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葡萄座腔菌

葡萄座腔菌

葡萄座腔菌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04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林业、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0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50902篇;相关期刊55种,包括菌物学报、植物保护学报、植物保护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园艺学会桃分会第五届全国桃学术年会、全国落叶果树病虫害防治技术研讨会、第十六届全国农药学科教学科研研讨会等;葡萄座腔菌的相关文献由383位作者贡献,包括蒋军喜、张星耀、李帮明等。

葡萄座腔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0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50902 占比:99.96%

总计:250995篇

葡萄座腔菌—发文趋势图

葡萄座腔菌

-研究学者

  • 蒋军喜
  • 张星耀
  • 李帮明
  • 余强
  • 刘会香
  • 李国怀
  • 李诚
  • 梁军
  • 涂贵庆
  • 冷建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艳杰; 欧春青; 王斐; 马力; 姜淑苓
    • 摘要: 对8个梨品种及其杂交F1代的1652个单株进行枝干轮纹病的抗性调查和遗传分析,结果显示,梨枝干轮纹病病原菌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各杂交组合中F1代发病率为8.31%~42.89%,抗病单株比例均在80%以上,F1代的抗感比为5.31∶1~173.5∶1,双亲为感病品种时,后代感病单株比例更高,抗病品种作为父本,后代抗病单株比例更高;另外,各杂交组合中F1代的变异系数也较大,为145.00%~333.33%,超低亲率为57.00%~92.07%,表现出低低亲遗传倾向。本研究结果说明:梨树对枝干轮纹病的抗性是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父本的抗性对F1代的影响较大,F1代中枝干轮纹病抗性分离极其广泛,但是更倾向于抗枝干轮纹病的遗传方向。
    • 魏鸿锦; 吴林应; 尚晓静; 侯瑞
    • 摘要: 以女贞树树干上分离、纯化得到的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菌株(B7)和从杨树树干上分离、纯化得到的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菌株(N38)为对象。研究了2种菌株产生的3种木质素降解酶:漆酶(laccase,Lac)、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gnin peroxidase,LiP)和锰过氧化物酶(manganese peroxidase,MnP)的活性。结果显示,B7在培养第6 d时Lac活性最大,达到13.3 U·L^(-1),同时MnP活性也达到11.29 U·L^(-1),LiP在培养第8 d活性达到峰值为5.24 U·L^(-1);N38在培养第8 d时MnP活性最大,达到16.53 U·L^(-1),同时Lac活性也达到9.27 U·L^(-1),LiP在培养第6 d活性达到峰值为5.24 U·L^(-1)。通过染料固体培养基进行预脱色筛选,发现2个菌株对亚甲基蓝脱色效果最佳。菌株B7对亚甲基蓝的脱色优化结果为20.0 g·L^(-1)葡萄糖、1.0 g·L^(-1)硝酸钠、1.0 g·L^(-1)硫酸锌、pH3.0、装液量10.0 mL;菌株N38对亚甲基蓝的脱色优化结果为20.0 g·L^(-1)葡萄糖、1.0 g·L^(-1)氯化铵、1.0 g·L^(-1)硫酸镁、pH7、装液量30.0 mL。
    • 何晓文; 李林光
    • 摘要: 苹果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优势水果,但其产量和品质易受病虫害的影响。由Botryosphaeria dothidea(葡萄座腔菌)引起的苹果轮纹病(apple ring rot)是危害我国苹果主产区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严重制约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随着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分子育种已成为提高农作物抗病性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然而,目前关于苹果抗轮纹病的分子机制研究尚不深入,严重阻碍了苹果优质抗病品种的选育进程。
    • 李丽; 彭舒; 宋情来; 简青; 严红光
    • 摘要: 为防控采后金秋梨轮纹病的发生,本试验研究采前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对金秋梨果实抗病性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前10 mmol/L MeJA处理可以有效抑制采后金秋梨轮纹病的发病及病斑直径的扩大;采前MeJA处理的金秋梨果实被刺伤接种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后,在常温(25±2)°C条件下贮藏第16天,其发病率和病斑直径分别比对照降低了10个百分点和11.3 mm;采前MeJA处理能够提高金秋梨成熟果实几丁质酶(CHI)、β-1,3-葡聚糖酶(GLU)、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性相关酶的活性,抑制丙二醛(MDA)的生成,促进总酚物质的生成,从而提高果实的抗病性,抑制金秋梨成熟果实轮纹病的发生;同时采前MeJA处理能够延缓VC含量的下降和失重率的上升,提高果实的贮藏品质。
    • 虞凡霜; 强遥; 秦双林; 张凯东; 刘冰; 熊桂红; 蒋军喜
    • 摘要: [目的]明确从江西省井冈山市"锦绣"黄桃病果上分离到的1株葡萄座腔菌的种类归属及其致病性.[方法]对黄桃病果进行症状描述,使用PDA平板按照常规真菌分离法从病果中分离病菌并进行菌种纯化,观察该菌的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测量其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大小,根据观测值,依据相关文献对其进行形态学鉴定.提取该菌株基因组DNA,对rDNA-ITS、EF-1和β-tubulin基因分别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将测定序列输入到NCBI中利用BLAST程序搜索其同源序列并构建系统发育树,根据序列同源性大小和亲缘发生关系,对该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采用菌饼接种法分别对健康的桃一年生枝条和果实进行刺伤接种,测定该菌株的致病性.[结果]该黄桃病果病斑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病健交界不清楚,病斑果皮较完好,内部果肉变软腐烂.从病果中分离获得形态特征一致的真菌菌落,取其中一个菌株进行观察,其菌落初呈白色,后从中央开始变为灰绿色,菌落背面为墨绿色,菌落蓬松.菌落生长迅速,生长速率达35.5 mm/d,其培养性状与已报道的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培养性状一致.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大小221.2(214.2~244.8)μm×225.9(204~255)μm.分生孢子梭形、无色、单胞,大小22.6(18.7~28.6)μm×5.1(3.9~5.2)μm,其形态大小与B.dothidea的无性态七叶树壳梭孢(Fusicoccum aesculi)的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形态大小相吻合;测定的rDNA-ITS、EF-1和β-tubulin 3个基因的序列长度分别为583,297,681 bp,其在GenBank中的序列登录号分别为MW202368、MW202401和MW202404,此3个序列与GenBank中葡萄座腔菌(B.dothidea)对应序列具有最高的同源性,均为100%.将本菌株的3个序列按rDNA-ITS、EF-1、β-tubulin顺序连接成一个大的串联序列,与从GenBank中下载连接的对应序列一起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该菌株与B.dothidea的各菌株聚类成一个分支,而其他种类的菌株各构成独立的分支;在人工接种试验中,该菌株能侵染桃枝条和果实,引起的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相同,并从病斑中成功进行了病菌再分离.[结论]确定从"锦绣"黄桃果实上分离到的1株葡萄座腔菌属菌株为葡萄座腔菌(B.dothidea),命名为JGT01,该菌株对桃果实和枝条均具有致病性.
    • 付静; 孙梦; 刘俊萍; 黄永红
    • 摘要: 由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引起的轮纹病是严重威胁我国苹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病害之一.前期研究表明,韭菜及其主要成分硫化物能显著致死病原菌并能高效防控该病的发生.为了明确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Mcm)基因家族在葡萄座腔菌中的基本功能,在全基因组水平对葡萄座腔菌Mcm基因家族进行了鉴定,并分析了葡萄座腔菌Mcm基因家族对硫化物的响应特性.结果 显示:葡萄座腔菌Mcm基因家族共有6个成员(BdMcm2-BdMcm7),分别位于5条重叠群(contig)上,含有3-14个CDS区.葡萄座腔菌Mcm基因家族编码产物主要定位于细胞核,每个成员均具有Mcm-box结构域及其Walker A、Walker B及R-finger结构特征,长度为718-1618aa,等电点为5.04-8.33,分子量为79.78-180.30kDa.RNA-seq数据和qRT-PCR分析表明硫化物三硫醚能高效抑制葡萄座腔菌Mcm基因家族的表达,与对照相比,6个葡萄座腔菌Mcm基因表达量分别下调20.56%-78.10%和10.74%-73.83%,两者呈现高度一致性(R2=0.8958).细胞流式仪检测表明硫化物也显著阻滞了葡萄座腔菌细胞周期.该研究为进一步揭示韭菜及其主要成分防控苹果轮纹病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 赵江; 余知和; 李其利; 唐利华; 郭堂勋; 黄穗萍; 莫贱友; 孙明艳
    • 摘要: [目的]明确从我国芒果主产区分离获得的89株葡萄座腔菌对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以期为葡萄座腔菌引起的芒果病害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采自广西、海南、云南、四川、广东和福建芒果主产区的89株芒果葡萄座腔菌进行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测定,并利用DPS 9.01和SPSS 20分析供试菌株对3种药剂的敏感性及交互抗性.[结果]供试89株芒果葡萄座腔菌对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其中对咪鲜胺的EC50介于0.0048~38.5037 mg/L,平均值为2.8637 mg/L,最大EC50是最小EC50的8021.6倍;对苯醚甲环唑的EC50介于0.0147~8.8935 mg/L,平均值为1.1761 mg/L,最大EC50是最小EC50的605.0倍;对吡唑醚菌酯的EC50介于0.0195~145.0578 mg/L,平均值为8.1939 mg/L,最大EC50是最小EC50的7438.9倍.采自不同芒果产区的芒果葡萄座腔菌株对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其中采自广东的菌株对咪鲜胺和吡唑醚菌酯的平均EC50最大,分别为8.1127和15.7240 mg/L,采自四川的菌株对苯醚甲环唑的平均EC50最大,为1.6730 mg/L.不同属的芒果葡萄座腔菌菌株对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其中毛色二孢属(Lasiodiplodia)菌株对3种杀菌剂的平均EC50均高于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和新壳梭孢属(Neofusicoccum)菌株的平均EC50.[结论]采自我国不同芒果产区的89株芒果葡萄座腔菌菌株对苯醚甲环唑较敏感,咪鲜胺次之,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最低.供试芒果葡萄座腔菌对3种杀菌剂无交互抗性,可合理混合或交替施用.不同来源、不同属的芒果葡萄座腔菌对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存在差异,生产中应根据具体的区域及病原菌种类合理地科学施用.
    • 赵江; 余知和; 李其利; 唐利华; 郭堂勋; 黄穗萍; 莫贱友; 孙明艳
    • 摘要: 【目的】明确从我国芒果主产区分离获得的89株葡萄座腔菌对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以期为葡萄座腔菌引起的芒果病害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采自广西、海南、云南、四川、广东和福建芒果主产区的89株芒果葡萄座腔菌进行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测定,并利用DPS 9.01和SPSS 20分析供试菌株对3种药剂的敏感性及交互抗性。【结果】供试89株芒果葡萄座腔菌对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其中对咪鲜胺的EC_(50)介于0.0048~38.5037 mg/L,平均值为2.8637 mg/L,最大EC_(50)是最小EC_(50)的8021.6倍;对苯醚甲环唑的EC_(50)介于0.0147~8.8935 mg/L,平均值为1.1761 mg/L,最大EC_(50)是最小EC_(50)的605.0倍;对吡唑醚菌酯的EC_(50)介于0.0195~145.0578 mg/L,平均值为8.1939 mg/L,最大EC_(50)是最小EC_(50)的7438.9倍。采自不同芒果产区的芒果葡萄座腔菌株对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其中采自广东的菌株对咪鲜胺和吡唑醚菌酯的平均EC_(50)最大,分别为8.1127和15.7240 mg/L,采自四川的菌株对苯醚甲环唑的平均EC_(50)最大,为1.6730 mg/L。不同属的芒果葡萄座腔菌菌株对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其中毛色二孢属(Lasiodiplodia)菌株对3种杀菌剂的平均EC_(50)均高于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和新壳梭孢属(Neofusicoccum)菌株的平均EC_(50)。【结论】采自我国不同芒果产区的89株芒果葡萄座腔菌菌株对苯醚甲环唑较敏感,咪鲜胺次之,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最低。供试芒果葡萄座腔菌对3种杀菌剂无交互抗性,可合理混合或交替施用。不同来源、不同属的芒果葡萄座腔菌对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存在差异,生产中应根据具体的区域及病原菌种类合理地科学施用。
    • 郑庆伟
    • 摘要: 猕猴桃黑斑病和果实熟腐病(简称猕猴桃果腐病)分别由链格孢菌和葡萄座腔菌引起,是国内外猕猴桃生产中的2种重要病害,近年来在江西省奉新县多个猕猴桃生产基地发生,给奉新猕猴桃产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筛选出防治猕猴桃黑斑病和果腐病的有效诱抗剂,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联合上海市崇明区长兴镇农业综合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科研人员对6种诱抗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
    • 许静; 李晶; 张雨溪
    • 摘要: [目的]分离纯化陕西周至地区杏树流胶病病原菌,筛选对其菌丝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的杀菌剂,为其田间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采集陕西周至地区杏树流胶病发病枝条,表面消毒后用组织块分离法分离、纯化、培养病原菌,并进行回接试验,对能引起相同病症的病原菌菌株进行菌落形态和孢子形态观察,并利用ITS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测序后采用MEGA软件通过邻接法(Neighbor-joining)建立系统发育树,鉴定致病菌株的分类地位.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该病原菌对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2.6%靓果安水剂和2%溃腐灵水剂3种药剂的敏感性.[结果]陕西周至地区杏树流胶病病原菌分离物(编号为SXZZ)培养初期为白色,随后逐渐变为黑色;菌丝无色有隔;分生孢子无色单孢纺锤形.对该病原菌的ITS序列进行Blast比对后发现,其与葡萄座腔菌的同源性高达99%;结合形态学鉴定结果,确定陕西周至杏树流胶病病原菌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药剂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对甲基硫菌灵非常敏感,1 μg/mL甲基硫菌灵即可明显抑制其菌丝生长,EC50为2.831 5 μg/mL;但其对靓果安和溃腐灵不敏感,二者在最低质量浓度分别为86.7和20.83 μg/mL时,才能抑制其菌丝生长,且二者的EC50非常高.[结论]陕西周至地区杏树流胶病病原菌为葡萄座腔菌,该菌株对甲基硫菌灵极其敏感,但对靓果安和溃腐灵不敏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