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膝过伸

膝过伸

膝过伸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2年内共计107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4025篇;相关期刊55种,包括双足与保健、母婴世界、中国康复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三届中西医结合儿童康复学术会议、第9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第八届全国神经康复学术研讨会等;膝过伸的相关文献由330位作者贡献,包括冼祖新、刘双岭、刘海兵等。

膝过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9 占比:1.92%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22%

专利文献>

论文:4025 占比:97.86%

总计:4113篇

膝过伸—发文趋势图

膝过伸

-研究学者

  • 冼祖新
  • 刘双岭
  • 刘海兵
  • 孙忠人
  • 李娟
  • 陈志标
  • 陶然
  • 代明星
  • 俞敏
  • 刘映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袁雷
    • 摘要: 随着脑卒中疾病的高发生率,膝过伸的异常步态现象逐渐增多。膝过伸步态是指在步行周期中膝关节过度伸展以此来支持负重的异常行走方式,若长期用这种步态行走,不仅会加快患者膝关节退行性病变还会带来关节不稳等造成的疼痛,严重者会导致膝关节畸形,极大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本文就膝过伸步态的常见原因和康复方法进行了综述,主要阐述由于下肢肌肉功能异常、本体感觉障碍和过早站立步行等造成膝过伸的原因和下肢肌肉功能训练、运动再学习疗法、本体感觉训练和生物反馈疗法、下肢矫形器和传统中医药疗法以及西药治疗对纠正膝过伸的作用,以期为临床康复治疗提供参考。
    • 朱佳慧; 王张迪
    • 摘要: 目的:研究脑卒中后膝过伸实施站立位下膝关节小范围屈伸控制训练的疗效。方法:研究样本40例选取为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膝过伸患者。纳入病例经区组随机化分组法分为分析组(n=20)、参考组(n=20)。为参考组患者实施常规康复训练,为分析组患者在参考组基础上加强站立位下膝关节小范围屈伸控制训练。比对分析两组疗效、FMA评分、Holden分级。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分析组患者治疗后FMA评分、Holden分级均高于参考组(P<0.05);参考组临床治疗有效率相较于分析组明显更低(P<0.05)。结论:脑卒中后膝过伸实施站立位下膝关节小范围屈伸控制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膝过伸情况,提高患者步行能力和下肢运动功能,有利于保障患者身心健康,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 丁健; 唐亮; 戴燕琼; 陈丽
    • 摘要: 目的 探讨矫形鞋垫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小儿脑性瘫痪膝过伸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在上海市儿童医院治疗的脑性瘫痪伴膝过伸42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n=21)和对照组(n=21)。对照组患儿行常规物理运动疗法;研究组患儿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使用矫形鞋垫联合下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评估(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量表-88(D区和E区)评分、步态参数(步长、步宽)、膝过伸角度及改善率等。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连续校正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个月治疗期间,两组患儿均未出现肌肉损伤、关节疼痛等不良反应。治疗前,两组患儿GMFM(D区和E区)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个月治疗后,研究组患儿GMFM-88中D区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32±3)与(28±4)分,t=2.881,P=0.009)], GMFM-88中E区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23±5)与(20±6)分,t=2.134,P=0.0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儿步态参数(步长、步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个月治疗后,研究组患儿步长显著高于对照组[(24±3)与(21±3)cm, t=2.378,P=0.032],步宽低于对照组[(8.1±0.8)与(8.8±0.9)cm,t=2.183,P=0.037)]。研究组患儿膝过伸改善率[76.2%(16/21)]明显高于对照组[19.0%(4/2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45,P=0.001)。研究组患儿膝过伸角度明显小于对照组[(9±4)°与(12±3)°,t=2.908,P=0.0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矫形鞋垫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可有效改善脑性瘫痪患儿膝过伸症状,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 郑屹; 王誉锟; 刘静远; 谷鹏飞; 邓永志
    • 摘要: 膝过伸(Genu Recurvatum,GR)作为卒中后常见功能障碍,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随着现代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潜在的致病机制渐被发掘,因其机制的复杂性,出现了较为繁杂的治疗措施。中医药为卒中后GR的治疗提供了数项方案,涵盖了针刺、电针、穴位注射、推拿等,并显示出了确切的临床效益。通过检索各大数据库,现将近年来中医外治法治疗卒中后GR的临床文献进行综述,总结各疗法应用规律及其优势,并根据中医理论提出潜在的治疗方案,以期为卒中后GR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新思路。
    • 陶然; 曾祥新; 吕晓琳; 孙忠人; 刘双岭
    • 摘要: 膝过伸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功能障碍之一,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预后.针刺是脑卒中后膝过伸康复的主要疗法之一,临床应用广泛.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进行整理与分析,从针刺疗法、电针疗法、穴位注射、穴位按摩等4个方面总结归纳治疗膝过伸的优势及不足之处,并提出解决方案,以期为脑卒中后膝过伸的临床康复治疗提供依据.
    • 陶然; 尹洪娜; 刘双岭; 吕晓琳; 曾祥新; 孙忠人
    • 摘要: 目的 观察恢刺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期膝过伸的临床疗效及对神经生化标志物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针灸科收治的脑卒中后痉挛期膝过伸病人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恢刺股四头肌起止点治疗;对照组取患侧髀关、血海、阳陵泉、足三里、丰隆、悬钟、太冲穴位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膝过伸次数、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临床痉挛指数(CSI)、血清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氨基丁酸转氨酶(GABA-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4周,两组膝过伸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MAS评分和CSI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膝过伸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MAS评分和CSI均低于对照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膝过伸次数与MAS评分、CSI均呈明显正相关(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GABA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Glu、GABA-T、TNF-α、IL-6和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组Glu、GABA-T、TNF-α、IL-6和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恢刺股四头肌起止点治疗可明显改善病人临床症状,有效调节神经功能,抑制炎症反应,缓解肢体痉挛状态.
    • 陈志标; 陈焕洲; 冼祖新; 汪峰; 唐建邦; 王晓明; 吴缝潮
    • 摘要: 目的:探讨缓冲式膝关节支具对脑卒中后膝过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膝过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2周,且观察组3个月内于步行时佩戴缓冲式膝关节支具.分别于治疗前、3个月后行三维步态分析、下肢简化Fugl-Meyer评分(MBA)、"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观察组膝过伸治疗有效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33%(P0.05).结论:缓冲式膝关节支具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膝过伸患者患侧膝过伸角度和步态,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 俞敏
    • 摘要: 目的:探析四肢联动康复新联系统训练干预叠加康复训练干预手段运用在脑卒中康复期且并存膝过伸患者中对其治疗有效性构成的影响作用。方法:该文课题报告中针对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余姚市人民医院治疗的60例脑卒中康复期且并存膝过伸患者实施指标详细分析,开展分组时选择随机数字表方法,各个组别入组30例,试验组采取四肢联动康复新联系统训练干预叠加康复训练干预手段,参照组采取康复训练干预手段,分析膝过伸纠正治疗有效合计数值,研究开展康复训练之前与开展康复训练2周、4周、6周之后FMA-UE评价分数、BI评价分数、VAS评价分数。结果:试验组膝过伸纠正治疗有效合计数值比较参照组详细数值统计结果升高(P<0.05);试验组开展康复训练2周、4周、6周之后FMA-UE评价分数、BI评价分数比较开展康复训练之前与参照组详细数值统计结果升高(P<0.05);试验组开展康复训练2周、4周、6周之后VAS评价分数比较开展康复训练之前与参照组详细数值统计结果下降(P<0.05)。结论:为脑卒中康复期且并存膝过伸患者采用四肢联动康复新联系统训练干预叠加康复训练干预手段存在较好治疗有效性。
    • 俞敏
    • 摘要: 目的:探析四肢联动康复新联系统训练干预叠加康复训练干预手段运用在脑卒中康复期且并存膝过伸患者中对其治疗有效性构成的影响作用.方法:该文课题报告中针对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余姚市人民医院治疗的60例脑卒中康复期且并存膝过伸患者实施指标详细分析,开展分组时选择随机数字表方法,各个组别入组30例,试验组采取四肢联动康复新联系统训练干预叠加康复训练干预手段,参照组采取康复训练干预手段,分析膝过伸纠正治疗有效合计数值,研究开展康复训练之前与开展康复训练2周、4周、6周之后FMA-UE评价分数、BI评价分数、VAS评价分数.结果:试验组膝过伸纠正治疗有效合计数值比较参照组详细数值统计结果升高(P<0.05);试验组开展康复训练2周、4周、6周之后FMA-UE评价分数、BI评价分数比较开展康复训练之前与参照组详细数值统计结果升高(P<0.05);试验组开展康复训练2周、4周、6周之后VAS评价分数比较开展康复训练之前与参照组详细数值统计结果下降(P<0.05).结论:为脑卒中康复期且并存膝过伸患者采用四肢联动康复新联系统训练干预叠加康复训练干预手段存在较好治疗有效性.
    • 段好阳; 李贞兰; 吕福现; 刘娜; 闫兆红
    • 摘要: 目的:设置不同的屈膝肌群与伸膝肌群肌力比值参数,观察应用等速肌力训练纠正脑卒中后膝过伸患者的疗效,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自2019年7月起,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膝过伸患者64例,64例患者按区组随机法(区组长度为8)分为低比值组、中间比值组、高比值组和随机比值组,每组16例.治疗过程中,共有4例患者(低比值组1例、高比值组1例和随机比值组2例)因提前出院退出研究.共60例患者(低比值组15例、中间比值组16例、高比值组15例和随机比值组14例)完成了本研究.各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均接受等速肌力训练,低比值组患者的屈膝肌群与伸膝肌群肌力比值控制在0.5~0.7,中间比值组患者的屈膝肌群与伸膝肌群肌力比值控制在0.7~0.9,高比值组患者的屈膝肌群与伸膝肌群肌力比值控制在0.9~1.1,随机比值组患者的屈膝肌群与伸膝肌群肌力比值随机,控制在0.5~1.1.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时采用膝过伸纠正率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分别评估各组患者的纠正膝过伸的有效率和下肢运动功能,采用CON-TREX多关节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系统比较各组患者屈膝肌群与伸膝肌群平均力矩的比值.结果:治疗4周时,各组患者FMA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中间比值组患者膝过伸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083),FMA评分亦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治疗4周时,与低比值组比较,中间比值组和高比值组患者屈膝肌群与伸膝肌群肌力比值升高(P<0.05),随机比值组患者屈膝肌群与伸膝肌群肌力比值降低(P<0.05);与中间比值组比较,高比值组患者屈膝肌群与伸膝肌群肌力比值升高(P<0.05),随机比值组患者屈膝肌群与伸膝肌群肌力比值降低(P<0.05);与高比值组比较,随机比值组患者屈膝肌群与伸膝肌群肌力比值降低(P<0.05).结论:将屈膝肌群和伸膝肌群肌力比值设置在0.7~0.9并进行等速肌力训练,可更加有效地纠正脑卒中后膝过伸.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