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西南夷

西南夷

西南夷的相关文献在1937年到2022年内共计48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83篇、专利文献305篇;相关期刊242种,包括贵州社会科学、思想战线、学术探索等; 西南夷的相关文献由450位作者贡献,包括段渝、马曜、刘弘等。

西南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83 占比:61.29%

专利文献>

论文:305 占比:38.71%

总计:788篇

西南夷—发文趋势图

西南夷

-研究学者

  • 段渝
  • 马曜
  • 刘弘
  • 李绍明
  • 刘学洙
  • 何凤桐
  • 侯绍庄
  • 宋蜀华
  • 尤中
  • 岑仲勉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关键词

    • 黎成田
    • 摘要: 珙县曾为古西南夷腹地,汉武帝开夜郎、置犍为郡时属僰道县。清乾隆《珙县志》记载:“僰人居于此,号曰僰国。”今亦称为“僰乡”“僰都”“中华僰人故里”。珙县悬棺又称“僰人悬棺”,系根据清乾隆《珙县志》“珙本古西南僰夷地,县石岩犹多僰人棺”而命名。珙县是历史上悬棺族群活跃的中心地域,悬棺分布在南广河两岸的许多大山崖壁上。数量最多的集中在珙县洛表镇麻塘坝和曹营镇苏麻湾两处:麻塘坝悬棺是在崖壁上打孔,插入木桩,把棺材一部分平放在两根木桩上,另一部分放在天然岩穴里;苏麻湾悬棺是在崖壁上凿出长方形的龛,把棺材横着塞进石龛。这两处悬棺区被誉为“悬棺葬的天然博物馆”。“僰人悬棺”被称为世界之最、巴蜀一绝,1956年被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朱尖
    • 摘要: 东汉初期,面对复杂的边疆局势,边疆经略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东汉对南部边疆南蛮和西南夷的积极经略与北部边疆的消极防守形成强烈反差,在处理南部边疆事务时往往态度坚决、果断,手段也比较强硬。东汉之所以对南部边疆特殊关照,主要原因在于人口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南部边疆战略地位提高,统治者经略南部边疆有着明显的“郡县意识”,且南部用兵相对规模较小、持续时间短,不会伤及东汉根本。
    • 李桂芳
    • 摘要: 南方丝绸之路纵贯川滇黔,是我国古代西南夷地区联结内地的交通大动脉,它在促进西南夷地区的社会变迁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对南丝路沿线的持续经略,改变了西南夷地区的政治格局,逐步实现了西南边疆与内地行政治理的一体化;改变了西南夷地区的经济发展状态,促进了西南夷地区生产方式的变迁;改变了西南夷地区的精神信仰,促进了西南夷地区思想文化领域的变迁。
    • 谢红生
    • 摘要: 作为贵州省会的贵阳,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明嘉靖年间成书的《贵州通志》记:“贵州(即贵阳),《禹贡》荒服之地殷为鬼方,周为魔莫之属。战国时楚颂襄王遗弟庄踏略地黔中,秦伐楚,遂以为黔中郡地,汉为西南夷地。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南夷,分属群狗、夜郎、武陵三郡。”清人蓝鼎元作《贵阳府总论》日:“贵阳本群狗蛮微,汉武帝通夜郎置郡。”
    • 刘南勇
    • 摘要: “贵州”一名,最早出现在宋代宋太祖(赵国凰)在招降西南夷中,以绍书谕普贵(当时矩州的统治)曰:“予以义正邦华夏,蛮陌阁不率服。惟尔贵州,远在要服。……”据清道光《贵阳府志》记载:“矩州治今贵阳府城,贵州为矩州之音转。”又说:“罗甸王之支属有普贵者,北据矩州,宋太祖初纳款,土人化矩为贵,太祖因就其所称者为贵州之长,贵州之名于是起尖。”
    • 王婷
    • 摘要: 汉在平定东粤和威慑南粤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巴蜀经夜郎达到南粤的通道,并因此设立了犍为郡。汉起初对置犍为郡的价值认识并不十分清楚,一度因为匈奴的威胁而罢西南夷,令犍为郡自保。但在随后归化夜郎国、滇国和征服南越的过程中,犍为郡却发挥了战略枢纽的关键作用。并逐渐从此开辟了西南丝绸之路。近期出土考古资料为这条道路的轮廓和文化特征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而犍为置郡是汉代开辟西南丝绸之路的空间起点和历史起点。
    • 张勇
    • 摘要: 先秦至汉晋时期,云贵高原的乌蒙山区原始农业逐步变迁到传统农业阶段。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演变到锄耕和犁耕,生产工具从砍伐类石质农具演变到翻土类金属农具,先进的耕作技术和农田水利技术传入当地,农作物品种变得丰富起来。乌蒙山区原始农业的变迁中存在飞速跃迁和滞后性并存以及不均衡发展等现象,这与周边地区先进文化的影响、土著族群的生产习惯及中原王朝在当地的开发经营方式有关。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制约了乌蒙山区早期山地文明的演化。
    • 李莎莎
    • 摘要: 随着宋王朝周边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势力的不断增强,宋神宗为巩固自身统治,积极推行新法变革,实施开边拓土政策。据史料载:神宗时期,王安石主持西南地区开边事宜,打破了西南蛮夷的自闭状态,并将西南地区纳入宋中央王朝对地方的治理体系中。这些措施的背后根源是恢复疆域的政治野心还是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即是本文拟予以说明的核心问题。
    • 葩佛; 欧巴非(图)
    • 摘要: 来自云南的古茶树,本是平凡的植物,在澜沧江沿岸静默生长,在山川水雾间轮回舒卷。远古时期西南夷各族迀徙交融,让它结缘濮人先民。古蜀古滇的互通往来让濮人饮食生活里的茶与巴蜀先进的农耕文化融合,随着先秦两汉的一统,茶走出中国西南,沿长江流域开启了旅行。成为佛禅密友,化身历朝历代和亲公主的嫁妆,升级为农耕与游牧两大政权相制衡的贸易要物,走进唐朝的诗画艺术,扎根宋朝的饮食文化,更漂洋过海,行遍世界。
    • 王晓婷; 马仁杰; 闵锐; 崔剑锋; 罗武干
    • 摘要: 铜镯是"西南夷"地区青铜时代最为常见的青铜器种类之一,考古发现数量众多,造型和纹饰因地而异.这种装饰品对于研究青铜时代西南先民的青铜艺术、技术等具有重要的价值.之前关于西南夷青铜器的研究,更多集中于铜鼓、铜兵器等主要铜器类型,而专门对铜镯展开的专题研究较少,因此目前对云南各地域铜镯的合金成分与制作技术特征缺乏整体性认识.与此同时,由于铜镯是一类常见的装饰品,对其进行研究可更直接地反映不同文化人群对金属资源的掌控、青铜技术的选择等考古学问题.根据文献记载,云南西部保山昌宁一带是西南夷中哀牢的主要分布区,近年来对该地展开的考古发掘工作为研究哀牢青铜文化提供了科学的实物资料.为了探讨昌宁地区哀牢青铜文化铜镯的合金成分及制作工艺特点,深化对云南不同地区出土铜镯技术特征的认识,本研究利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能谱仪对昌宁出土的6件铜镯进行了成分分析和金相观察.结果 显示,此批铜镯全部为锡青铜,含有少量的砷、硫、锑等杂质元素;其制作工艺多样,铸造、热锻和热锻后冷加工等多种方法并用.在此基础上,收集云南其他地区出土铜镯的科技分析数据,并结合类型学展开对比分析,把握各地铜镯制作技术的差异和联系.结果 表明,云南各地出土铜镯,均以锡青铜为主,制作工艺上铸锻并重,这反映了西南夷青铜技术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但进一步观察发现,铜镯的合金配比和加工方式又表现出明显的当地特色,如哀牢铜镯的平均含锡量最高且十分稳定,而滇、昆明夷铜镯的锡含量范围非常离散.各西南夷族群所采用的铜镯制作方法的同与异,究其原因,可能和铜镯造型、族群对资源的掌控能力、人的审美喜好等方面有关.本研究的创新性在于从铜镯这一被较少关注的青铜器类出发,结合成分、金相与类型学分析,综合以往研究对云南各地域出土铜镯工艺技术的共性及区别展开讨论.总之,铜镯作为云南地区常见的人体装饰品,不仅展现了不同区域少数民族对铜镯这一器型采用的合金配比与青铜制作工艺,而且从非实用器的角度反映了西南夷对资源的利用与掌控、审美思想等方面的信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