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兰波

兰波

兰波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6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电影、电视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0篇、专利文献68118篇;相关期刊117种,包括青年博览、法国研究、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兰波的相关文献由14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建英、兰波、李丽岚等。

兰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0 占比:0.23%

专利文献>

论文:68118 占比:99.77%

总计:68278篇

兰波—发文趋势图

兰波

-研究学者

  • 李建英
  • 兰波
  • 李丽岚
  • 户思社
  • 袁艺庭
  • 郑海啸
  • 龙彼德
  • 宇舒
  • 常林林
  • 彭建华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付娜
    • 摘要: 阿尔蒂尔·兰波善于将表现色彩作为他诗歌创作的惯用手法,色彩的巧妙运用是他实践其诗学理论的重要一环。写实性色彩的运用属于常规化手法,在增强诗歌画面感,渲染气氛,表现情感等方面作用显著;幻想性色彩运用在兰波笔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打乱一切感官感受,将色彩与事物重新组合,这样的幻觉世界看似魔幻,实际上探索了未知的真实,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是兰波为“改变生活”所作的尝试,对后代诗歌创作意义重大。
    • 唐小林
    • 摘要: 在热闹非凡,流派纷呈的当代诗坛,梁平从来就不属于任何一个流派。在我看来,梁平风格鲜明的诗歌,本身就自成一派。就像法国诗人兰波在年仅十七岁的时候,就已经清晰地意识到:"一个人立意要做一个诗人,首先必须研究他自己的全面知识;他应该探索自己的灵魂,审视它,考验它,引导它。"多年来,梁平对于自己的诗歌写作,有着极为清醒的自觉。从写诗之初,他就为自己制定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特立独行的诗学观和美学标准。
    • 向征; 史忠义
    • 摘要: "我是他者"是解读法国诗人兰波的一把钥匙.在现有的对"我是他者"的种种阐释中,有一点似乎被忽略了:"我是他者"是对什么问题的回答?当人们对答案感兴趣时,往往会忽视问题的存在.而历史的加速运转又使得一切事物都具问题性、偶然性、不确定性、可能性、含糊性、多元性.我们认为,意欲解读兰波的"我是他者",需追本溯源,运用问题学方法,叩问问题本身,即"我是谁?",方能回答兰波如何在不断的自我割裂、自我置疑中叩问人之本质,在焦虑与失望中叩问文明与野蛮的真谛.
    • 袁艺庭
    • 摘要: 法国19世纪诗人兰波(Arthur Rimbaud)对中西方现代文学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但当前国内学界却研究颇少。本文将重译其作《元音》,并结合兰波的人生经历,勾勒出盗火者、炼金者、通灵者的三重形象,以分析诗人提出的诗歌理论和其对立撕裂的双重宿命,进而探寻其诗学理念在人类文学创作的共通之处。
    • 郭从烨
    • 摘要: 本文通过在查找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来展示笔者所理解的兰波——缺爱的孩子,理想主义者,兰波与顾城,旨在让更多的读者能够了解兰波及其作品以及思想。
    • 袁艺庭
    • 摘要: 当前国内学界对19世纪法国诗人兰波态度两极化明显:要么避而不谈,要么过于神化。为打破兰波形象的片面定位,寻求与诗人对话的有效途径,本文从“他者”视角切入,整理兰波的作品、传记和电影等材料,分析当时与今日两个时代人们对兰波的复杂认知,探求兰波形象如何一步步被“神化”,以及其同性恋等形象边缘因素如何在后现代被重新叙述。
    • 袁艺庭
    • 摘要: 兰波的《醉舟》既是象征主义典型之作,也是诗人通灵的声色之作。这首一百行长诗以其丰富意象惊艳法国文坛,本文将其意象梳理分为自然、色彩和角色三大类,并结合诗人的“通灵说”“我是另一个”等诗歌理论进行浅要赏析。
    • 李建英
    • 摘要: "诗人是通灵人""我是另一个""必须绝对现代",是构成兰波诗学主张的三根支柱,体现了兰波现代性的全部内涵.兰波的诗歌不再现现实,而是通过书写梦幻探索"未知"世界,因此通灵诗人实际上是对未知领域具有深刻感知力的人."我是另一个"与中国文化中的"天成""神助"不同,它要求诗人自觉于"我"的开发、挖掘和解构,因而成为法国现代诗歌的标识.兰波的现代性就是从否定走向否定,不使"创新"成为创新的障碍.综观兰波的全部创作,前期的作品具有某些象征主义的特征,而后期基本都与之无关,甚至是反象征主义的,因此他是"绝对现代"的诗人.
    • 黄玉莹; 刘剑(指导)
    • 摘要: 他一直没接我电话。我知道,他入藏了。当初说好要一起去西藏,我去绕湖绕到苍老死亡,他去磕等身长头直到血肉归于大地,多放肆。这话说完我看了他一眼,眼神交汇间,突然想起那个叫兰波的人说:"我的生命不过是温柔的疯狂,眼里一片海,我却不肯蓝。"我身边的这个家伙啊,眼里若有片海,定被他烧干。谁说少不入滇?我与此人,此生不该入藏。
    • 彭晖
    • 摘要: 刚果共和国诗人契卡雅·乌·塔姆西用法语写作,被誉为非洲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被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兰波的诗歌深深吸引,其诗歌创作也深受兰波诗歌的影响,在主题、理念和语言上都对兰波进行了模仿和借鉴。痛苦与孤独是其诗歌的突出主题,诗中的“我”表达了更为深刻的“另一个”,诗歌语言借助专制性幻想将现实变形甚至变异,诗歌有时显现出丑陋、暴力、晦涩的一面,释放出不同寻常的张力。在创作过程中,乌·塔姆西不忘非洲诗人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表达自我的同时也为非洲人民发声,诗歌成为了反对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的有力武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