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352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园艺、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72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104933篇;相关期刊516种,包括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植物科学学报、西北植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第十一届全国生物多样性科学与保护研讨会、中国公路学会公路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科学家论坛第178次会议等;蕨类植物的相关文献由2251位作者贡献,包括严岳鸿、王全喜、戴锡玲等。

蕨类植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72 占比:1.20%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04933 占比:98.78%

总计:106226篇

蕨类植物—发文趋势图

蕨类植物

-研究学者

  • 严岳鸿
  • 王全喜
  • 戴锡玲
  • 曹建国
  • 韦宏金
  • 邢福武
  • 张宪春
  • 苟光前
  • 徐成东
  • 周喜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江氏小盗龙; 米米儿插(图)
    • 摘要: 在我们的印象中,因为爬行动物的身体表面通常都覆盖着光滑细密的鳞片,所以恐龙应该也是长满鳞片的,体表硬邦邦、光秃秃的动物。这种观点延续了一个多世纪,直到我国出土了一块神奇的恐龙化石,才颠覆了全世界的认知。很久很久以前,在一片富饶的土地上,一丛蕨类植物突然微微晃动起来。一只小蜥蜴趴在石头上,回头诧异地看了一眼。见半天没有新的动静,它又放心地转过头,继续晒着太阳。它不知道的是,就在那丛蕨类植物里,一双眼睛正在紧紧地盯着它。
    • 郭严冬; 曹建国; 周义峰; 戴锡玲; 王全喜; 张明霞
    • 摘要: 以蕨类模式植物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 L.Brongn.)为供试材料,设置不同质量浓度布雷菲德菌素A(BFA)分别处理10、20、30 h,采用光学显微镜和电镜对其树脂切片进行了观察;在此基础上,进行高碘-酸锡夫反应(PAS)和苏丹黑B反应。结果显示:对照组(未经BFA处理)发育卵中期的水蕨卵细胞较大,核仁呈圆形,细胞内高尔基体、内质网等细胞器完整;卵细胞和腹沟细胞间的受精孔清晰可见,二者间的分离腔内仅有极少量的泡状分泌物;卵膜较厚,有明显的层次。而处理组卵细胞的受精孔和卵膜不典型,由数量较多、大小不一的囊泡组成;受精孔下方有较多的线粒体和少量的高尔基体分布;高尔基体、内质网等膜性细胞器已断裂;细胞核上方和卵膜下方均分布着大量的嗜锇性囊泡,分离腔中充满了絮状物质。组织定位显示:对照组的分离腔较空,而处理组分离腔内充满着多糖类物质。综上所述,BFA会对卵细胞中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膜性细胞器造成破坏,影响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进而影响卵膜及受精孔的形成。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受精孔形成的机制以及蕨类植物生殖生物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贺国鑫
    • 摘要: 北京平原地区园林绿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景观植物单一、缺少层次,地被植物种类不够丰富;景观季相色彩雷同、缺少新意;高郁闭度林下地被植物种类稀少,林下斑秃现象突出等。为解决问题,以丰富平原地区林下地被植物种类为目标,对引进的10个耐寒蕨品种开展抗旱性、耐阴性、耐寒性等适应性研究试验。通过试验,筛选出适宜北京平原地区林下种植的墨西哥蕨、巴纳斯蕨、日本彩叶蕨、荚果蕨等4个品种;总结出耐寒蕨引进栽培适应性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引进栽培新品种耐寒蕨,不仅丰富了林下地被植物的种类,也可为首都高质量园林景观建设提供更多选择。
    • 管仁权; 滕江; 郑荣晶; 王丹
    • 摘要: 为了探讨蕨类植物吸收磷、砷、锑的机理,以蕨类植物井栏边草、鸟巢蕨和波士顿蕨为试验材料,通过ICP-MS和分光光度计测定蕨类植物对营养元素磷及重金属元素砷、锑的吸收及其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分布。结果表明:蕨类植物吸收磷的机理均为从根部吸收磷,通过茎输送到叶,在叶片中累积,并且井栏边草更具有富集作用。
    • 黎明; 陈日强; 郭兴; 马英; 李永泉; 郭微; 廖文波; 王龙远
    • 摘要: 通过野外调查和文献查阅,对珠海淇澳岛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进行统计,发现淇澳岛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共有34科58属90种,科、属、种数分别占广东省石松类和蕨类植物总数的60.7%、41.7%、19.4%;优势科主要有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凤尾蕨科Pteridaceae、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石松科Lycopodiaceae和卷柏科Selaginellaceae等;优势属有凤尾蕨属Pteris、石松属Lycopodium、卷柏属Selaginella和铁角蕨属Asplenium等。珍稀濒危保护野生石松类和蕨类植物有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黑桫椤Alsophila podophylla和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均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地理成分分析发现科、属、种的地理成分以热带成分占绝对优势,这与淇澳岛地处亚热带的地理位置相吻合。资源利用分析发现淇澳岛石松类和蕨类植物中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种类达43种,利用方式以药用和园林绿化与观赏为主。
    • 廖强; 谢学强; 蒲丹; 庄晓雨; 夏城铭; 胡秋莲; 唐玉铃; 冯关如
    • 摘要: 为了在大渡河流域本土植物中筛选出适合制作微景观的植物,采用本土植物驯化栽培和微景观配置试验。结果表明,有31种本土植物适应于微景观制作,其中最佳微景观植物有大羽藓、葫芦藓、大灰藓、大金发藓、万年藓、暖地大叶藓、有柄石韦、卷柏、伴藓耳蕨、抱石莲、毛足铁线蕨、小叶中国蕨、刺毛白珠、密叶石莲14种。
    • 李雪琴; 卢艺苗; 黄爱梅; 袁荣斌; 李锦隆; 胡丹丹; 钟全林; 程栋梁
    • 摘要: 通过合适的光响应模型来准确计算植物光合参数是研究植物光合特性的重要手段。为深入了解亚热带蕨类植物的光合特性,采用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指数模型和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等4种常用光响应模型分别对10种亚热带蕨类植物进行光响应曲线拟合。通过分析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误差(MAE)、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最大净光合速率(P_(nmax))、暗呼吸速率(R_(d))和表观量子效率(AQE)等9种参数,探讨亚热带蕨类植物的光响应模型拟合效果及其光合特性。结果表明: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和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对本研究10种亚热带蕨类植物的拟合效果较好,其中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的LSP拟合效果最好,非直角双曲线模型的拟合精度最高。光合参数的聚类分析和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综合评价法表明,10种亚热带蕨类植物的光合特性既具有相似性又存在物种特异性。黑鳞耳蕨(Polystichum makinoi(Tagawa)Tagawa)的耐阴性能力最强,金星蕨(Parathelypteris glanduligera(Kunze)Ching)的耐强光能力最强,乌蕨(Stenoloma chusanum Ching)的光合潜能最大。综上所述,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和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较适用于亚热带蕨类植物的光响应曲线拟合,10种亚热带蕨类植物在耐阴性能力、耐强光能力和光合潜能等3种光合特性方面表现出了相似性和物种特异性。
    • 林云; 孙茜; 张小冰; 何东东; 吴慧冰; 宋莉; 刘文群
    • 摘要: 根据《国际藻类、菌物和植物命名法规》(深圳法规)规则9.2的精神,对我国25个蕨类植物名称的原白中指定的主模式标本错误做了更正,这些植物名称是粤里白、峨眉里白、云南姬蕨、阔基凤丫蕨、川西蹄盖蕨、无盖蹄盖蕨、贡山蹄盖蕨、哈巴蹄盖蕨、假轴果蹄盖蕨、大盖蹄盖蕨、金佛山蛾眉蕨、城口假冷蕨、墨脱红线蕨、镰羽复叶耳蕨、离脉柳叶蕨、弓羽柳叶蕨、木坪贯众、秦岭贯众、强壮鳞毛蕨、西天目鳞毛蕨、百山祖鳞毛蕨、离柄沙皮蕨、毛根蕨、长柄线蕨和长瓦韦。
    • 梁冠威; 谢伟文; 谭广文; 谢腾芳; 李子华; 关开朗
    • 摘要: 近自然边坡植物景观作为一种特殊的景观类型,由于它特殊的立地条件,给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探讨其景观特征对营造节约型园林边坡植物景观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对白云山风景区一种山体园林常见的近自然边坡植物景观特征进行调研,结果记录植被共43种,隶属于27科40属。边坡植物群落以肾蕨(Nephrolepiscordifolia)、乌毛蕨(Blechnum orientale)、芒萁(Dicranopteris pedata)等植物为优势种。边坡角度大,土质贫瘠,无高大乔灌木生长,草本层景观由草本植物主导,依次伴生类群为灌木幼苗、藤本、乔木幼苗。土壤性质与光照强度对植被的分布有显著性影响,植物物种丰富度最大的为岩土—开阳生境,最小为壤土—荫蔽生境;多样性指数最大为岩土—开阳生境,最小为岩石—荫蔽生境;均匀度指数最大为岩土—开阳和壤土—荫蔽生境,最小为岩石—荫蔽生境。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滴灌系统的水肥管养、恢复苔藓植物景观等近自然边坡景观的管养要点。
    • 廖初琴; 缪绅裕; 廖水意; 唐刚; 吴书德; 彭友贵
    • 摘要: 基于野外补充调查数据结合历史资料,对地处北回归线北缘的广东连南板洞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蕨类植物区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有蕨类植物35科60属117种,其中新记录9科21属51种;广东分布新记录密鳞鳞毛蕨(Dryopteris pycnopteroides)和无盖鳞毛蕨(D.scottii)2种;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um)、福建观音座莲(Angiopteris fokiensis)、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4种。科组成中以单属科和寡属科占优势(占总科数的94.28%),也以单种科和寡种科占优势(85.72%);属组成中以单种属和寡种属占优势(占95.00%)。分布区类型在科和属的水平上皆以热带、亚热带或泛热带性质为主,占各自总数的65.71%和45.00%;属的分布区中,北温带成分占据第2位,达15.00%;科和属的分布区类型显示该区蕨类植物区系从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性质,且与温带有较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唯一的温带分布科鳞毛蕨科所含种类数最多。种的水平上东亚分布、热带亚洲分布和中国特有分布构成了该区蕨类植物区系的主体,分别占总数的49.57%、17.95%和10.26%。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