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蒙特卡罗方法

蒙特卡罗方法

蒙特卡罗方法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845篇,主要集中在原子能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55篇、会议论文255篇、专利文献10217208篇;相关期刊647种,包括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核科学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153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蒙特卡罗方法及其应用学术交流会、第十五届反应堆数值计算与粒子输运学术会议、中国核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等;蒙特卡罗方法的相关文献由4697位作者贡献,包括邓力、汤晓斌、陈达等。

蒙特卡罗方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55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25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217208 占比:99.98%

总计:10219018篇

蒙特卡罗方法—发文趋势图

蒙特卡罗方法

-研究学者

  • 邓力
  • 汤晓斌
  • 陈达
  • 李君利
  • 李刚
  • 耿长冉
  • 牛胜利
  • 王侃
  • 谢芹
  • 上官丹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刘利; 左应红; 牛胜利; 朱金辉; 商鹏; 李夏至
    • 摘要: 针对利用蒙特卡罗方法直接模拟计算中子及次级γ在高空大气中大空间长距离输运时遇到的有效粒子数太少、计算时间长及计算误差大等问题,建立了中子及次级γ在高空非均匀大气输运的几何模型,模拟了瞬发中子及次级γ在高空中长距离输运过程,并针对粒子输运特性开展了相应的减方差方法研究。通过对源偏倚、几何分裂、强迫碰撞、权窗、指数变换和DXTRAN球等减方差方法的比较研究发现,综合应用源偏倚、几何分裂和DXTRAN球的方法可有效降低中子及次级γ模拟结果的相对偏差,FOM因子分别提高了39倍和13倍。在此基础上,加入合理设置参数的时间分裂算法可进一步降低计算中子及次级γ时间谱的相对偏差。研究结果表明,综合应用源偏倚、几何分裂和DXTRAN球组合方法可得到20~40 km范围内的中子及次级γ射线注量,相对偏差小于1%,且FOM因子随粒子数的增加而趋于稳定。
    • 沈硕; 郝建红; 张芳; 赵强; 范杰清; 董志伟
    • 摘要: 氢原子束在大气传输时,束流粒子与大气粒子碰撞电离形成的大气剥离效应,以及和大气剥离产生次级粒子碰撞电离形成的自剥离效应,是造成氢原子束能量损失的重要机制。考虑到自剥离效应成因复杂,虽然目前已有一些理论方面的研究结果,但对其发生机理和对束流损失效果尚未有实验或数值模拟方面的工作,因此,通过对自剥离效应的发生机理和对束流损失的影响进行分析,进一步完善了自剥离效应理论,在通过束流传输方程验证了粒子云网格-蒙特卡罗法对氢原子束大气传输仿真模拟适用的基础上,将仿真结果与自剥离理论进行了对比,验证了自剥离效应理论的适用性。模拟结果表明,自剥离效应是由束流被大气电离产生的带电次级粒子团在地磁场的影响不停地穿越束流导致的,且自剥离效应的强弱与原子束的密度有关,束流密度越大,自剥离效应越强,对束流的影响越大。
    • 摘要: 俄罗斯科学院的KHISAMUTDINOV A I等进行了与脉冲中子测井有关的数学建模问题研究,在基于非弹性散射脉冲中子伽马测井(PNGL-is)的核地球物理技术背景下研究输运方程的正演和反演问题。分析了14.1 MeV脉冲源快中子的分布,研究了非弹性散射的伽马量子分布;粒子分布用蒙特卡罗方法计算;利用基于非弹性散射脉冲中子伽马测井测量数据评价了岩石元素组成的问题。
    • 汪小黎
    • 摘要: 为了简化交通流模拟的过程,保持预测参数的多样性和准确性,在研究了蒙特卡罗方法基础上,设计了自由流道路和控制流道路交通噪声预测的概率模型。同时,对实测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车辆噪声排放概率分布模型的交通噪声预测方法。通过仿真分析,提出的方法与传统动态交通噪声模型相比,提出的方法泛化能力更强,预测结果更加符合实际情况。仿真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及实用性。
    • 姜山; 刘国睿; 刘军涛; 李晓鹏; 钱湘萍; 付治强; 王宝祥; 刘志毅
    • 摘要: 为了丰富土壤含水率的测量手段,拓展宇宙射线缪子技术在农业工程领域的应用,该研究提出了利用宇宙射线缪子监测土壤含水率的方法,即通过放置在土壤中的缪子探测器测得的宇宙射线缪子计数来反推出土壤含水率。利用蒙特卡罗程序FLUKA对不同含水率的土壤建模并进行数值模拟,得出土壤含水率的探测分辨率,进一步得到最佳的缪子探测器放置深度。结果表明,探测半径与探测器放置深度相关,将探测器放置在地表下方80 cm深度处时,探测半径为6.2 m,此时当探测时长为2 h时,对土壤含水率的探测分辨率可以达到0.1 cm^(3)/cm^(3);当探测时长达到8 h时,探测分辨率可以达到0.05 cm^(3)/cm^(3)。相较于60、70、80、100、110、120 cm等不同深度,探测器放置在地表下方90 cm处时,在相同探测时长条件下,土壤含水率的探测分辨精度最高,达到0.038 cm^(3)/cm^(3)。验证试验结果表明,缪子计数值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待测物质质量厚度的较小变化。相较于传统的点测量方法和宇宙射线中子法,该方法的探测范围适中(探测半径为6~8 m),且测量结果不易受土壤密度之外的因素影响,可以作为其他监测技术的重要补充,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于嘉蕾; 侯龙; 王琦
    • 摘要: 基于后处理生产的^(3)He中子探测器,开展了桶型中子探测效率标定装置的材料选择及功能结构设计分析,使用MCNP程序构建了装置及^(3)He探测器的相关计算模型,根据生产过程及设计需求,分别分析了桶型中子探测效率标定装置慢化层的慢化效果,及不同位置多根^(3)He管中子探测器的探测效率,并计算了源管、探测器上方及屏蔽体周围的剂量,结果表明该装置的慢化能力及屏蔽效果良好,放射性剂量水平满足辐射防护要求。
    • 肖杨; 黄顺平; 李恒; 吴艳; 刘宏; 陈晓琳
    • 摘要: 目的基于蒙特卡罗方法深度剖析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电子线束流特性,并系统分析该特性对人体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使用EGSnrc系列程序建立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6 MeV与9 MeV机头模型,通过实际测量数据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分析电子束流能谱与能量注量成分差异;对两种射线源在水与软组织百分深度剂量(Percentage Depth Dose,PDD)与Profile的结果进行修正,探索一种快速计算电子线剂量的方法;分析电子线在软组织与肺组织模体下的PDD特性与CT图像上的剂量分布,评估电子线二维照射时对肺的损伤。结果6 MeV电子源产生的电子线平均能量约为4.2 MeV,X线平均能量约为0.8 MV,9 MeV电子源产生的电子线平均能量约为6.9 MeV,X线平均能量约为1.0 MV。在模体入射表面,射野范围外依然具有较强的散射电子与高能X射线。水模体与软组织修正因子在6 MeV与9 MeV电子源照射时最大值达1.15与1.17,且随深度变化较大。肺组织剂量跌落区为软组织的3~4倍,同时交界面会发生轻微的剂量跃变,肺组织会形成高剂量区。结论蒙特卡罗程序进行电子线剂量计算时在个性化分析与精确度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在快速估算电子线照射的射野参数时应充分考虑修正因子,降低X线污染对于正常组织的影响,对于大野电子线照射时应当注重肺损伤评估。
    • 肖新宇; 熊兵; 陈军; 杨荟楠; 苏明旭(指导)
    • 摘要: 采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光子在散射介质中传输的物理过程,研究发散光束对消光法粒径测量的影响。将平行入射光条件下数值结果与Lambert-Beer模型进行对比验证,分析了入射光发散角变化对消光光谱的影响。搭建基于发散光束的消光实验平台,分别在入射光平行和发散条件下测得三种聚苯乙烯乳胶球标准颗粒消光光谱,其与蒙特卡罗模拟结果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数值和实验消光谱的粒径反演结果表明:随发散角增大,测得粒径与标称值误差越大,发散角为5°时粒径的反演误差均在4.62%以内,但发散角为20°时标称粒径0.2、0.8、2.88μm的颗粒样品测量误差分别为4.25%、12.75%、-9.55%。进行误差修正,通过蒙特卡罗方法建立的发散光束数值模型构造系数矩阵,对粒径0.8μm的颗粒在发散角为5~20°的实验消光谱反演,误差在2.00%以内。
    • 陈俊逸; 黄善仿; 郝以昇; 刘国栋; 胡钰文; 黎阳; 宫厚军; 昝元锋; 郭啸宇; 骆浩
    • 摘要: 堆内熔融物滞留(IVR)作为反应堆严重事故的关键缓解策略,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新一代压水堆(PWR)。针对IVR的有效性,如熔融池内对流、下封头传热、壁面临界热流密度(CHF)的估算等研究,是该领域数年来的热点。针对上述问题,国内外先后开展了数起实验,如COPO、BALI、SEMICO、COPRA等,并基于实验结果展开了大量数值模拟,以探索IVR下的传热规律,为其性能及设计提供参照。本文基于中子物理蒙特卡罗程序RMC对压力容器下封头熔融池模型进行了细网格建模及材料填充,并通过燃耗/衰变热计算DEPTH程序构建了熔融池内热源时序模型。研究结果显示,该模型能体现熔融池内热源变化趋势,得到的时序数据对IVR的进一步研究有重要意义。
    • 上官丹骅; 闫威华; 魏军侠; 高志明; 陈艺冰; 姬志成
    • 摘要: 多物理耦合计算在众多领域都有重要应用.如果其包含粒子输运过程,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粒子输运常占据大部分的计算时间,因此多物理耦合计算中动态输运问题的高效蒙特卡罗模拟方法意义重大,其不可避免地依赖于大规模并行.基于动态输运问题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两种新方法:一是针对输运燃耗耦合计算的新型计数规约算法;二是动态输运计算样本数自适应算法.两种算法都能在保持计算结果基本不变的前提下使计算时间大幅减少,从而提高了效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