引操作过程中SpO_(2)、HR、MAP、RR、ICP与操作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行声门下吸引操作可引起颅内压升高以及生命体征的短暂波动,但对脑灌注压无影响。
    • 霍利; 丁立浩; 嵇雪莱
    • 摘要: 目的分析微创穿刺抽吸术与开颅手术对脑出血的临床应用效果,以及对患者脑灌注水平与神经功能的恢复作用,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收诊的68例脑出血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吸氧、调节水和电解质平衡、降低颅内压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传统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微创穿刺抽吸术治疗,两组患者均观察至出院。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术前与术后7 d脑灌注压、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收缩期峰值流速,术前及术后3~7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与术前比,术后7 d两组患者脑灌注压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与收缩期峰值流速均增快,且观察组快于对照组;术后3~7 d NIHSS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相较于常规开颅术,微创穿刺抽吸术对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并可有效改善脑灌注水平,促进脑血流与神经功能的恢复,且手术安全性更高。
    • 周艳玉; 唐婧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体位及头高位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颅内压和脑灌注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20年8月本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60例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标准颅内压管理,观察患者分别处于平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及不同头高位(0°、15°、30°、45°)时颅内压和脑灌注压的变化。结果当患者床头分别抬高0°、15°、30°、45°时,不同体位的颅内压、脑灌注压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患者处于仰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时,其颅内压、脑灌注压随床头高度的增加而下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不同的体位及头高位会导致颅内压和脑灌注压发生变化,虽然该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但其数值均保持在最新指南要求的范围内,对于床头抬高45°的左侧卧位更具安全性。
    • 李俊蕾; 陆蓉; 廖天芬; 陈婷; 徐学梅; 邓奇
    • 摘要: 目的:研究多模态技术对高血压脑出血体位护理患者颅内压、脑灌注压及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2月期间的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头位分别抬高0°、15°、30°及45°,然后比较不同体位时的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平均动脉压(MAP)及脑氧代谢(rSO2及Pbt O2)水平.结果:角度较大时患者的ICP及MAP低于角度较小时,rSO2及PbtO2水平高于角度较小时,但45°时CPP显著低于0°、15°及30°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模态技术对高血压脑出血体位护理的效果较好,30°体位时对于颅内压、脑灌注压及脑氧代谢的影响相对更好.
    • 温福腾; 董师武; 施沃维; 刘凤妍; 胡钜强
    • 摘要: 目的 探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创伤性颅脑损伤围术期呼吸管理机械通气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鹤山市人民医院创伤性中、重型颅脑损伤行颅骨开窗减压颅内血肿清除手术病人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容量控制通气组(CV组)和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组(PV组),每组45例.两组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机械通气,呼吸参数设置:CV组:潮气量10 mL/kg,呼吸频率10~12次/分,吸呼比1:2,吸入氧浓度(FiO2)60%,氧流量1~2 L/min;PV组潮气量6~8 mL/kg,呼吸频率10~15次/分,吸呼比1:2,呼气末正压(PEEP)5 cmH2o,FiO260%,氧流量1~2 L/min,每隔6 h予手法肺复张3次.记录麻醉诱导前(T0)、机械通气开始(T1)、首次颅内压(ICP)监测时(T2)、术毕关颅(T3)、术后12 h(T4)、术后24 h(T5)、术后48 h(T6)、术后72 h(T7)、术后5 d(T8)的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T2~T8时ICP,计算脑灌注压(CPP);记录各时段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变化,计算肺氧合指数(OI)、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DO2)的数值;观察记录手术时间、失血量、机械通气时间、术后肺部并发症及术后脑梗死的情况.结果 与CV组比较,PV组T6~T8时SPO2升高(P0.05).结论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具有预防肺不张、肺损伤,改善肺氧合功能,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是创伤性颅脑损伤围术期呼吸管理机械通气的理想方法 .
    • 张亚波; 杨其侠; 王甜甜; 冯丽君; 秦浩
    • 摘要: 目的 探讨血小板体积指数(PVI)、脑灌注压(CPP)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患者迟发性脑缺血(DCI)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枣庄市立医院诊治的198例aSAH患者,根据是否发生DCI将患者分为DCI组(61例)和NDCI组(137例).检测PVI和CPP,分析其对aSAH后DCI的预测价值.结果 DCI组、NDCI组PVI、CPP均高于对照组(P<0.05),DCI组PVI、CPP高于NDCI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PVI是aSAH后是否发生DCI的危险因素(P<0.01),CPP是保护性因素(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 显示PVI、CPP、PVI+CPP预测aSAH后DCI的最佳截断值(cut-off)分别为7.31%、75mmHg,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1、0.742、0.892.结论 PVI、CPP与aSAH后DCI的发生密切相关,可作为aSAH后DCI的风险预测因子,PVI联合CPP可提高对aSAH后DCI的诊断效能.
    • 赵永; 林琳; 杨建波; 向兴刚; 买买江·阿不力孜
    •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联合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监测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月我院进行开颅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60例,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ICP、CPP监测.比较两组动脉瘤夹闭情况,术后第1d新发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术前、术后1d、术后3个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NSS)评分及术后3个月预后优良率.结果:两组动脉瘤均完全夹闭,观察组术后第1d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率6.67%(2/30)低于对照组的26.67%(8/30)(P<0.05);术后1d观察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排除失访病例后,观察组术后3个月GOS分级、mRS分级优良率分别为88.89%、88.89%,与对照组的88.00%、84.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神经电生理联合ICP、CPP监测,能够实时掌握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脑组织血流情况,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可预防不可逆的脑缺血改变,改善术后早期患者意识状态,减少术后早期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
    • 陈波
    • 摘要: 目的:探讨高渗盐液治疗严重颅脑损伤并发休克患者对脑灌注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等指标的影响.方法:2019年2月-2020年6月收治严重颅脑损伤并发休克患者6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甘露醇+林格氏液治疗;观察组采用高渗盐液治疗.比较两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疗效和临床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死亡率及植物生存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动脉压、脑灌注压、颅内压及尿量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渗盐液治疗严重颅脑损伤并发休克患者提高了临床疗效,减少植物生存率、死亡率,且可显著改善平均动脉压、脑灌注压、颅内压、尿量、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 范清丽
    • 摘要: 目的 分析七氟醚复合不同剂量异丙酚麻醉对颅脑手术患者颅内压及脑灌注压的变化情况.方法 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接受颅脑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挑选44例,将其分为对比组和观察组(n=22),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后颅内压、脑灌注压的变化情况及麻醉效果.结果 相比于对比组,观察组患者ICP、MAP数值在持续麻醉5 min后得到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的CPP值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麻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颅脑手术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采用复合大剂量异丙酚相比于复合小剂量异丙酚,其麻醉效果更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