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许地山

许地山

许地山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74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宗教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39篇、会议论文1篇、相关期刊497种,包括台声、江汉论坛、中州学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2018学术年会等;许地山的相关文献由655位作者贡献,包括许地山、窦忠如、商金林等。

许地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39 占比:99.86%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14%

总计:740篇

许地山—发文趋势图

许地山

-研究学者

  • 许地山
  • 窦忠如
  • 商金林
  • 孔令环
  • 宋益乔
  • 杨世海
  • 杨剑龙
  • 王威龙
  • 王盛
  • 舒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威龙
    • 摘要: "五四"时期真正主导着许地山文学创作的核心思想是社会福音主义.在此影响下,许地山的创作与"五四"思想界形成了一种张力:"革心立体"的启蒙追求关注现代人格的改造,"因理启悟"的启蒙方式超越了"五四"激进的启蒙姿态,"反对唯理主义"的主张超越了"五四"科学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启蒙话语.社会福音主义对人格改造的关注,不仅为"五四"文学提供了"爱的哲学"和"爱与美"的母题,更由现代性的自我批判带来了进步与保守的双重性.在社会福音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五四"新文学呈现出了超越"现代"的一面.
    • 曾丽琴
    • 摘要: 许地山的文艺创作体裁多样,并且题材与风格都独具特色。20世纪80年代至今,许地山文艺创作的研究可大致以2003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虽然研究文章的数量不多,但质量较高。第二个阶段的研究文章虽然数量较多,但与前一阶段相比较,研究方法、研究范畴等方面却并无突破。许地山文艺创作研究主要集中在“二重性”“前后期”“宗教影响”“理想人格”“新的宗教”和《玉官》等方面。近四十年许地山文艺创作研究总体上也存在着研究面较狭窄、批评方法不够多样、年轻一辈研究不够扎实等不足。
    • 张紫薇
    • 摘要: 许地山在作品中塑造了大量自然意象,展现出他独特的创作风格与美学追求。同时,作家在自然意象的塑造过程中,还融入了自身对人生、生命的哲学思考与真切情感,体现了他对美好人性的追求与对人生哲学的深入探究。本文先对许地山小说与散文文本中的自然意象进行举例分析与解读,再进一步探究其形成渊源,最后思考作家在这一系列自然意象中的深层精神意蕴。
    • 王威龙
    • 摘要: “五四”现代话语具有多元歧义性,但“多元歧义”尚是一个空洞的能指,对其成因也缺乏研究。从缺失性创伤体验的角度介入作家和作品,不仅证明缺失性创伤体验是“五四”作家文学创作和现代立场发生的内在驱动力,而且通过变形和想象的方式对现代话语进行了个人化的理解和改造。与此同时,文学创作则借助“创伤—治疗”的机制深刻影响了作家创作实践和现代立场的转向。而“创伤”和“体验”的差异导致了“五四”作家对“现代”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理解,并最终共同建构了“五四”现代话语多元歧义的总体格局。
    • 金泽香
    • 摘要: 一味家常温柔。逢了年节,桌肆间便常见花生。一味食记,亦是一痕家常故事。花生亲民,一年四季可见,未见哪味食物如它一般。许地山说,“无论何等人都可以用贱价买它来吃”;老舍赞其“有家常的‘自己’劲儿,在哪里都有人缘,自天子以至庶人者P跟它是朋友,这不容易”。花生的跨界本领也堪称一绝,是零食,又是菜品。咸甜相宜,原味简便,大街小巷任一家炒货店都有它的身影。菜式可大可小,丰俭由君,家常的如炒花生米,知名的有宫保鸡丁。
    • 王威龙
    • 摘要: "五四"现代话语具有多元歧义性,但"多元歧义"尚是一个空洞的能指,对其成因也缺乏研究.从缺失性创伤体验的角度介入作家和作品,不仅证明缺失性创伤体验是"五四"作家文学创作和现代立场发生的内在驱动力,而且通过变形和想象的方式对现代话语进行了个人化的理解和改造.与此同时,文学创作则借助"创伤—治疗"的机制深刻影响了作家创作实践和现代立场的转向.而"创伤"和"体验"的差异导致了"五四"作家对"现代"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理解,并最终共同建构了"五四"现代话语多元歧义的总体格局.
    • HTAY HTAY MYINT(张秋琳)
    • 摘要: 许地山的小说《命命鸟》中涉及了缅甸服饰、饮食(槟榔)、音乐(巴德拉)等日常传统文化习俗,作为基本生存需求的服饰、饮食,以及作为更高需求的音乐文化之中,都折射出佛教思想的影响。通过分析小说中这些文化因素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的关联,探究作者创作与缅甸的现实出现偏差的原因,从中分析他对社会、人生的认识。
    • 孙可佳
    • 摘要: 张爱玲的小说故事集中发生在上海和香港两座城市,香港给予她重要的创作经验。根据张爱玲在港经历的记述,以及《更衣记》、《沉香屑·第一炉香》、《茉莉香片》等作品,张爱玲的创作经验与曾任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的新文学主将许地山甚有渊源。其中尤以《更衣记》与许地山《近三百年来底中国女装》因袭关系最为深厚。张爱玲与许地山人生经历的重合,文字因由和风格的酷似之处,为论断提供了依据。
    • 黄露莹
    • 摘要: 许地山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独立于现代文学作家群.在其所作的短篇小说中,将女性作为主人公加以描绘刻画的作品占了绝大部分.笔者试图引入叙事学理论来研究许地山所塑造的这一系列女性形象,将着眼点从单个叙事作品上移开,从而理出许地山塑造女性形象时统一的深层叙事模式,最后对其创作做出整体全面的辨析与评价.在许地山的作品中,叙述者和叙述视角自由变换,叙事时空灵活游动,女性人物被置于行动接受者位置,各种象征符码迭现(甚至人物本身都成为了隐喻),这些叙事原则辐射集合于女性形象这一中心体,蕴含着作者对于女性对象的独特理解.
    • 李玉俐
    • 摘要: 1922年5月,许地山的散文《落花生》于《小说月报》第十三卷第五号上面世,他自此以“落花生”的笔名闻名于世;也正是在这一年,老舍在离出生地小羊圈胡同不远的北平缸瓦市教堂受洗,并在此与许地山结识。十三年后,老舍的同题散文《落花生》发表于1935年1月20日《漫画生活》第五期,彼时的他正在地处青岛的国立山东大学担任国文系教授;同年,许地山应香港大学之聘,自北平南下赴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