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虚拟实践

虚拟实践

虚拟实践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226篇,主要集中在哲学理论、教育、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3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61793篇;相关期刊190种,包括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理论导刊、学理论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4年学术年会、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教学研讨会等;虚拟实践的相关文献由25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竑、兰岚、周甄武等。

虚拟实践—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3 占比:0.36%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1793 占比:99.64%

总计:62018篇

虚拟实践—发文趋势图

虚拟实践

-研究学者

  • 张竑
  • 兰岚
  • 周甄武
  • 张明仓
  • 李荫榕
  • 胡心智
  • 吴军
  • 吴志坚
  • 左国存
  • 王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谢佛荣; 邓菲菲
    • 摘要: 虚拟实践的兴起和发展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的思维方式、生存方式、认知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变革,也日益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但由于主体自身存在自我意识淡薄、过度依赖工具以及网络空间存在主体身份虚拟、网络空间市场性不健康发展、互联网监管机制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主体出现自主性不强、价值观偏离、创造性不足以及主体交往异化的困境。文章认为可从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积极培育网络生态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主体创新能力和提高主体道德修养四个方面消解虚拟实践的主体性困境。
    • 张轩瑞
    • 摘要: 虚拟实践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变革了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展了人的社会关系和个性,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造成了人的不断异化,削弱了人的认识能力、冲击了人的人格、降低了人的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的异化。为了发挥虚拟实践的积极影响并克服其消极影响,我们必须注重人的素质教育、保证人的主体地位并加快完善规章制度。
    • 潘妤佳; 李欣华
    • 摘要: 当今时代,数字化技术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数字化媒体传播技术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了人与人、人与文化信息之间的交流互通,丰富了文化交流内容。固有的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已难以满足文化传播的需要,加之某些时期人与文化之间的交流存在一定的困难,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成为克服这些困难的可行路径。该文作者分析固有的传统文化传播路径的局限性,分析相关案例运用的数字化媒体传播技术手段,并以缂丝为例,运用多渠道数字化媒体传播技术对缂丝文化及其织造技艺进行了虚拟展示实践,尝试革新传统文化传播的技术路径和应用模式。
    • 黄闪闪
    • 摘要: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在数字赋能精准脱贫攻坚中,虚拟实践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虚拟实践是一种新型人类实践形式,其实践主体表征为电子信息或数据形式的数字身份。虚拟实践中的数字身份焦虑主要体现在实践主体的情绪焦虑、信息客体的真假焦虑和数字中介的可解释性焦虑。从科技哲学上看,数字交往降低个体情感认同,虚拟实践技术运用淡化个体道德意识,技术消极情绪加剧个体身份焦虑。为促进数字信任、安全和稳定,发展基于区块链的联邦学习模式,以人类为中心的人工智能为目标,帮扶数字经济中的乡村弱势群体,发展人工智能伦理原则和法规,树立数字身份道德规范,从技术进步、社会调控和个人配合三个层面进行数字社会治理,共同为虚拟实践中数字身份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参与营造一个包容和安全的空间。智慧乡村是数字乡村的未来形态和具体体现,涵盖农业、家居、医疗、监控和环境等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智能网联应用的实现。
    • 王国胜; 牛震青; 白苡凡
    • 摘要: 虚拟实践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数字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实践形式,与现实实践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虚拟实践赋能单位治理现代化正成为一种新潮流,但价值与困境并存。其价值主要表现在:革新工作方式,推进单位治理工作高效化;提供数据支撑,推进单位决策科学化;信息公开透明,推进单位发展良性化。其困境主要表现在:数据与现实间存在差异易导致单位决策者认知偏差;“数据拜物教”与“信息茧房”并存现象易导致单位成员主体性消解;虚拟实践成果的检验与转化存在不确定性易导致治理成本上升。为此,必须采取纾困之策:精细化治理与现实需求相结合,提高人在虚拟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在虚拟实践和现实实践中保持张力。
    • 莫金梅
    • 摘要: 虚拟实践是在网络环境以及大数据背景下诞生的实践新形态,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实践方式,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从虚拟实践的内涵、基本特征出发,分析其对当下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通过虚拟实践的新特点探索虚拟实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对如何利用虚拟实践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展开论述.科学辩证使用虚拟实践开展实践教学,让虚拟实践助推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使教学虚实相生,实现教育的最大价值.
    • 屠丽妍
    • 摘要: 高校学生是重要的网络应用群体,虚拟环境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很大影响,也为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带来新的途径。本文分析了网络环境下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并就虚拟实践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政治思想工作提出了具体的 措施。
    • 冯玉
    • 摘要: 马克思规定“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们能动的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 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产生了人类社会实践教学的新形式——虚拟实践教学。虚拟实践教学的出现, 是传统教学的一次质的飞跃,它塑造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社会实践教学的新模式。
    • 王梦荻
    • 摘要: 虚拟实践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地位不容小觑,虚拟的实践教学模式正是将网络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产物,虚拟实践教学模式乃是建立在资源库的科学并且合理的构建之上,方可使该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为使得虚拟实践教学资源库符合教学需求,要求其应具有定位清晰的目标,建立起系统且具有结构化的体系。
    • 刘斌志; 赵茜
    • 摘要: 网络疗法不仅有利于拓展社会工作服务的时空场域,还有利于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作用,促进社会工作服务理念、理论、模式及方法技术的创新性发展.在实务运用中,网络疗法不仅发展出互联网+社会工作、网络社会工作和虚拟社会工作等创新服务模式,并且系统总结出了量子捕捉、数据分析、仿真设计、虚拟互动、返真实践和虚实融合等规范程序.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充分掌握数据挖掘、虚拟互动、区块链、符号加工等技术,还应特别注意对适用对象进行精准定位、充分认识到网络疗法的负向功能、不断促进规范性和实证性、始终坚持遵循保密伦理、不断促进本土化和中国化,以更好地促进信息化时代个体的增能与赋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