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乡土叙事

乡土叙事

乡土叙事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22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09篇;相关期刊160种,包括群文天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第27届(江西)年会等;乡土叙事的相关文献由233位作者贡献,包括韩鲁华、曾海津、金大伟等。

乡土叙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1 占比:66.77%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30%

专利文献>

论文:109 占比:32.93%

总计:331篇

乡土叙事—发文趋势图

乡土叙事

-研究学者

  • 韩鲁华
  • 曾海津
  • 金大伟
  • 余洪
  • 余荣虎
  • 俞敏华
  • 刘颖慧
  • 孟繁华
  • 庞秀慧
  • 张文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仁政; 杜娟
    • 摘要: 鲁迅小说《故乡》是一篇以社会文明批判为主旨的现代小说。如果说五四小说的文化批判是以张扬个性主义、建构自我的现代主体性为目标,文明批判则与之不同,其目的是造就群体和社会意义上的新风尚、新习俗。福泽谕吉认为,文明不能从个人来论定,文明论不在于讨论个人的精神发展,而是讨论广大群众的总的精神发展。所以,从文明论视野来看,《故乡》的乡土叙事有不同于鲁迅其他小说所具有的启蒙主义叙事的特殊品质。这就是:文化批判作为思想批判关乎个体改造,文明批判作为社会批判关乎社会进步,以改变社会群体的生活习惯、生存方式为目的,二者具有不同的意旨和目的性。
    • 杨建军; 崔涛
    • 摘要: 近年来,少数民族文学的脱贫攻坚书写以文学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当代文学的脱贫攻坚书写中,各民族作家和而不同,少数民族文学在表达使命、思量现实问题以及刻画扶贫干部等方面颇有特色。少数民族文学的脱贫攻坚书写是对十七年文学发展的辩证扬弃,与新时期改革文学和寻根文学形成了跨时空对话,开辟了新世纪乡土叙事的新路径,体现了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推动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少数民族文学脱贫攻坚书写是乡土书写的组成部分,如果能够在人物形象塑造、创作视野开拓、叙事视角丰富等方面有所改进,未来的少数民族文学乡土书写将会有更大提升。
    • 李玲玲
    • 摘要: 进入“后新时期”,中国社会转型的步伐加快,乡村社会结构和乡村传统价值在城市化的挤压下逐步瓦解,乡村社会面临着伦理变更、道德失范等严峻问题。这样的时代背景,使乡贤叙事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征,这一时期,作家们或通过描绘乡贤在城市化进程中遭遇的身份认同危机,或揭示乡贤在权力资本浸淫下发生的人格变异,或借由重塑传统乡贤来重估传统文化的价值,把握乡土社会变迁背后深刻的文化流变。
    • 肖寒
    • 摘要: 茶馆、茶客与乡土构成一个互动共存的空间。茶客既谈日常琐事又讨论社会时事,茶馆为他们提供了言说场地和表现舞台。在茶馆与茶客、茶客与茶客的复杂关联中,沙汀呈现出乡土社会的世态人情。茶馆是沙汀小说的乡土叙事中的典型空间,不同身份的茶客形象折射出复杂的乡土社会生态。
    • 田频; 周晓艳
    • 摘要: 梁鸿的非虚构作品《中国在梁庄》以及《出梁庄记》因其具备直面现实的个人体验与宏观的历史视野,向内注重生命状态的内省,向外追求文化理性的构筑,引起广泛的关注。同时,作为具备本土文化审美内蕴与现实主义批判传统的文学样式,“梁庄系列”通过批判性文化反思与多元化复调叙述,完成乡土美学意向的解构以及乡土叙事表现领域的拓展,成为内含变革意蕴的先锋叙事或后现代叙事,继而赋予了非虚构写作全新的文体生命与书写空间。简言之,因其深刻探索现实社会中的存在问题与道德困境,以及真实反映边缘个体的生存困惑与价值意义,对新世纪非虚构书写的整体性色彩与系统性格局产生深厚影响。
    • 杨国伟
    • 摘要: 乡土叙事是百年中国文学的重要传统,在现代作家中,鲁迅、茅盾、沈从文、赵树理等,都曾对乡土中国进行深情抒写。新时期以来,在“民族的即是世界的”语境下,当代中国作家更加自觉地提高对乡土中国和乡土精神的挖掘,在乡土传统之中寻找创作资源,对乡村民俗和人性进行深刻的呈现和审视。黄佩华出生于广西百色市西林县八达镇红星村平用屯,从地图上看,西林县位于百色的西端,地处云贵高原余脉,交通闭塞.
    • 马兵; 高永淳
    • 摘要: 《王能好》是魏思孝继《余事勿取》之后又一部乡土题材的长篇力作,其有力之处,并不体现于厚重开阔、史诗性等这些评价乡土长篇小说惯有的风格,而在于它“轻逸”的叙事对当下乡土之魂的摄取。说它“轻逸”,并非指想象、虚构的轻逸,或“通过镜面的反射”去展开叙事的轻逸,《王能好》当然是一部从正面观察乡土的作品,它的轻逸呈现于以轻写重,借王能好这个饶舌的、自夸的乡村游荡者的眼睛去看世界也被世界观看,嘲笑别人更被别人嘲笑,他阿Q一样的自尊和潦草的一生,让他见证和亲历的泪与笑、生与死获得了与庄重、严肃同等的效力。
    • 赵亚峰; 赵亿祥
    •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在党的十九大确立的中国新的历史方位。同样在这次大会上,党中央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用光影再现时代故事,以情怀抒写时代华章”为己任的中国电影创作者扎根乡土,聚焦田野,把电影“书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创作出一大批反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思想和实践的优秀电影作品,成为新时代电影创作的热点,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 庞秀慧
    • 摘要: 近年来,新乡贤文化成为破解乡村文化建设困境中的重要一环。从表面上看,新乡贤文化承接了传统的乡绅文化,但究其实质,这是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并融合了现代文化的新质。以乡贤为视角,21世纪以来的乡土叙事批判性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肯定了宽厚仁义的文化传统,对历史的复杂纷扰进行了个性化的阐释,既展示了新乡贤文化的巨大影响力,又呈现了传统乡绅衰落的必然性。同时,乡贤视角肯定了新乡贤们对经济和公共道德建设的贡献,也展示了新乡贤所面临的文化困境。更重要的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城乡之间的文化互动已经为新乡贤文化建构带来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因素。新乡贤文化不但影响着乡村的文化建构,也对城市文化的发展有所禆益。乡贤视角展现了乡土叙事和新乡贤文化建构的复杂关系,为当代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参考路径。
    • 唐诗人; 李凤群
    • 摘要: 李凤群近几年的小说在题材、风格、思想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大江》《大风》《大望》等作品视野宏阔、内容厚重,有大家气象,是21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重要收获。在访谈中,李凤群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针对文学与市场关系、乡土与城市写作、故乡情结、人性书写等话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李凤群认为,作家要有摆脱题材写作的能力,对时代的书写要超越简单的批判或肯定,要向伟大作品看齐,写出让读者都能感受到心灵震颤的作品。李凤群还表示,写人的“过错”与“承担”,是她所有作品的基本主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