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诗学观

诗学观

诗学观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46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65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3467篇;相关期刊320种,包括北方论丛、齐鲁学刊、文教资料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当代外国文论及其跨文化旅行”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年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八届年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八届年会等;诗学观的相关文献由42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旭、何泽棠、王英志等。

诗学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65 占比:11.81%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3467 占比:88.08%

总计:3936篇

诗学观—发文趋势图

诗学观

-研究学者

  • 张旭
  • 何泽棠
  • 王英志
  • 黄诗绮
  • 万孝献
  • 吴晟
  • 王玉媛
  • 张鹏峰
  • 朱喜奎
  • 温世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必应; 郝永
    • 摘要: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作为“目录之冠”而受后儒宗仰,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录学功用之外,《郡斋读书志》在目录编排、点论发凡之间,亦蕴含着晁公武的文学思想,而诗学观为其中重要部分。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论诗有自家方法:一是知人论世,坚持文学与世情的结合;二是论诗及人,强调诗品与人品的融贯;三是兼顾文采,主张情感与文采的互补。在论诗主张上:一是以学力论诗,推崇通才类型诗人;二是追求革故出新,注重时代诗风之转变;三是强调真情实感,反对绮靡纤弱习气;四是不拘一格,能够多种诗歌风格并举;五是同而有异,达到共性与个性的兼容。
    • 宋巍; 张亚楠
    • 摘要: 周昂把以意为主作为其诗学观念的基点,强调对诗歌艺术技巧的锤炼与诗歌宗法的正确选择,提出“巧拙相济”和“尊杜抑黄”的观点。故而,他的诗学观呈现出复杂丰富的内涵,并直指苏黄诗风在金代的流弊,对金代中期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现实批判意义。周昂的诗学观并非偶然形成,其生成与周昂遍尝兴衰荣辱的人生经历、金代中期的文化环境及传统诗学的导引都有着密切关系。
    • 周晓丽
    • 摘要: 李梦阳、沈德潜是明清时期重要的诗论家,二人均以唐代诗歌为宗,推崇“格调”。本文首先分析二人诗学主张的历史语境,窥其诗学观发展的内在逻辑;其次阐述二人诗论中“格调”的内涵及实质,指出“格调”的差异所在;最后试图从诗之根本、诗格与人格之关系、新变方式这三个方面辨析二人的格调诗学观
    • 马潇
    • 摘要: 中国文学的二元性思想是阿列克谢耶夫诗学论著中的一个重要观点。阿列克谢耶夫将二元对立统一的思维模式贯彻到中国文学的研究中,从文学观、世界观和诗学观的角度阐发了儒与道互为补充、辩证合一的文学二元思想内涵,并以儒道诗学观念的异同为切入点,分析了中国文学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的状态。本文试图以阿列克谢耶夫对中国文化文学的认知为基础,从思想史和诗歌史的角度切入,说明阿列克谢耶夫所理解的“儒道二元性”的源起与发展,以及受其影响之下的不同诗学观念的交错变迁。
    • 王佳薇
    • 摘要: 选本是选家文学观念的载体,《诗品》《文选》选目的异同反映了钟嵘、萧统诗学观的异同。出于对齐梁诗风的反拨,重新张扬儒家诗学观是二人共同的追求。萧统偏重对教化诗歌的选录,钟嵘以抒情作为诗歌的要义,反对“四声八病”为代表的声律说。他们的诗学观反映了齐梁时期诗歌的发展情况和多元文化并存的现状,构建了汉魏六朝的诗歌框架,为后世诗歌起到了引领作用。
    • 王玉媛
    • 摘要: 潘务正、李言点校的《沈德潜诗文集》是迄今收录沈德潜诗文最完备的版本,惠泽学林。由于沈德潜著述宏富,得享高寿,又乐于提携后辈,为人题赠的序文难免有未收入全集者。今从清人别集、选本中辑得沈德潜集外序文共七篇,有助于深入了解沈德潜的诗学观及诗坛影响力,丰富其生平、交游情况,亦可加深对其性情操守的认识。
    • 杨晓斌; 龙哲惟
    • 摘要: 《文选》“诗”类的编排是编纂者经纬人文的体现:首先按照入选诗歌的体式进行编排,依次分为“诗”“歌”“杂诗”“杂拟”四种体式,以与《诗经》相关联的紧密程度从高到低依次编排。《文选》“诗”类在体式之下,再按照题材内容、诗歌主旨及各类型诗歌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编排。“军戎”作为两栖的类型,处于“诗”“歌”之间,亦“诗”亦“歌”,但又非“诗”非“歌”。“歌”体中作品的编排是由关乎国之大事的官方乐辞到有曲名的文人乐辞,最后到民间歌辞与杂类歌辞。以“杂”为名的诗歌类型(“杂歌”“杂诗”“杂拟”)都具有诗歌体式与诗歌题材内容的双重含义,或无法根据音乐进行归类,或因题材内容博杂难以归类,故总归为“杂”。《文选》“诗”类的编纂与编排,一“经”一“纬”,双线交织,体现出编纂者的诗歌辨体意识及其诗学观念,既重视诗歌化成天下的实际教化功用,又兼顾情采与人文辞采。
    • 相文
    • 摘要: 明末清初著名盐城籍遗民诗人宋曹一生诗歌创作甚富,其所持的诗学观念既颇具个性特点,又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江南遗民诗人所共有的诗学祈向,因此值得后人关注和研究。一方面,宋曹论诗以“性情”为主,认为诗歌要“情固”而又“蕴出”。另一方面,宋曹崇尚节气,注重忠孝,坚守儒家伦理道德精神。此外,宋曹选解杜诗、仿作杜诗等行为活动均体现出其崇杜、宗杜的诗学审美趣味。
    • 许庆红
    • 摘要: 在诗学观方面,里奇继承了惠特曼的个人、历史与政治意识,注重诗人的作用,通过诗歌建立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公众的联系,建构"自我"史诗与民族—国家认同;他们都强调诗歌的社会与政治功能,用诗歌书写社会生活,传达政治意义。但是,二者在作为民族—国家范畴中的种族与性别身份问题上却具有不同的政治视野。惠特曼激进、综合的国家视野更多地强调同一性,而里奇却将种族和性别身份中的差异性元素纳入复杂的思考,坚持差异政治,主张多元并存,拓展了惠特曼式的大同,具备更宽阔的政治视野、更大的历史见证和建构力量,因而也更具批判性。在民族—国家认同成为当下文学批评与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关注点之背景下,研究两位跨时代诗人如何以诗歌参与个人与民族—国家身份建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为中国当下求同存异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诉求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 唐小林
    • 摘要: 在热闹非凡,流派纷呈的当代诗坛,梁平从来就不属于任何一个流派。在我看来,梁平风格鲜明的诗歌,本身就自成一派。就像法国诗人兰波在年仅十七岁的时候,就已经清晰地意识到:"一个人立意要做一个诗人,首先必须研究他自己的全面知识;他应该探索自己的灵魂,审视它,考验它,引导它。"多年来,梁平对于自己的诗歌写作,有着极为清醒的自觉。从写诗之初,他就为自己制定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特立独行的诗学观和美学标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