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的相关文献在1951年到2023年内共计758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64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413篇;相关期刊2165种,包括管子学刊、江汉论坛、齐鲁学刊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第二十四次全国医古文学术交流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八届年会、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2年年会暨第七届管子学术研讨会等;司马迁的相关文献由5804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大可、俞樟华、张强等。

司马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564 占比:94.56%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28%

专利文献>

论文:413 占比:5.16%

总计:7999篇

司马迁—发文趋势图

司马迁

-研究学者

  • 张大可
  • 俞樟华
  • 张强
  • 楚欣
  • 陈桐生
  • 陈其泰
  • 韩兆琦
  • 施丁
  • 瞿林东
  • 王俊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赫霆
    • 摘要: 《史记》之《五帝本纪》和《夏本纪》得益于甲骨文的发现与解读,应基本可靠。但其他历史文献却多有不能与考古材料相对应者;或者考古材料明显不是,或对其解读亦有偏差。这便造成历史文献的可信性或可信度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可否采用考古学材料前置的做法?
    • 杨兆贵; 李倩宁
    • 摘要: 《乐记》《乐论》《史记·乐书》对音乐理论持相同看法的部分,可视为先秦汉代儒家对音乐理论共同看法的表述。学者研究司马迁的音乐思想,一般只根据《史记·乐书》一文,但该文是否司马迁亲笔所写,历来争论不休。《史记·乐书》从开头到"世多有,故不论"应是司马迁所写,其内容反映了司马迁的音乐思想;其他部分的内容与《乐记》相同,即便是"司马迁的草稿",也不能反映其对音乐的独特看法。《史记》其他篇章记载的与音乐相关的史事都能反映司马迁的音乐观。司马迁的音乐思想主要有:唐舜、西周既是政治理想的时代,又是音乐的理想时代;以节制私欲为制乐原则;音乐与政治有密切关系,政治良窳导致不同类型的音乐出现;音乐与民情民俗有密切的关系。
    • 张金环
    • 摘要: 日本近代文学作家中岛敦在他的绝笔之作《李陵》中塑造了三个经典的人物:与匈奴作战战败成为俘虏,最后成为匈奴一员的李陵;为李陵辩护,惹怒了汉武帝被施宫刑的司马迁;被匈奴俘获后坚持自己的初心,最终回到汉朝的苏武。作者将自己的灵魂倾注于李陵和司马迁这两位人物之中,可以说二人是作者自身的映像。本文对作品中的两位主要人物李陵和司马迁进行深入分析,剖析中岛敦由怀疑主义向行动主义的转变。
    • 姬丹丹
    • 摘要: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司马迁对司马相如疾病的记叙有五次之多。疾病的书写不仅是身体抱恙的记录,往往还是个人生存境遇与复杂心理的传达。疾病或是寄寓了相如强烈的政治抱负、不得君主重用的反抗,或是其在爱情追求中自卑心理的体现、扬长避短的策略。司马迁借文学创作疗伤,对疾病的书写隐喻了他对武帝时期专制制度的批判、对个人痛苦心理的补偿与宣泄,表现了司马迁对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广大文人士大夫所面临困境的深刻思考。
    • 田亮
    • 摘要: 中国文学发展的源头最远可追溯至先秦,整体呈现出混沌且界限不明的状态,即文史哲相互之间并不独立,因此其文学观念较为散漫和宽泛,极具包容性。后发展至秦汉时期,文学开始有了新的变化,但受先秦文学观念的影响与制约,整体界限仍旧比较模糊。司马迁作为西汉时期的著名作家,其文学观念难免会具有一定时代特性及局限性,因此他所著的《史记》势必也会烙印下这一时代文学发展的主要特点,即文史不分。一方面,《史记》中记录了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具有历史性;另一方面,它将人物作为中心,是中国首部纪传体通史,塑造出了传记文学这一新的文学类型,体现出了极强的文学性。因此,为探究司马迁对于先秦文学观念的继承与发展,则重点选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屈原列传》和《司马相如列传》,详细分析其呈现出的文学特点,以阐释司马迁在先秦文学观影响下所形成的文学观念。
    • 王英睿
    • 摘要: (接上期)一、“秦筝归秦”公元237年之前,筝就在秦地流行,因此,筝又称“秦筝”。这一称谓,最早见于李斯给秦王的《谏逐客书》(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之后的岁月里,筝在这里曾经有过繁荣昌盛的历史。
    • 方朝晖
    • 摘要: 战国时代出现信陵君、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四公子,他们都是各国的贵族大臣,都有共同的追求与谋略,提倡仁义为本,善养士,抗暴秦,是这个时代的风云人物,其言行准则都是站在这一时代的思想道德制高点上。其中以信陵君最为突出,他是个杰出的政治家与军事家。汉高祖、司马迁都对他评价极高。信陵君最为人所称道的则是“窃符救赵”这一历史事件。
    • 李光柱
    • 摘要: 司马迁是周公—孔子传统的继承者。如何理解司马迁讲述周公故事的方式,对于理解其历史写作和文化思想是至关重要的。以今传本《金縢》故事内容为基本参照,对观清华简《金縢》(简本《金縢》)与《鲁周公世家》本《金縢》(《鲁》本《金縢》)的叙事方式可以看出,简本《金縢》叙事主要关注的是“金縢之书”从被隐藏到被发现、周公从被误解到被尊显的转折所带来的表层戏剧性;而司马迁在《鲁周公世家》的写作中则洞悉了《金縢》故事中周公行动所隐藏的个体伦理之维,展示了个体伦理与普遍伦理的张力所带来的深层戏剧性,并完成了对周公政治传统的指认。结合自身经历和对个体伦理的体悟,司马迁将个体伦理之维延续到他的历史写作中,实现了其历史写作的伦理学转向。
    • 葛刚岩
    • 摘要: 司马迁《报任安书》有"文王演《易》"的说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术界对此衍生出了诸多不同的看法,"孔子说""荀子门人说""作者不可考说",等等,让本来没有太大争议的问题聚讼纷纭。根据马斯洛的动机理论,文王姬昌完全具备"演《易》"的动机需求,并借助所演之《易》掌握了商、周斗争的政治话语权,承受上天賜命,翦除殷商,替而代之。
    • 吴秉勋
    • 摘要: "软新闻"和"硬新闻"是现代新闻报导的两种方式,两者之间也有明显的区别。虽然我国古代没有这些词汇,但以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为例,其在内容上即已出现了很多类似于今日"软新闻"的写法。司马迁认为其撰写《史记》的目的之一是"通古今之变",从这个观点出发,汉代的史书笔法和现代的"软新闻"写作,确实出现很多可以互相参照之处,对于现代新闻工作者而言,也能借此以古鉴今,让新闻类型的写作能有更加多元化的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